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舒正</p> <p class="ql-block"> 高宽给我发来他的《银龄霞光》(内容架构)美篇。打开、浏览间,忽觉在一瞬间,手里捧到的是秋天里沉甸甸的熟透的果实。顿时,美篇内容在我的心扉交织成舒朗和愉悦。此刻,仿佛目及到了敕勒川上空的云卷云舒,霞光蔚然,呈现出魏紫姚黄的明艳景观,赏心悦目之际,一幅美景即刻收入眼底。</p> <p class="ql-block"> 信息表明,高宽正在准备书稿的成印事宜。我惊叹他做事的认真态度和精细、严谨的创作理念。四十二万华美的文字,洋洋洒洒,汇聚了一百六十多篇书稿,整理成十个篇章,可谓是硕果大聚集。作者的认真不得不让我也同样的认真,我把文稿(包括该书的前言、目录、各篇章“引言”及后记等)打印出来,一一细读,精研⋯⋯高宽《银龄霞光》目录中的大多篇章我都阅读过,特别是那些制作成美篇的又都能随时点开他的“微信朋友圈”去览阅。因而,深知其中蕴含的情理极富感染力,可读,可研,可赞。我就把我读后的所想所感写出来,与广大读者共勉吧。</p> <p class="ql-block"> 高宽是我的校友,亦学长、同乡。他的爱人纪桂兰与我是发小、闺蜜、同班挚友,同一条火炕上的“知青”,仅这一层关系自是够亲切的了。1966年,我和桂兰正读初三,高宽则是高三学生,自然是学长了。转目之际,时光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五十多年,现在,他已经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了。说起上学的年代,我的思绪不由地回到了中学时代的一个场景中,那是学校的一次大型活动,高宽发表过精彩的演讲。面对那么多同学,他从容、大方,神态自然,讲话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津津有味的讲述,至今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时候我就想,以后高宽一定会成为一个人才。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在岁月的长河中,果然应了我当年的看法:高宽是个人才!他走出农村,进入教师的行列,在教育战线上奉献了一辈子。退休以后,本来应该享受美好生活,可他勤奋惯了,不愿坐等日出日落,而是跟着太阳一直向前走。他把自己的爱好施展出来,将人生路上的花絮都记录下来。他 每写好一篇就与大家分享,在许许多多的读者中,我是其中的一个。他的文章里,有我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物。我们有共同的心灵感应。在他的文章中,可以体验到情,捕捉到光,无论是人还是事,亦或是物,他的笔锋可以让人观其形,赏其貌,品其味,胜入美好的意境,由人间大爱酿成的蜜,甜了每个读者的心,一篇文章就是一场甜美的盛宴。虽然我每天都有一些事要做,但高宽的文章我必看。原因只有一个,熟悉、喜欢。</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内容组合无非是:生活和事业。通过阅读,我把《银龄霞光》的十个篇章分为两大类型:生活类型,事业类型。“亲情烙印”、“聚会随笔”、“观光拾趣”、“生活偶得”、“阅读感悟”、“故乡情愫”、“情谊之花”为生活类型。因为生活本身就包罗万象,五彩纷呈。现在,就把作者描摹好的生活绘本,一一打开,尽情欣赏。</p><p class="ql-block"> “亲情烙印”,收纳了二十四篇文章。读过了作者的这些文章,才真正懂得,亲情烙印不仅烙在亲情的心上,而且烙在每个读者的心里。这种烙印,连同心灵都会被感染、震撼。作者的母亲、父兄、老师、同事、姐妹弟兄、岳父岳母、儿孙等等亲人,都在他的笔下涌动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尤其是父辈的勤劳、坚韧,朴实、厚道,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成为后辈儿孙积极向上的动力。父辈的美好形象,优良品德,成为他作品中的亮点,像一盏明灯,在作者的心灵深处闪光。最让我感动的是,高宽与爱人纪桂兰执子之手,从青春到夕阳红,同船、同航,同德、同行,风雨兼程,直至到达洒满阳光的彼岸,相依相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的《送给老伴儿的生日礼包》《天神赏赐的福星》《在金婚家宴上的致辞》《珍贵的金婚贺礼》四篇文章,是送给爱人最好的礼物。高宽和桂兰的金婚宴,寄情了家族多少人的爱。半个多世纪的爱情,经过时光的积淀,犹如陈酒佳酿,醇香无比,唇齿留香;爱情之花宛如摇曳在塞北大地上秋天的格桑花,越开越艳,美丽且动人。金婚宴上,捧在怀里的玫瑰花,是他们爱情的象征。尽管世上有十大爱情故事,但高宽和纪桂兰的爱情,已经为美好爱情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爱情是什么?还需要探讨、研究和证实吗?因为有这样的爱情,所以作者的心里已经有一条爱情河在涓涓流淌。生活中,亲情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正如作者所说:“亲情是社会成员之间婚姻胶着与血脉传承关系的纽带。”