<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一个传说叫“由余”的人,生有二子,分为两姓,老大姓由,老二姓余,后因老大人口增长缓慢,而老二人口增加较快,导致由家大而不大,余家小而不小。为尊重老大由姓,起名永由,寓意永远姓由;又为后人知晓由、余二姓之来历,就将村子起名为永由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一颗生长于永由村的古槐,植根黄土,树枝粗壮,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树冠巨大,头顶苍穹,枝粗壮,似盘曲而逸飞,如神龙冲天欲起,若巨蟒回首望月;皮极糙,凹凸不平,峥嵘尽显,风华皆孕。树龄虽无可考证,但传有4000年仙寿,堪称“槐祖”之美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个永由村,一群由余人,一颗古槐树,在“石叠如楼”之石楼大地美丽邂逅,演绎了一段永由古槐史话,流传了一些永由古槐神话,见证了永由村的发展变迁,承载了永由人的乡愁记忆,使得永由古槐披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令无数香客慕名而至,睹芳容探其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壬寅之年,仲夏时节,相约好友,慕其名而走进石楼裴沟乡,走近永由古槐树,观赏品读间,感悟领悟中,真可谓:独树本源真,临凡造化神,永由山谷日,盘亘月华纯。僻壤根清净,竖沟龙脉仁。乾坤固守望,世界素修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永由村</b></p><p class="ql-block"> 永由古槐,位于黄河东岸,石楼山下,屈产河畔的裴沟乡永由村。据《吕梁地名志》记载,永由,该村位于裴沟西3公里。耕地2293亩,人口478人。清(雍正)《石楼县志》载名即为永由,村名来历无考。据《吕梁市乡镇志》(石楼卷)记载,裴沟乡的裴沟村,位于县城北30公里的屈产河下游。该村原名王家沟村。相传,清代某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正逢村内集会,突然山洪爆发,将集会上的货物全部冲走,因此人称此村为“赔沟”。现在村前沿河岸边石上仍有许多石孔,相传,此石孔即为当时人们设摊遗留下来的。后改名为易宁峪村,但没有叫出去。后因“赔”与“裴”音同而转化为裴沟。裴沟乡因乡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驻裴沟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关于永由村之来历,当地还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人叫由余,生有二子,分为两姓,老大姓由,老二姓余,后因老大人口增长缓慢,而老二人口增加较快,导致由家大而不大,余家小而不小。为尊重老大由姓,起名永由,寓意永远姓由;又为后人能知晓由、余二姓之来历,就将村子起名为永由村,以示纪念。“永”字代表永远,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永由村是由姓之起源地,据了解,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较早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相传为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后代;另一支出自春秋楚国,由两名家而来: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余”;二是楚国的大夫“养由基”的后代,都以“由”为姓,当时由姓形成长沙等郡望。著名人士有:汉代长沙大守由章、平原祖由广国、明代修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且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山东由姓基本为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德树迁移并分布于全国。而早在5000年前永由“由余”有古槐并至今存活,枝叶茂盛。</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们一行四人,驱车从交口县城出发,大约1小时后到达目的地。踏入永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槐祖故里,美丽永由欢迎您!”醒目标牌。目睹古槐,枝繁叶茂,古韵悠悠,沧桑厚重,仿佛有一股浓浓的槐花味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环顾四周,郁郁葱葱的槐树林,集中连片,满山遍野,绿拥永由,置身其中,如瑶林仙境,一山山,一片片,一团团,一簇簇,一串串,赏心悦目。