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喜闻母校联姻遐想记 作者:钱平雷</p> <p class="ql-block">叶澄衷铜像和国立同济大学石幢都标志两所学校都是百年老校</p> <p class="ql-block">喜闻母校联姻遐想记</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昨天(2022年6月17日)上午我在用微信以爸爸妈妈的名义,给我女儿鹿怡发去生日的祝贺的同时,在“微信栏目”里《澄衷校友会第八届理事会》微信群的地方看到了一条由秘书长徐丽萍老师发出的名为《好消息!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的链接,它的题目没有完全显露,其文字被“……”简略了。但标题中含有“同济大学、虹口”两个名词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与我生命旅程息息相关的敏感字眼,它们显然会引起我的高度关注。</p><p class="ql-block">在微信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如今,如果每条链接都去点击一番,那么其它事情就不要做了,因此一般只能采取先泛泛地浏览一下题目,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详细阅读。于是我急不可待地点击了这条链接,它的全名叫《好消息!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签约揭牌》,等我把这条消息的全文看完,发现这是一条不亚于女儿生日更加兴奋的新闻啊!我的中学母校澄衷中学将要成为我大学母校同济大学的附属中学,我的两所母校“联姻”啦!我作为她们的学子的强烈感受油然而生。我除了立即在微信群里表示自己的幸福感外,还马上把这条链接转发到我参与的所有与“同济和澄衷”相关的微信群中,也尽快让那些与这两所学校有过瓜葛的微友们一起来分享我们共同的喜悦。紧接着我还给高中留校当老师的孙行琦同学和我一起当过上海市科普作协副秘书长的许兴汉同学去了电话,他俩也是澄衷校友会理事,让他们和我一起继续议论这件开心的事情,以延续由此带来更多感想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许兴汉同学还建议我依此写一篇散文表示庆贺,当时我觉得目前只是处于“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筹)”的名义,好像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写的。可是当我在今天凌晨从睡梦中醒来,像其他老年人一样不容易再次入睡的时候,就浮想联翩了,想着,想着,两所母校的许多事情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翻滚和互相穿插。正如我哥哥钱平天,他也是一名澄衷学子所说,在我的脑子里有许多素材如同一只只罐头被封闭着,一旦有一件事情可以成为一只“拎攀”,就可以把“罐头”打开,从中可以倒出许多东西来。这次当上海滩两所百年老校联姻时,“同济和澄衷”又成了一只新的“拎攀”,它能让我,一名曾经是她们共同的学子,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得到表达,也可让更多的读者来分享我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上述内容的来龙去脉,我把《好消息!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签约揭牌》一文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摘录如下:6月16日下午,同济大学与虹口区政府线上签署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虹口区委书记郭芳出席“云签约”仪式并讲话。校长陈杰,虹口区区长胡广杰共同为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揭牌。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主要包括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筹)、同济大学幼儿园(虹口部)、上海市第五中学、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复兴实验小学等学校。双方将按照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关于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理念及目标,以管理模式创新、教师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培养方式融合为突破口,共同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集团重点项目之一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实验班已于2021年12月启动;另外两个重点项目包括位于天宝路的同济大学幼儿园(虹口部)、位于北外滩华兴坊的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筹)新校区均在有序推进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陈杰校长揭牌</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来说,我所关心的就是“同济大学、虹口区、澄衷中学”三个关键词。我是出生在虹口唐山路的,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这个地方为提篮桥区,以后与虹口区合并至今,现在它的大部分地域有一个响亮的名词——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上海市的核心地段。