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ed2308">烟雨天宝堂</font></h5> 在景德镇,在浮梁,有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小盆地——天宝堂。浮梁人大多知道这里,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乡——天保乡,景德镇市区也有很多人知道这里,知道在浮梁县鹅湖镇天宝,有座“天宝龙窑”。这里成为很多景德镇人的旅游打卡之地。已是“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名。 <h5><font color="#ed2308">鸟瞰天宝龙窑</font></h5> 在瓷都景德镇,人们对窑并不陌生,各种柴窑、气窑、煤窑都很熟悉,然而天宝的窑却不同,它是“龙窑”,而且烧制的东西也不同,在景德镇烧制的都是瓷器,而在天宝龙窑,烧制的东西却是更古老的——陶器。有关“天宝龙窑”的故事,容我慢慢道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一章陶器与瓷器</b></font></h1> <h5><font color="#ed2308">龙窑边历经风霜的水缸</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br></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 陶器与人类的文明</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类早期的文明史都是用当时的陶器来断代的如仰韶文化又叫彩陶文化。龙山文化,指的是黑陶。小屯文化指的是白陶,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景德镇不仅是历史悠久的瓷都,其周边也是最早烧制和使用陶器的地方之一,在与景德镇相邻的万年县仙人洞,发掘出的陶陶片距今已有两万多年,是人类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在涌山鸡公山发现大量的原始软陶、夹砂夹碳陶,红陶、灰陶等,几乎涉及各个阶段、各种品类的陶器陶片遗物十分丰富。距今约5000年至3000年。可以看出景德镇及周边的陶瓷生产的脉络延年不断。</span></div> <h5><font color="#ed2308">万年仙人洞古陶片</font></h5> 二、陶与瓷发展相辅相成<br> 人们总是把陶瓷连在一起,认为是一类东西,但景德镇是瓷都,常常是要把陶器与瓷器分开来,其实瓷器是陶器烧制工艺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业内专家认为,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这个时期的瓷器被称作原始青瓷,是指这个时期胎色灰白,质地坚硬,器表施薄釉的处于低级阶段的青釉瓷器,是由陶到瓷过渡阶段的产物,这个时期,随着制陶工艺的逐步完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瓷器,因此这个阶段的瓷器被称为“原始青瓷”。 <h5><font color="#ed2308">三国时期的青瓷</font></h5> 瓷器发明出来以后,迅速受到贵族青睐,按照文人贵族的审美意愿向精、巧、玉质感装饰感方面发展。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碗碟盏以及装饰用的花瓶等方向发展,成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日常家当。<br> 而陶器由于其原料取得容易,使用燃料较少,工艺较简单等特点,陶器的生产也从远古生存下来,成为底层百姓的生活日用品和一些大型容器(某些特殊地区的特定原料生产的陶器除外)。总言之,陶与瓷的烧制作为中国人的重要手工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br> 瓷器虽然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随着陶与瓷的制作沿着各自的需求发展,无论是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让我们来看看陶与瓷生产的各个不同点。<br><br> <h5><font color="#ed2308">陶缸</font></h5> 1、最终的产品不同。瓷器的产品我们都很熟悉,有餐具、茶具、装饰艺术品等,而陶器的产品发展到后期,主要是以大型方向发展,其主要产品是大缸——底小口大,瓮——上下口径相同,肚子较粗,坛或罐——口小肚大,等这些承装水、酒、醋和腌制酱菜的器物以及少量钵(烹制食物)等器物,新中国之前北方或偏远地区也做一些简陋的碗盏等。<br> 2、原料及加工不同。瓷器是用瓷石粉碎加高岭土采用淘洗等精细的工艺加工,而陶器是挖的黏土用人、牛踩踏的手段加工。原料加工相对较粗糙。<br><br> <h5><font color="#ed2308">陶器成型是以盘泥成型为主,用木板拍平的方法修平。</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没有转盘的盘泥成型</font></h5> 3、成型工艺不同。