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端午节的望湖楼一游,既满足了小外孙派派似懂非懂地跟随苏轼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心愿,也更坚定了派派要去净慈寺寻觅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踪影的决心。</p> <p>6月11日上午,杭城上空云层浓郁,还时不时地落下零星雨点。我们在雷峰塔停车场下车,从万工池也就是放生池边的道路,走上南山路,经斑马线,来到净慈寺前。</p> <p>由于疫情的影响,游净慈寺的客人并不多,扫码、亮码、查看行程码,一气呵成,最后亮了一下《退休证》红本本,带着派派顺利过闸。遗恨的是因西湖景区大规模形象提升施工,很多场所都没有开放。</p> <p>净慈寺,位于南屏山慧日峰下,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因寺内钟声洪亮,亦以“南屏晩钟”而著称。</p> <p>净慈寺,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来的名称为永明禅院,到了南宋时改名为净慈寺。</p> <p>净慈寺的命运多舛,屡毁屡建。眼前很多建筑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p> <p>净慈寺是南宋时比较有名的寺院,宋朝皇帝出钱资助重建修葺,皇帝和臣民信佛,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当时的杭州市市长苏轼也是净慈寺的常客。</p> <p>走到大雄宝殿的宝鼎前,派派环顾四周,皱起眉头便问,净慈寺怎么没有荷花?</p> <p>小家伙心里的古诗词场景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荷花,也少了一份寻觅送林子方踪迹的兴趣。</p> <p>晓出净慈寺,就是交待了时间与地点。天亮的时侯他们离开净慈寺,杨万里送林子方出门远行。言外之意,晚上杨万里和林子方就住在净慈寺。</p> <p>杨万里和林子方与佛有缘,寺院里的僧众都是好朋友。他们会经常在一起探讨禅宗佛法,参佛论经,常常会在寺院里相聚。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的四周,如禅房、斋堂、寮房。一般的香客如果留宿都在寮房里的。杨万里和林子方也应该住在寮房的生活区。</p> <p>杨万里和林子方都在皇帝身边工作,杨万里是林子方的顶头上司,他俩的关系非常好。林子方要去福州当知州了,杨万里心有不舍,所以写诗以赞美西湖的美丽景色,委宛表达对好朋友的眷恋之情。</p> <p>《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实有两首诗,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其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 <p>诗词大意是这样的:天刚亮,走出净慈寺西湖上空还挂着残月,浅湖处的荷花塘与堤岸上的杨柳互为呼应,充满着诗情画意;荷塘散发的清香和荷花的娇艳,西湖在晨间成了清凉世界,边走边聊在不知不觉中由南山走到了北山。</p> <p>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天景色,其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荷叶像与天相接青翠碧绿无边无际,太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分外鲜艳娇红。</p> <p>把两首诗放在一块去解读,才能真正读懂杨万里的心境。</p> <p>100年前,净慈寺门前还没有现在这条南山路。800多年前,杨万里送林子方没有走官道,而是选择了风景优美的湖西小路。从时间上分析,杨万里送林子方去福州任职要比杨孟瑛疏浚西湖筑长堤(后称杨公堤)要早300多年,可以断定,他们所走的湖西小路,就是桃柳相间、荷塘护岸的苏堤。他们穿过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烟柳”,直抵西霞岭下,两人似乎有说不完的心里话。</p> <p>可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非写净慈寺的景色,而是书写了西湖的大美,含蓄地表达了领导对部属的深情关怀。</p> <p>我们从西门进,由东门出,无法体会晓出净慈寺的韵味。</p> <p>午出净慈寺又登雷峰塔。登高临下,回眸南屏山,净慈寺的建筑布局看得一清二楚。正面中路有楼门,亦称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楼、鼓楼,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由山门往里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弥勒菩萨,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是佛教护法神;接着为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中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供奉着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佛的德号为“大雄”所以称大雄宝殿,属于正殿;再是法堂和藏经楼等。</p> <p>净慈寺比较有名气的当属“罗汉堂”和“济公殿”。</p> <p>传说道容在净慈寺先塑十六应真像,再塑五百罗汉。道容善占吉凶知祸福,世间传其为圣。应真是一种佛教语,属于罗汉的意译,有上应乎真道之意。据说塑像都出自一僧人之手,而仪貌各异,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罗汉堂的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为一大奇观。</p> <p>净慈寺内的大雄宝殿西侧有济公殿,殿前有一口运木古井,殿内供奉着济公像。在民间传说中,济公被刻画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的邋遢疯和尚,连相貌也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尽管他举止疯癫,被称作“济癫”,但道行高深,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常做大快人心的好事。</p> <p>“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外公,这是济公”,派派开心极了。</p> <p>乌云压顶,阵雨时大时小,微风吹拂沁入心肺。站在雷峰塔的五层处,当年杨万里送林子方所走苏堤的踪影仿佛犹存,尽收眼底。看到栖霞岭、宝石山、保俶塔,瞬间放大了弥陀寺前“水路纵横,连接运河、西湖,商贾游人,络绎不绝”繁华的想像空间,仿佛看到杨万里在石涵路口挥手送别,久久不愿离去。也幻觉般的看到了林子方伫立船头的身影。他或许乘舟经直运河、横渡钱塘、沿浙东运河、游曹娥、逆剡溪,骑驴歇石梁,跨天姥、过雁荡……跋山涉水的艰辛;或许坐大船顺钱塘而下,歇脚定海县、漂泊三门湾、夜宿石塘镇、初识南麂岛……漂洋过海的疲惫。</p> <p>雷峰塔上浏览西湖,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p> <p>用派派的话讲,“雷峰塔,我还想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