我的中小学——澄衷中学、提篮桥区中心小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以后我考上了同济大学,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虹口是我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澄衷蒙学堂曾是澄衷中学主楼</p> <p class="ql-block">北外滩一景</p> <p class="ql-block">说起同济大学和澄衷中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百年老校”,她们除了培养了数以万计,以后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的学子外,还有就是她们都拥有非常深厚积淀的校园文化。这校园文化对于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来说,其影响绝不亚于对其传授的知识。这一点我们广大学子深有体会。前些年我们几位大学同学在一起回同济聚会,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我们没有完整地接受学业的教育,但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成为高级专家,究其原因,除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外,校园文化的熏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大家都发现不同学校出来的学生,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各自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像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除了师资,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是我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谈及同济大学和澄衷中学,它们在上海,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都排不上第一档次学校的行列。我在1964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同济在上海,与华东化工、华纺等高校属于同一档次。但进了同济一看,它的文化底蕴远在那两所学校之上。专业课不存在可比性,但诸如数学、物理乃至体育等基础课,其师资都有原来同济的底子,都非常强大。因为学校具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特点,学生是要毕业的,但教职员工相对固定,他们才是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到如今“同济”这块“金字招牌”仍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同济在中国大学的国际排名上,可以达到10名左右,除了学校不断发展进取,校园文化发挥了强大无形资产的作用,也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澄衷中学也是如此,它曾是上海滩上的名校,出过蔡元培、胡适等这样的名校友。本来是提篮桥区“第一块牌子”的重点中学,我们1958年进校时,还是四年一贯制的试点中学。但当时提篮桥与虹口区合并的时候,碰到了复兴中学、师大附中等市重点,只能委屈地成为一所区重点中学。在120周年校庆前夕,潘红星校长无意看到《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等校史专著,也想设法撰写出版澄衷的校史专著。另一名主编上海社科院的马学强教授开始因为不了解澄衷的历史,碍于情面才接纳,但后期越来越喜欢,甚至对澄衷精彩校史如数家珍,最后编著成《诚朴是尚——从澄衷蒙学堂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1900-2020)》这样一部史诗般的校史。也同样是上海市“百年名校 江南文脉”丛书中的一部。</p> <p class="ql-block">校史巨著</p> <p class="ql-block">我在想,当同济大学与澄衷中学联姻时,应该是强强联手。澄衷中学成为同济附中,无论是学校声望还是教育水平,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但这不仅仅只是大学对中学发展的提携,澄衷也有同济可以学习的地方。因为在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中,除了澄衷,还有其它从幼儿园到高级中学等其他学校,包括澄衷中学校史在内的校园文化,应该可以为同济大学这个集团的龙头送去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以史为鉴得到启发。况且,当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互相碰撞和交叉时,肯定可以产生许多新的理念和思想,来推动两所学校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上述议论的是两校的优势,属于理性的分析,且不知还有冥冥之中两校的缘分。我在撰写此文并制作《美篇》第一次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到预定2022年6月22日《上海老底子》公众号登载期间,恰巧我从网上购得《致青春——同济大学工农预科》一书。这“同济大学工农预科”就是后来的同济大学附中,它的首任校长叫叶懋英,是上海市第一批3名特级教师之一。据叶校长的外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该书撰文《深切怀念姨母叶懋英》一文中介绍,叶校长还曾经在澄衷中学任教,她也是澄衷的校友呢!我想叶校长的在天之灵如果得知澄衷成了同济附中,她一定会感到极为欣慰的。</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我们澄衷中学的新校舍如何建设,何日建成是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们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我作为校友会的一名理事,对校舍从大修改建到迁移重建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由于北外滩的开发等种种原因,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历史文脉的保留,校舍建设成了一道久拖无解的难题。