瓷器传统成型工艺以拉坯成型或模具成型为主,利坯精修。陶器成型是以盘泥成型为主,用木板拍平的方法修平。<br><br> <h5><font color="#ed2308">陶器的烧制还是采用龙窑烧制</font>。<br></h5> 4、烧制工艺和窑形不同。瓷器的传统烧制的窑从唐代的龙窑向葫芦窑、馒头窑、卵形窑等不断改进衍变,已经能够使热能的利用效率更高了,瓷器的烧制温度需要达到1200℃以上,而且是采用匣钵装烧(采用梭子窑气烧之前)。而陶器的烧制还是采用龙窑烧制。其烧制温度也根据使用原料不同和产品的不同,烧制温度从600℃至1200℃不等。<br> 5、由于两者的工序和精致程度不同,瓷器一般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而陶器的烧制,有时一位师傅就能够从原料到成品一人完成。<br> 总之,瓷器和陶器都是我国人民的日常用品,其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天宝龙窑的存在使我们对陶器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h5><font color="#ed2308">天宝龙窑烧的大瓮</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font color="#ed2308"><b>第二章 天宝制陶探源</b></font></h1><br> <h5><font color="#ed2308">古制陶遗址</font></h5> 据传,天宝古代就烧制陶器,由于人口迁徙,已经无法在当地找到文字记载。但能找到古代烧制陶器的古龙窑遗址,其位置就在天宝徐村附近。笔者由当代陶人金跃安先生带领考察了古陶窑址,位置在徐村北500米处,与现在的龙窑也只有500多米的距离。此遗址已荒废多年,经行家指点还能辨别出老龙窑的大致形状,周围还残留很多碎陶片。能证明此处确实是个古龙窑址,但由于陶片不像景德镇的残瓷片有较好辨别的时代特征,无法判断此龙窑的年代。那么,天宝古陶窑究竟存在于何时呢? <h5><font color="#ed2308">隐约能看出龙窑的地形状</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遗址处有大量的陶片</font></h5> 一、一封来信带给我们的线索<br> 2019年10月26日上午,浮梁县复县30周年庆典和首届农民丰收节暨全民健身运动会在县体育中心广场隆重开幕。主持人宣读了一封共和国开国大将徐海东之女徐文惠女士发来的贺信。她在贺信中说:“父亲生前曾告诉我,我们家祖籍在江西景德镇,遵照父亲生前的嘱咐,近几年我多次来景德镇寻根问祖,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在鹅湖镇徐村看到了我们的祖屋和天宝龙窑200年前老祖宗烧制的大陶缸,我们倍感亲切。家乡近几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欣喜,今适逢家乡在复县30周年之际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暨全民健身运动会,我们在北京表示衷心祝贺,愿家乡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明天会更好,乡亲们更幸福!”此信给我们一个线索,红色窑工将军徐海东祖居地,原来就在离现在的天宝龙窑隔田畈相望的徐村。而且徐将军自称是祖上六代的陶窑工。说明其祖上烧窑就在徐村。<br><br> <h5><font color="#ed2308">徐海东大将</font></h5> 二、徐村陶窑的年代推断<br> 徐村:据地名资料载,原为徐氏建村得名。清中期,徐氏衰落,林氏由浮梁北迁入,村名未变。<br><br><div><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徐村村头的大樟树</font></h5> 徐村始建村于何时,现无考。据传说,徐姓在唐末宋初由安徽迁入,此传说真假难辨,但明确告诉我们的是,徐村历史悠久,建村应有上千年之久。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徐村,其村口有多株特粗的大樟树,最粗的要四五个成年人合围才并得拢,大约直径有二米粗,树龄估计有千年,应为建村时所植。据此,该村确实是建村历史久远。而且规模不小,曾有“徐村一条街”之说。 <h5><font color="#ed2308">鸟瞰徐村</font></h5> 现徐村仅存的一幢古代建筑,此屋形为“轿顶屋”,为徐氏明代祖屋。由于此祖屋与徐将军湖北祖屋及其相似,成为徐文惠女士认定徐村为徐将军祖居地的物证之一。相传在清后期由林氏向已经离开浮梁到湖北大悟县的徐氏子孙手中购得,是徐氏外出几十年之后,由徐氏族人返回故里出让给林姓,具体年份等详情目前缺少资料考证。戴秋生先生根据当地老人相传推测,应是在大约1840年左右买卖老屋。而徐海东大将的族人离开祖籍地应有180—200年左右。由此推断,可能是徐海东曾祖父那一辈离开徐村迁徙到湖北大悟县。天宝古代制陶的下限时间是公元1800年左右。<br> 天宝制陶上限时间很难推测,徐将军称祖上六代窑工,可能其中有三代左右在徐村,可能公元1700年前后徐将军祖上已经在徐村烧制陶器,但其制陶技术是村里传下来的还是外来师傅教的不得而知,如果是村里祖传,那徐村的制陶历史还要久远。总之,天宝制陶器在清中期及以前就已经开始。