作者用文字梳理好一条赋予色彩的亲情纽带,使其释放出人性、人情的灿烂光挥。在这个光环中,亲情张开的是一把大爱之伞,伞内笼罩的是亲情之间的相互关爱,呵护,尊重⋯⋯伞外折射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者把“亲情”寄情于心,写得熨帖入微,感人肺腑,实实在在,无须点滴润色,便如甘怡般甜蜜,似凝露般圆润。一个人是孤单的,渺小的,只有凝结在亲情的纽带上,才会有情,有趣,有乐,才能释放光彩。作者融在亲情当中,不仅生活美好,形象也充满了光泽</p>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家乡是商都县范家村,故乡情愫已深入到骨子里。故乡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走进了新时代,但在家乡,地还是那片地,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泓水,没有高楼,也没有什么霓彩风景。可在作者眼里,家乡是安心之所,有眷恋的情,有一种熟记于心的美。家乡收藏着他的爱,那片养育他成长的土地,那座承载他生命的大山,那条他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他把这份情记在心里,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他走出家乡,住进了美丽的城市,可以观赏山城的壮丽,游赏“三山两河”及遍布全市的各大公园景色⋯⋯但是,他深爱家乡。因为,那里有根,有情。他虽然是伸出远方的高大茂盛的一枝,但不时地会回望家乡。他创作的源泉来自:“淡淡的乡愁,挥之不去的恋乡之情,就成了留在我心田的袅袅炊烟。”(作者“故乡情愫”引言)乡愁,已经成为一种情结,牢牢地栓住了作者心房。</p><p class="ql-block"> 作者爱学习,学习是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书、看电视,读报,阅读电子文稿,旅游、参加活动等等,都是他学习的好机会。慧眼始终在涉猎周围或异域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把世间的美好随时记录下来。生活中,或遇景,遇人,遇事,都成为作者写作的素材,有了第一篇的成功,便坚持不懈,文章源源不断地在许多传统媒体和新闻媒体上发表出来。写作是作者生活的品位,更是一种惬意的高端学习。近六七年,出门在外,他一定带着平板电脑,随时学习,随时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热情、真诚,帮助人们记录下一次次感人的聚会,一场场动容的情景,为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永久记忆。他制作的美篇,篇篇精彩诱人。比如《相逢,在舒正的西苑酒宴上》,五十年的同学再相聚,欢乐、激动,流泪、拥抱,叙谈、合影,一举杯的会心微笑⋯⋯都被作者拍摄下来,记录下来。聚会是人生最甜蜜快乐的事——同学、朋友、亲人,大家聚在一起,把人生的过去、现在、将来汇聚成缕缕花絮,融入珍藏的万花筒,可以随时翻阅、滚动,闪射出生命的火花。聚会,赋予了时代的色彩,时代的意义,时代的激情。所以,作者感恩时代的美好,以精美的文字总结了聚会:“星光依旧灿烂,激情仍在燃烧,期待更多的聚会!”(作者“聚会随笔”引言)作品源于生活,亦高于生活。在人生的路上,作者以深邃的目光,超常的理念,把身边的故事、景物,一一记录下来,提炼成生活的结晶。这结晶里,有阳光,有雨露,有柔暖的春风,秋天的硕果⋯⋯</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相遇、相识、相交,是生活中的快乐。看望老师,约会同学,是一种快乐,与朋友、同事在一起,是一种快乐,学生去看望老师,是更大的快乐。这些快乐,在作者心田栽下的是一朵友谊之花。在此,我要感谢的是高宽的《一部吮吸不竭的励志宝典——李魁先生生平赏析》一文,他在第一时间用情总结了李魁先生的人生阅历,以慰藉朋友的灵魂。作者热爱自然,不辜负生活,用笔记录下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时代,让人们懂得了:有国,才有家;爱家,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应该做到的事情。作者的家国情,在文章中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职场情缘”、“教学初探”、“教育浅见”三个章节,归结为事业篇章。读了这三个章节,第一感觉便是:高宽是个好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1973年,作为“返乡知青”的高宽考上了乌兰察布盟师范商都分校。因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被录取的人员中有几位“老高三”一天课也没去师范上,就被直接分配到有关学校了。