给学校的教育和师资队伍的稳定带来很大的难度。恐怕有些学弟、学妹一直是在过渡校园里度过“澄衷中学”的学习生涯的,与北外滩的澄衷中学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据我所知,新校舍之所以至今没有建设启用,与建筑规划存在分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澄衷中学将成为同济的附中,同济理所当然要对新校舍的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力量。而同济大学无论土木建筑,还是城市规划,以至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都是全国乃是全球一流的专业,其教授都是世界级的权威。这也正好是它独特的优势,他们应该更加能够客观来分析研究澄衷新校舍,从方案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工序的合理性,从而取得最为优化的结果。再说,北外滩的建设也应该是同济大学发挥作用的契机所在,澄衷新校舍既然是北外滩建设的一项重头戏,无论是市政建设,还是文化艺术,北外滩都有举世瞩目的项目,好似下围棋,同济可以以澄衷为基地,占领一个要地,舒展手脚大干一场。</p> <p class="ql-block">澄衷中学老校门不知能否保留</p> <p class="ql-block">我们高中毕业照,是以世美堂为背景的,这座楼原来说要保存,留念想的,现在可能要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总所周知,澄衷中学传承了叶澄衷“以商助学”的理念,历史上出现大量商界翘楚,成为“商帮摇篮”,如今以“商”为办校的特色,与复旦、立信等多所大学合作初见成效,如今正向成为一所特色普通高中迈进。人们以为同济是一所理工科大学,与“商”关系不大。其实这是您不了解同济的缘故。同济的“商”也是很厉害的专业。岂不说解放前,就是我在学校期间就有一个叫“建筑工业经济及组织”的专业,简称工经专业,当年与我一起考入同济的另二位澄衷同学冯德湧、严金楼都分配到这个专业。它不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建筑公司的经营者——经理为目的的。如今这个专业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与管理学院了,它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一起是同济大学学科评价为A+的学科,也就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专业。澄衷中学的“商”特色可以从同济那里得到多元的发展。同样,澄衷的学生兴趣的发展也可以从同济大学那里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上海商业的翘楚叶澄衷</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当我得知澄衷中学将要成为同济大学的附中时,心情是如此的激动。我也真想这个过程中最好也有我的贡献。我在思考,为什么同济在建立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中,除了选择复兴中学外,会选择澄衷中学?看看其他几所学校,从地域角度看,都靠近同济大学的四平路校区,唯独澄衷不在附近。大概同济主要领导得到过有关澄衷中学的有关信息?尤其是陈杰校长,从外地调到同济大学时间不长,对上海的中学情况估计不会太了解的。于是我就遐想了。我现在是一个业余的科普文学作家。近几年,每当我的新书出版时,我都会给同济、交大和澄衷中学送书,因为那是我的母校和兼职的学校。同时也专门请人给两所大学主要领导赠书,因为如今的理工科大学,越来越重视科技与文学的结合了。去年年末,我的最新书籍《笔下寻乐记——钱平雷科普文学作品集》出版了,我仍旧向两所大学的主要领导呈送拙作,包括同济的方守恩书记和陈杰校长。在这本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和篇幅与同济、澄衷两所学校相关,包括《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50年后首次同济母校聚会记》等文章。我想,如果当这几位领导翻阅我的书时,一定会对澄衷中学留下印象的。我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了徐丽萍老师,她告诉我,同济大学的校领导里也有我们的校友。啊!原来如此,那是我在“自作多情”了。但想来我希望多为母校出力的心情,能够得到大家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我曾将此书赠与同济大学的主要领导</p> <p class="ql-block">我还在想,几乎所有的同济和澄衷的校友得知这条消息后,都会感到高兴的,尤其是像我这样既是同济的校友,又是澄衷的校友,那会双倍的喜悦和幸福。它让我想起,澄衷校友会曾经在2019年6月出版过一期《澄衷学子》的刊物,其中介绍了19位校友。第一位是胡适,第19位叫顾琤琮,一位优秀的女检察官,她是孙行琦同学的外甥女。第17、18位分别是我和徐强学弟。徐强学弟是澄衷1978届毕业生,也是同济1984届硕士毕业生,他后来是上海建科院的总工程师,著名混凝土专家。我在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担任秘书长的时候,他是理事。我们有交集,但我不知道他与我还有“双重校友”的关系,不然的话我们肯定会有更多的话题可以交流。以后由于换届了,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从《澄衷学子》的刊物中,我方才得知我俩还有这样的“学缘”关系。因此当我撰写此文时也想起了徐强学弟,希望当我这篇文章公开发布时,他也能看到,弥补我们曾经对共同的话题“擦肩而过”的缺憾。和冯德湧、严金楼等其他校友一起祝愿两所母校联姻成功!</p> <p class="ql-block">《澄衷学子》期刊中介绍了我和徐强学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