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钩起了我对50多年前在村小读书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我在北镇一小刚读四年级,受“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干部家属返乡务农”的左倾潮流裹挟,跟随母亲回到了农村老家,随即入读拐子村小学。</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村有百十户人家、400多人,分为四个生产队。队里的土地盐碱,缺水无肥、粮食产量低,交了公粮后,社员们的温饱都没保证。既是这样,村里还是利用土改时没收的三间农舍和从死人坟墓里扒拉出来的棺木,制作成简易课桌板凳,办起了这个“筒子学校”。几十个孩子挤在同一间黑漆漆的教室里,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混堂上课。教书的仅有一个老师。他一会儿教高年级算数,一会儿教低年级识字。上课没有固定课时,教学没有规范的课程,学生没有齐全的课本,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好在村小老师是村里品德很好的文化人。他不仅教学很有职业操守,谁家有红白喜事,也必定有老师记红账、撰祭文。帮人解疑释惑、写信念信那都是老师的常事。家长们尊称老师“先生”,学生见了老师都规规矩矩。偶有学生被体罚,家长们非但不怪罪老师,反而会更严厉的训斥孩子!</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了村小,依然有很多学龄儿童因为忙于干活而无缘读书。一些家长也觉得读书无用,不让孩子们上学。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的是少数。不少孩子买不起纸笔,还用着几百年前时兴的石板石笔。</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挤不进初中校门。有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没有升学希望,也就没了学业成绩优劣的困扰。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司空见惯。</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孩子上学晚,与我同级的几个男同学很调皮捣蛋,老师管教不成只好视而不见。谁若举报他们辍学逃课、欺负弱小的事,一定会遭到报复。我记得西邻的小红姑娘就是被男同学打的不敢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村里各生产队出资,在村西南角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增聘了教师,从此结束了筒子学校历史。这年秋天,我也从村小毕业,升入了公社联中。再后来,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最大的支出办教育,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乡镇举办了规范小学,拐子村那样的筒子学校逐渐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故土50多年了,当年在筒子学校共读的同学我大多再没见过,甚至忘记了他们的姓名,但在村小读书的情景记忆犹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