他被安配到了离家乡较近的一所县直地区中学(十八顷中学)任教,因为他在中学时代就是班里的高材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返乡”后又有几年民办教师的教学实践,所以,他在三尺讲台上出色而精彩的讲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因教学口碑好,1975年“毕业分配”时被调到商都一中任教,又于1985年被内蒙古集宁一中选中调走。集宁一中是自治区重点中学,负有盛名。那时候,他担任政治课。他不光教书,最重要的是育人。他的政治课触动了多少学生的心灵,培育了多少学生的美好品德,使步入高校的学子们品学皆优。高宽是农民的儿子,父辈的优秀品德,良好家风,始终让他不忘初心,为了祖国的繁荣、兴旺、强大,脚踏实地做好本质工作,把自身的美好品德传输给每一个学生。校方看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便把他安排在办公室任副主任;后又提升为“公关策划处主任”,很快又成为“校长助理”。无论什么岗位,何种工作,他样样干得出色。在教育战线上,高宽摸爬滚打了三四十年,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离校几十年的学生去家里看望他,感恩的温暖场面,读者都被感动了:做教师真好啊!</p> <p class="ql-block"> 高宽不光教书,他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怎样教好书,育好人。他无论是在商都县的学校,还是在集宁一中,都有他深入教学的身影,那身影饱含着对学生的爱。学校是他一生工作的地方,一心一意奉献教育事业的地方,他“泛黄的记忆”、“记忆深处的霞光异彩”、“感恩你们助我成长”、“集宁一中光辉永泽”、“我与高考半世缘”等篇什,都浸润了他博大的教育情怀,成为永远的美谈。高宽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在工作中践行着一辈子当教始终不悔的执著。从《爱心献给教育事业》一文,可见一斑。他实践教育,研究教育,在“集宁一中“‘校园文化’透视”、“对乌盟教育‘热’的冷思考”、“文科人才将走俏市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从‘文凭’身价看文化传承”、“政治高考动态分析”、“论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建设”、“‘相声’手法在中学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成果、高见与主张。他说:“教师既是我的职业,也是我一生的事业。”(作者“职场情缘”引言)他在培育人才的乐园,在教学的大讲堂,用知识、智慧,能力、品德,培植着灿烂的花朵;编织着丰富、多彩、亮丽的人生;让无数学生拔高到知识的金字塔。教师是高尚的职业,而高宽是教师中的高师,一生,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退休后还被誉为集宁一中“功勋教师”。</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内容,但人生的实质无非是生活与事业的结合体。在这个结合体中,高宽用溢着文学色彩的模块将其添充得整齐而完满。在这个结合体中,倘若生活、事业二者皆佳,那便是光彩人生、成功人生。否则,就有了缺陷和遗憾。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一辈子,生活美好,事业有名有样,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占有一定属于自己现实而饱满的东西,这样的美好人生自不必言说,《银龄霞光》以文学的独到性,展示了作者对人生本质的有力阐述,因为他已拥有了人生的最美本质。</p><p class="ql-block"> 对于每个退休的人来说,意味着身闲了,无趣了,没有往日的激情了,整日和晒太阳一族自然地排列在一起。可高宽不是这样,他有事做。他放下教政治的那支笔,拿起了文学创作的另一支笔,最终在文学的大花园培育了自己独具风格的那一朵。这种转化,让他坚持不懈地走向成功。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流传至今的一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蔚蓝朗阔的天宇下,是绿茸茸的草地,遍地肥壮的牛羊,莽莽苍翠的阴山,霸王河潺潺的流水⋯⋯这样的美丽景色,北朝产生了《敕勒歌》。今天,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依旧,作者高宽坚守文学的沃土,绽放着“银龄”霞光。</p> <p class="ql-block"> 抬头远眺,天空晴朗,似乎听到《银龄霞光》放歌敕勒川,这一即将载入史册的乐章,高亢、动听,委婉、悠长,由远及近的韵律,款款地落在我的耳畔!</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8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注:舒正,本名冯素珍,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散文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