<br><br> <h5><font color="#ed2308">徐村现存的唯一一幢明代古屋——轿顶屋</font></h5> 三、天宝自古成为烧制陶器的自然条件<br> 天宝为何自古就成为制陶基地?这与她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天宝位于高岭山脉的西南部,土壤中富含高岭土所含的氧化铝,具有耐高温特点,属于天然高温陶土。陶器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用金先生的话来说,低温烧出来的陶器,用手敲出来的声音“朴朴”响,盛水会渗漏,超1000℃烧制的陶器,敲起来“砰砰”响,盛水的缸周围潮气很重,而超1200℃烧制的陶器,敲起来“铛铛”响,不会任何渗漏。由于天宝柳溪村(片村)有着独特的制陶粘土,这种土分为土表、夹层、底层三种,表层种水稻,夹层用作做陶器大件物品,底层用于制陶器小件精品。该村陶土无需配方,开采出来用耕牛踩踏,用周围山上杂柴、松木高温烧成便是上等的陶器。正因为如此,在明清时期就有了烧制陶器的龙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景德镇区域内,继乐平塔前镇瀛里村之后的又一制陶基地。 <h5><font color="#ed2308">天宝的泥土是天然的优质制陶原料</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章天宝龙窑的今生</b></font></h1> 有关现在天宝龙窑的情况,笔者拜访了龙窑的亲历者金跃安先生,结合戴秋生先生的调查,基本了解了天宝龙窑的发展情况。 <h5><font color="#ed2308">金跃安先生</font></h5> 一、重燃的烧陶窑火<br> 金先生是1974年来天宝制陶器的,在他来天宝之前,位于去往徐村的道中姐夫岭山坡上(旧时叫蒋峰岭)就建有鹅湖人民公社陶器厂(此窑址离古窑址相隔二百多米),由鹅湖公社综合组负责人查长水负责管理。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建设。具体生产情况金先生不是很清楚。在这个时期的制陶历史中,有一位制陶好手,他就是现住鹅湖镇京山村横港里的曾冬发(现在至少有九十多岁了,不知是否还健在),他当年做的陶器,烧好之后,每窑评价总值可达一千多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价值了,当年的制陶收入是当地重要的集体经济(当时的天宝还没有大理石开采)。曾师傅在制陶期间,就住在柳溪下河东村,他为人忠厚老实,言语不多,闲暇时就看看小说,还善于编制竹器。在当时是小有名气的手艺人,他算是新中国第一批天宝制陶人。 <h5><font color="#ed2308">姐夫岭龙窑遗址,现在看似猪圈</font></h5> 二、金先生与龙窑<br> 金跃安先生,1944年生人,1974年应邀从故乡江苏镇江来天宝制陶,从此,天宝龙窑伴随了他近五十个春秋,他的青春热血伴着这龙窑熊熊的火焰,在天宝的土地上,焕发着耀眼的光彩。<br><br> <h5><font color="#ed2308">与天宝龙窑一道燃烧了近50春秋的老人</font></h5> 1974年鹅湖人民公社特与江苏省丹阳县政府磋商,聘请金跃安先生来天宝建设陶器厂。金跃安来天宝后对陶器厂进行了缜密规划,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将原来在姐夫岭的龙窑拆除,建窑材料搬至现在的龙窑处重新建设新陶器厂,从此,天宝多了一座火热的龙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当地的群众也多了一个热闹之处,龙窑成了人们的一个话题。 <h5><font color="#ed2308">天宝龙窑在柳溪村的最醒目处,远看窑似一座山。</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近看山似一座窑</font></h5> 且看天宝龙窑,位于柳溪村最醒目之处(不得不佩服金先生当年的眼光)。坐北朝南(略偏西东)卧于山坡之上,远看窑似一座山、近看山似一座窑,甚是雄伟。窑体全长66米,外围宽6米,高2.5米窑内宽2米,高1.8米,窑的拱形背上有投柴口73个,烟囱口径60公分,宽1米5,高4米。坡度30度,窑体上方有顶棚保护。 <h5><font color="#ed2308">窑的拱形背上有投柴口73个,旁边的杂木料就是从投柴口投进的燃料。</font></h5> 天宝龙窑是柴窑的一种,窑室分为窑头、窑床(窑身)、窑尾三部分。多依山坡土堆倾斜建造成一条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尾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或设置矮小烟囱。窑头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窑身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窑身。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两侧有个窑门口。全窑结构比较简单实用,建筑费用较低。窑的内部结构是像用砖砌的拱形隧道,底部是台阶,烧制的陶坯就放在台阶之上,龙窑作业时,在室内码装坯体后,关闭所有窑门,先烧窑头,由前往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200多度。