据村支书介绍,永由村是石楼县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裴沟乡党委政府抢抓脱贫攻坚之历史机遇,依托永由古槐,在精细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聘请浙大专家团队,完成了永由村发展规划,先后举办了两届“槐花节”,通过古槐颂、槐花情、槐花宴、槐花蜜四大系列活动,投资700余万元,完成了古槐广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大力宣传槐花食品及槐蜜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逐步打造以赏槐、观庙、采摘、民俗生活体验为主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品读古槐树</b></p><p class="ql-block"> 永由古槐,耸立于永由村公路旁,树龄虽无考,但传说有4000年之仙寿,堪称“槐祖”之美名,仅此,足以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远望古槐,像一位历史老人,又像一个久经风霜的卫士,守护着永由的一片安宁。那粗糙干裂的树枝向四周伸展之神姿,顿然会赋予人一种沧桑厚重、久经风霜之质感。</p><p class="ql-block"> 走近古槐,驻足观赏,但见植根黄土,树枝粗壮,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树冠巨大,头顶苍穹。引人注目的是,树枝无比粗壮,似盘曲而逸飞,如神龙冲天欲起,若巨蟒回首望月;树皮极其粗糙,凹凸不平,峥嵘尽显,风华皆孕。树根裸露深且壮,据说曾有八个壮汉手拉手,犹不能环抱其身。品读古槐,我发现有两大奇特之处:一是树中空,顶有洞,人能直挺钻进洞内,可容六人入洞望天揽月。小儿还可上下爬窜,左右跳耍;二是树身有四处先后曾现群枝新发,留有“枝苔”。民间传言:“古树千年一枝花”,寓意一苔可见证一千年历史,而永由古槐,因有“四个枝苔”,故当地人传言有“四千年仙寿”之说,被老百姓尊称为“神树”,常有人到此敬香礼拜、祈福许愿,每求必应。站在古槐旁,品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吕梁分行驻村扶贫队(1998年)竖立的石碑文:“远瞭象花瓶,近看似真龙,侧视藏熊猫,仰望展老鹰”,这既是对古槐的深刻解读,同时也证明古槐之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介绍,永由古槐位于经度110.7491000、纬度37.1669000,海拔796米,为国槐豆科槐树属,一级古树名木。树高12米,胸(地)围10.45米,冠幅平均11米(东西14米,南北8米)。古槐色泽灰暗,如淡淡的山乡水墨画,为永由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幅绚丽诱人的色彩。 </p><p class="ql-block"> 据吕梁作家石楼的辛中老师介绍,永由古槐在过去并无记录,真正发现于90年代中期,后被当地政府重视且加以保护。追溯古槐历史,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辛老师讲,有22位很有权威的中国老专家曾对永由古槐进行过研究探测,其中,有位老专家讲,据他所知,在地球上报道出来这么老的古槐仅有两个,一个在外国,但没有永由古槐老,按永由古槐千年一朵苔花看,当时我们数了一下,新旧苔花在10多个以上,至于说这古槐究竟有多少年树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传言而已!</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槐树原产于中国,又名中华槐、国槐,在不少国家都有引种,尤其在亚洲;原在中国北部较集中,北自辽宁、河北,南至广东、台湾,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常见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高地带均能生长。甚至在山区水少的地方都可以成活的很好。槐树,羽状复叶,小叶较小,因此树冠浓密。槐树一名源自“晦暗”。“槐”字与“晦”字读音相近,“槐树”就是“晦树”,表示树冠晦暗的一类树。正因为槐树的这个特点,人们喜欢在槐阴下乘凉聚会。汉代有人因此认为“槐,就是望怀的意思,人们站在槐树下怀念远方来人,想与来人共谋事情”,这实际是因为仅仅注意到人们喜欢在槐阴乘凉的现象而对槐树得名的一种人文解释。由于适宜人们乘荫纳凉,槐树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 此外,槐树还具有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等文化意义,槐树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树种。</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永由古槐就像一幅如诗如画不倦变化的美丽画卷,演绎着久远而迷人的乡村故事。