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点滴

草原传说

<p class="ql-block">父亲点滴</p><p class="ql-block">老伴写过一篇《我的婆婆》发表在黄河水电报上,大哥念给老妈听,老妈说“写的怎么这么像我呀?”这真是最高评价了。母亲早年真的曾经上过报纸,兰州铁道报,是因为父亲连年先进标兵,家里子女多,拖累大,负担重,她后勤工作做的好,父亲可以一心扑在工作上,没一点后顾之忧。这也体现了男人成不成功,就看他背后的女人,当然,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见仁见智,各有不同。记得当年半版篇幅的文字旁还附有一张不是摆拍,母亲正在做针线活的真实照片呢。</p><p class="ql-block">的确如此,父亲一心投入工作,外出多,回家少,又沉默寡言,在家时孩子们的记忆里他总是默默的干些捅炉子清垃圾等脏活小活,引不起人们注意。因此,兄弟姐妹,甥侄晚辈写母亲写姥姥奶奶的文章多,想写父亲,却有一种不知如何下笔之感。</p><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性格温和,但据说日伪时期曾打过日本监工一个嘴巴,经历过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因为少在家,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家里大事小情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母亲偶尔外出,孩子们回来,首先第一句话就问“我妈呢?”以至于父亲退休后,地位也一直没有母亲高。再由于父亲不善交流谈吐,退休时孩子们也都大了,他也就甘于不闻不问,依旧摸摸索索做些不起眼的活,温和慈祥的对待一切。晚年时偶尔跟回家的子女搓点小麻,输赢也不计,图他高兴,终了都把零钱碎角推给他。他一直不管钱,又不抽烟不喝酒,家里家外也用不着他买啥东西。我发现第三代倒跟他格外亲,我儿子每次回来都跟他挤挨坐在一起,握着他的手,祖孙俩笑模嘻嘻的不知聊些啥。</p><p class="ql-block">几年了,我总想动笔写点什么,了却一段文债。但一直没动是因有一个心病,一想起来就心中发堵,愧疚难当,斯人已逝,无法弥补,终成遗憾!那是一次我回来,如厕时拿了一本书,过后就放洗衣机上了。父亲端盆水从卫生间出来,对我说把书放好,别弄湿了。我反驳他你不弄谁会弄?老人老了,动作缓慢,有时多少有点嫌他占据厕所时间长。不想小弟的儿子嫌我态度不好,说书是他的,我一时难以接受,就发起了小脾气。这件事虽然不大,过后想想确实不该,对待老人的态度让晚辈都看不下去了,不但不认错,还发威,这不是明显的欺大压小吗?跟自己尊老爱幼的倡导不仅相悖,简直背道而驰!跟侄子还能找个机会道个歉,跟老人家呢?唉,只能抱憾终生了!</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辛劳节俭,一个人挣钱养活这么一大家子,没吃过什么山珍海味,没穿过什么高级衣裳,九十四年的生涯中没麻烦过什么人,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就默默的来,默默的去,留下这么多呈几何形增长的子孙,自己却悄没声息的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走了……</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该怎么过?能力有大小,机遇有不同,尽职责,守本份,能留下亲友们的念想,良好的口碑,没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事儿,给后人留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也就不枉人生一遭了!细品经历过战乱艰辛的老一辈,他们身上确实积聚着中华民族朴素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不应该随着他们的逝去和时势更易而消失,而应该在新时代新时期用心呵护适宜这种品质生长的优越环境,而不是相反!这是民族的根,是一种屹立于世界,自豪于人类,区别于他民族,几千年积累沉淀的资本啊!切莫像寿陵少年邯郸学步,别人好的东西没学着,自己好的东西却给学丟了……</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父亲,在天堂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