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俗称茅柴)、松枝等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 <h5><font color="#ed2308">窑头</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窑身中间开口,用于装坯和取陶器</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窑内的拱形内壁</font></h5> 与景德镇烧瓷的柴窑不同的是,烧瓷的柴窑不管烧的瓷器多少,都要用匣钵布出热焰的火道,以便烧出高质量的瓷器,而陶器是不装匣钵直接码放在台阶之上,由上面的投柴孔投柴烧制,一层台阶一层台阶的燃烧,不用另外布置火道,相对较简单,这也是烧制陶器一直采用龙窑的原因。 <h5><font color="#ed2308">龙窑底部呈台阶,陶器就是放在台阶上烧制</font></h5> 当地从上世纪70年代生活过来的人都还记得,天宝陶器厂每次烧制成品出窑,都必须由查长水带一批人来现场评定每件陶器的价格,逐一通过目测、手摸、轻轻敲击听声、看外形和釉色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价格,再即时用笔墨或粉笔在每件陶器上标出价格。住在附近的人,就守着他们对所有等级品评完之后,对残次品的打折处理,往往是每件残次品只要二角钱到二元钱不等。看到适合的,当即买下。所以,在柳溪村的许多人家里,都还留有不少那种等外陶器。天宝龙窑的窑火轰轰烈烈烧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 <h5><font color="#ed2308">已经成型没有烧炼的大水缸,上了这么多的灰尘,估计没办法上釉进窑了</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现在陶缸的作用就是躺在这里</font></h5>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铁铝,塑料制品迅速取代了陶器制品,天宝陶器厂也慢慢地结束了它的生产使命。当时作为天宝陶器厂厂长的金跃安不忍苦心建立的龙窑就此荒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自掏腰包艰辛的维系着龙窑的正常烧制。与此同时,金先生通过技艺的积累以及对艺术的感悟,不仅使龙窑起死回生,同时还使自己成为登上大学讲坛的陶艺家。 <h5><font color="#ed2308">天宝龙窑的涅槃</font></h5> 三、从陶器到陶艺<br> 柳岸迎旭日,溪水伴琴音。新的时代,新的追求,天宝堂和天宝龙窑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迎来了凤凰涅槃。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蜕变。 <h5><font color="#ed2308">正在教学的金老师,将最老的岩画雕在陶器上</font></h5> 蜕变一:“金师傅”蜕变成“金老师”。金跃安先生是天宝龙窑的灵魂人物,当年正值青春壮年之时来到天保堂,将陶器厂办得红红火火,在这制陶的过程中,也被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所吸引,不断地与景德镇的艺术家交流和熏陶,产生了强烈的对艺术的追求。在陶器厂结束生产后,金先生,不舍这块热土和这里淳朴的乡亲,还是留了下来,自掏腰包,搞起了陶艺的探索和创作。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金先生的陶艺作品受到业界专家的认可,也得到大众的喜爱。来过天宝龙窑的人,多会被龙窑外广场上的硕大的陶器人头像所吸引,这些远看像大陶瓮的人头像,有鼻子有眼,表现出各种传神的表情,有的怒天大吼,有的和蔼可亲,有的交头接耳……。而陶器粗犷的机理与质感将作品达到一种原始美的艺术境界,这种美,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沃土,来自于一种心灵的呼唤,来自于天保堂的恩泽。 <h5><font color="#ed2308">陶人放歌</font></h5> 金先生的陶器制作技艺,有一项独特的技艺,这就是盘泥成型,景德镇的人都知道,生产巨型的瓷缸和花瓶,都能用拉坯成型,但对于塑造大型的异形陶瓷器件,拉坯成型就无能为力,而盘泥成型就是最好的成型手段,所谓盘泥成型,就是将陶瓷泥料搓成长条状,一层层叠排和拍打,塑成器物的薄壁,这种工艺,虽然效益不及拉坯,但能塑成各种形状,是当代陶艺的不可或缺的技艺。正因为有这种技艺的人缺少,每当景德镇塑造大型陶瓷雕塑需要盘泥成型时,都会请他到现场指导或亲自操作,所以在景德镇,在那些塑造巨型陶瓷雕塑的现场,在十米多高的脚手架上,都能看见他年近八旬的身躯。因为他不仅有盘泥成型的技术,同时还有对大型塑雕的造型有极其准确的把控能力。 <h5><font color="#ed2308">从陶瓮到陶人</font></h5> 金先生的龙窑建造技艺在景德镇也是不可多得的,他曾多次参加景德镇区域内龙窑古遗址的调查和龙窑的建造工作,有一次,金先生参加绕南古陶瓷景区的龙窑恢复工作,他找到一处最适合建龙窑的位置,确定在此复建龙窑,刨开地表,一座完整的古龙窑遗址展现出来,有很多古迹都是等待着有缘人来发现的。 <h5><font color="#ed2308">凶猛的猫头鹰</font></h5>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先生的在陶艺界的影响逐渐扩大,2013年被评为景德镇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他为陶艺教师,每年到大学为陶艺专业的学生讲课,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老师”。由于他的影响力,名气也传播至海外,联合国教科文领导曾亲赴天宝拜访金老师并考察龙窑。 <h5><font color="#ed2308">塔尖的艺术是不断的积累,从陶器变为陶艺</font></h5> 蜕变二:“陶器产品”蜕变成“陶艺作品”。天宝陶器厂轰轰烈烈红火了近二十年,时代终究淘汰了陶器产品。当年很多的陶器厂从此就没有再燃窑火,如我市塔前镇瀛里村曾经有多座烧陶龙窑,有的龙窑长度甚至超过百米,随着陶器的停产而被拆除,其中的陶工除了个别师傅来景德镇从事陶艺外,基本转行。但天宝龙窑的窑火并没有就此熄灭,金先生每年都会创作出不少陶艺作品在此窑火中浴火而生,这个龙窑中不仅烧出了金老师的作品,大学教授和他们学生的作品也经常在此诞生,现在,这个窑不仅烧出了陶器作品,还将瓷坯装入匣钵烧出温润如玉的瓷器作品。 <h5><font color="#ed2308">陶艺作品——牛!</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师生的作品</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用匣钵烧瓷器</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虽是盘泥成型,但雕塑的工艺更高。</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废物利用</font></h5> 蜕变三:天宝龙窑从“陶器工厂”到“文化基地、旅游胜地”的蜕变。当年天宝龙窑是为生产陶器而建造,由于结束陶器生产后,这里的窑火由于金先生的坚守陶艺创作而没有熄灭(只是烧窑的频率降低),使得龙窑被保留下来,虽不时有作品烧出,金先生的名气也在提升,但随着龙窑的老旧,金先生个人无力将其修缮,龙窑的命运也是奄奄一息。 <h5><font color="#ed2308">天宝龙窑景区</font></h5> 随着天宝龙窑在陶瓷学术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陶瓷学术界的教授学者呼吁下,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浮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天宝龙窑的保护和开发力度。2013年,市、县两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天宝龙窑的修缮和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今天所能见到的一整套传统的天宝龙窑柴烧体系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天宝龙窑这只美丽的凤凰得以展现其美丽的身姿。<br> 今天的天宝龙窑占地面积21亩,在保留着原有的独立大空间土坯厂房和窑体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龙窑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大型停车场,休闲广场及观景亭等配套设施。为龙窑文化研究者和广大传统龙窑文化爱好者提供住宿、餐饮、学术交流以及作品展示等全方位的服务。 <h5><font color="#ed2308">原是陶工作坊,现在是教室</font></h5> 由于龙窑已存世上几千年,伴随着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其具备了一整套完整的传统制陶技艺和龙窑柴烧技艺,龙窑成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的一部分,并对当今的高等陶瓷教育有着极大的教学和实践作用,在景德镇,还在燃烧使用的龙窑仅有两座,一座是位于经公桥镇祖庙里的为仿制青白瓷而建造的龙窑(其结构有所不同),另一座就是天保龙窑,两座龙窑都担负着陶瓷文化传承传播的重任。 目前,天宝龙窑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及国外多所名校的师生都曾到此进行艺术创作、参观考察或进行毕业创作设计。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全国除西藏外,其它各省市区都有客人来访,世界各大洲也都有各界朋友来参观访问,成了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窗口。也成为镶嵌在天保堂中引以为傲的明珠。 <h5><font color="#ed2308">美丽的天宝欢迎你!</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