春天的古槐,突显的比其他的树更沉稳些。当四周的杨树和柳树翠叶青青时,它才爆出米粒大的嫩芽,星星点点的一层层隐绿,悄然而不喧哗。当枝头挂满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时,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当你寻着馥郁的香味来到树下,满满一树的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真可谓清香四溢,沁人心扉,令人陶醉。夏天的古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景象。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中送来阵阵清风。秋天的古槐,一串串晶莹透亮的槐连豆如绿色翠珠。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此时,你若泡一壶热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吹起遍地的叶落,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冬天的古槐,遒劲的枝干如龙如虬,随寒风摇曳发出呼呼地声响。静静的沉默,赤裸的一无遮挡,展示着骄傲与挺拔。尤其是雪后的老槐树,一身银装素裹,像似“雪如槐花”又像似“槐花如雪”,十分迷人。</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对古槐作了很多很多的比喻。有的人说它是一本书、一位历史老人,还有的人说它是村民的伴侣、家乡的地标,等等。我觉得这些说法正是对古槐之正确评价和高度赞美。说老槐树是一本书,是因为它留下了永由人童年的青春梦想和心中诗画的记忆;说老槐树是一位历史老人,是因为它见证了永由村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的历程,目睹了永由之荣辱兴衰,也目睹了家家户户之喜怒哀乐及邻里间之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说古槐是村民的伴侣,是因为它与村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伴随着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归去来兮;说古槐是家乡的地标,是因为当外地来人打听寻找人,或村里人找孩子的时,一说到去古槐那里,于是很容易就找到了。如今,古槐已成为永由人的精神象征和感情寄托。“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任尔东西南北风”,古槐总是以不屈的精神,坚如磐石岿然不动;以博大的胸怀,一如既往地洒下一片浓荫,散发出一缕清香。</p><p class="ql-block"> <b>槐树依旧,村舍焕然,乡愁绵长,幸福悠悠。</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聆听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 走近永由村,品读古槐树,我从冯星鹏所著《古槐神话》一书中获知,永由古槐神话多多,妙趣横生,譬如天赐神槐、苍龟护槐、天开神眼、古槐移民等10多个传说故事。在此仅选编神槐来历与天开神眼故事,以飨读者,共话古槐。</p><p class="ql-block"> <b>天赐神槐留传说。</b>传说,开天辟地之后,天宫培育了两粒槐种,品种各异,用途有别,主要基于新世界的历史见证和万物度化之考虑,因此系天庭大事,作为主宰宇宙万物之神的昊天大帝也不敢自作主张,于是,就请天界星宿之神的紫薇大帝一块商讨定夺。昊天大帝说明原委后,紫薇大帝道:“道兄,天庭培育两颗槐种用意之大,故不可莽撞行事,以御弟之见,还是播于下界南北方为妥,它们的天命就按天庭结论,永由它们自定好了。”昊天大帝听后点头认同,紫薇大帝沉思片刻,抬头又道:“道兄,既然,天庭赐神槐于人间,就该让神槐与天庭一脉相通,神槐应有多种精灵护体,待神槐修成正果后,即可变化为人形,天庭再为它开通神眼,腹腔内暗藏天庭玄机,以便时刻与天界遥呼相应,威震四方,方可为人类造福,也可随时听从天庭调遣。”昊天大帝笑道:朕即按御弟之意行事,暂不急于播种,继续培育,待籽粒饱满后方可播种。”紫薇大帝道:“播种之时,不妨分一粒槐种给御弟,播于南方。”昊天大帝大笑道:“你我各占中华南北播下神槐,让它们为人类造福。”商定之后,大摆筵席宴请紫薇。</p><p class="ql-block"> 常言说,天上一日,世上千年,日月轮回,天地常转。某日,昊天大帝掐指一算,神槐播种时辰已到,急忙请紫薇大帝道:“神槐播种时辰既然已到,咱即刻播种便是。”于是,两位伺者小心翼翼将槐种捧给二帝,但见那两颗槐种晶莹剔透,金光闪闪,二帝面带喜色,异口同声:“神槐归宿之地乃为发光之地啊!”话毕,连忙接过槐种揣于袖袍中,带上随从,走出南天门,各自下界种槐去了。</p><p class="ql-block"> 话说,紫薇大帝带上神槐种子,腾云驾雾,顷刻便来到南方长江流域,迅速找到发光之地,瞬间播下那颗神槐种子,不日,槐种破土而出,郁郁葱葱,奇迹般地与北方神槐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再说,昊天大帝也带上神槐种子,驾云下界,追随发自北方的金光一路寻来,只见那金光发出之地,“谷道幽怀”“丹魂厚山”,天帝喜出望外,心中暗想,此地虽为“岿然沟畔”,沟壑纵深,却山川秀丽,时不时显露天地间的灵光宝气,心中窃喜,如此圣地,播下神槐,它年必然“千秋日照槐烟绿,万代月麟龙脉通”,观此胜景,甚合天意,随即吹了口仙气,宝地凸显奇穴,小心翼翼将槐种放入,奇穴即合如初,真乃天地之合也。不料,天帝刚播下神槐种子,河沟里突现一只巨大的苍龟,胆战心惊,面对天地频频点头施礼,天地睁眼一看,原为天河中的苍龟,意欲怒责,掐指一算,便知此龟注定是护槐精灵,高兴之余,便吹了口仙气,苍龟道:“陛下,小的乃天河苍龟,私自下界,多有冒犯,请天帝饶小的一命,小的愿为陛下效力!”天帝见状突发奇想,为何不利用它的灵气,遍访天涯,引领万物精灵来助槐修行,便道:“苍龟哪!你私自下界违反天规,本该处以极刑,念你与神槐有缘,故令尔遍及天涯海角,大地山川察访与槐有缘之精灵,忠心耿耿辅佐神槐修行,为天下黎民造福。”苍龟点头谢恩,被天地命为天龟,奉为神龟驮碑,享受香火,自此,永由神槐从天而生。</p><p class="ql-block"> <b>天开神眼藏玄机。</b>传说,远古时代,人间灾荒连连,天地三界奏章频传,昊天大帝料理政务,忙的不亦乐乎。一日深夜,天帝独坐龙椅打盹。忽闻禀报:“陛下,紫薇大帝宫外求见。”深夜造访,天帝宣见。须臾,紫薇进宫,二帝互施礼仪,品茶三盏,天帝问道:“御弟,深夜造访何事?”紫薇大帝起身言道:“道兄,御弟夜观星辰天象显示,天庭播种人间的神槐已成苍天大树,护槐精灵全部到位,应为神槐打开天眼,暗藏玄机,使神槐与天界遥呼相应,度化万物生灵!”天帝即拍脑门笑道:“近日事务繁忙,若不提醒,朕就遗忘了。”紫薇大帝忙道:“为时不晚啊!今夜星光明媚,月光普照,趁此良夜,何不派遣神仙下界打开天眼,暗藏玄机,了却一大夙愿?”天帝闻言道:“正合朕意也,此事非巨灵神莫属。”紫薇大帝也不知派何路神仙,默默静观,天帝道:“速传巨灵神进宫。”不时,只见巨灵神进宫跪地,声若洪钟道:“陛下,深夜传微不知有何事?”天帝令他起身说话,坐在旁边的紫微大帝见状暗自吃惊,只见巨灵神面色铁青,体魄高达丈二,腰围八尺有余,顿然不寒而栗。天帝道:“巨灵神哪!朕命尔下界为神槐打开天眼,让它与天界遥呼相应,惩治邪魔,为民除害,度化万物,造福黎民,你可愿愿否?”巨灵神大声道:“二帝陛下,此乃小事一桩,俺去去就来也。”话毕,意欲出宫,紫薇大帝说了声“且慢”,巨灵神停留原地,也不知何故?原来,紫薇大帝听了巨灵神如此大话,心情不爽,恐有失天庭大事之嫌,天帝早已看出紫薇心事,转身道:“御弟,只管放心,这巨灵神确实了得,当年他违犯天条,联把他贬入凡间,他却上昆仑山学艺,不过三载便有胆有识,武艺超群,变化多端,无人可敌,朕予他官复原职,自此,赤胆忠心,虽言语粗暴,但直来直去,这次领命定当成功”紫薇听言心中释然。巨灵神腾云驾雾,不时下界到神槐树下,拱手作揖对槐神道:“吾乃天庭巨灵神也,今奉二帝圣意为尔打开天眼,还请神槐化身和各位精灵暂避一时,待微神替尔打开天眼,诸位即可附体。”只见他闭目发咒,说来也怪,瞬间,神槐化作白须老翁,亲自带领各精灵退下槐体,躲避旁边窥视。此时,巨灵神摇身变成一只巨大的啄木鸟,身大如牛,嘴尖如剑,锋利无比,展开翅膀飞越蓝天,然后围绕神槐转了三圈,突然一个筋斗翻身落下,两只巨爪牢牢抓住树身,伸出锋利的嘴巴,对着神槐猛啄三下,顿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哒哒”声,说时迟那时快,瞬间神槐开了一个大洞。洞内蔚蓝的天空,明亮的月光,把树洞内照得如同白昼。巨灵神恢复原身后招手示意,天眼已开尔等附身槐体,神槐便带护槐精灵,恢复原形,各自就位。于是,巨灵神对着神槐吹了一口仙气,神槐老翁现身后突然施礼且发人语:“多谢巨灵神为俺老槐打开天眼,日后便可与天界遥相呼应。”巨灵神道:“槐翁,天眼已开,此洞为“望天洞”,乃为天庭耳目,尔有何事请进洞里祈祷,有求必应!”老槐翁点头施礼道:“天恩浩荡,神槐牢记,为民造福,永不珉忘”,巨灵神便腾云驾雾返回天庭。此时,天庭二帝绞尽脑汁,正策划为神槐暗藏天庭玄机,不知何神可胜任,此时,太白金星进宫大声启奏道:“启禀二帝陛下,老臣愿下界为神槐暗藏天庭玄机,请准奏!”面对老谋深算的太白金星,二帝心满意足,点头应允。太白金星领命,将无字天书藏于袍袖中,登上南天门,腾云驾雾来到神槐树下,时值夜半三更,四下无人,他便秘密天庭玄机深藏于神槐腹腔,顿时,神槐似有千钧之力,早就天下无双。太白金星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天命,返回天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参阅资料】《石楼县志》(清·雍正(袁学谟纂修)、《石楼县志》《吕梁市乡镇志》(石楼卷)、《吕梁地区志》《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石楼卷)、《古槐神话》《石楼神话故事》以及散见于网络有关永由古槐、永由村、裴沟乡等一些图文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6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