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哭媳妇娘”与“拉柳歌”</p><p class="ql-block">洞井瑶族乡婚嫁习俗丰富多彩。订婚、接亲家娘、出嫁、迎亲等环节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格调高雅,表现精彩。其中女子出阁前夜的“哭嫁”(俗称“哭媳妇娘”)与唱“拉柳歌”别具一格,是出嫁仪式上不可缺少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拉柳歌”是女子出嫁前一天晚上歌堂歌唱的曲调。这天晚上,新娘的亲戚朋友及村坊邻居们都得前来“赶歌堂”,陪出阁闺女离娘前的最后一次联欢。他们聚集一堂,吃糖果,喝油茶,哭媳妇娘,唱拉柳歌。有哭有唱,有数落有安慰,亦忧亦喜,亦泣亦乐,是女子出阁前的悲喜联欢晚会。这“喜”不言而喻,而所谓的“悲”,则是离娘时的难分难舍,是亲情的挂念。据考,洞井境内的女子“哭嫁”与“拉柳歌”已有几百年历史。自清代起一直传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之后逐渐淡化。改革开放后,农村婚嫁形式被“新潮”婚礼所取代,洞井的“哭媳妇娘”与“唱拉柳歌”习俗不复存在,其唱法也濒临失传。</p><p class="ql-block"> 其实,“哭媳妇娘”唱“拉柳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洞井祖辈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是孝顺父母,热爱家乡,交流亲情,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最为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仍有依稀记忆。一些老人还能叙述哭嫁歌堂会的全过程。那些曾经哭过媳妇娘的老奶奶们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但她们至今还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在洞井古村的老樟树下,溪边亭子里,那群聚集一起跳广场舞,拉家常,打油茶的老人们,还经常怀旧,述说她们当年的故事,哭着当年的“媳妇娘”,唱着当年的“拉柳歌”。唱者无心听者有意。笔者被她们那满满的回忆和发自内心的歌唱所感动,不禁加入到她们的行列。当我请教她们“哭媳妇娘”和“拉柳歌”的习俗时,那围坐在一起的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大妈们,争先恐后介绍自己的经历,其中已经84岁的蒋奶奶记性非常好,当年“哭媳妇娘”出嫁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她能把整个过程口述得很清楚。“拉柳歌“的不同角色,不同内容都叙述得很具体。我情不自禁地提起笨拙的笔,用简略的文字把老人们提供的“哭媳妇娘”和唱“拉柳歌”整理出一个梗概,以便大家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一、“拉柳歌”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拉柳歌”唱腔简单,歌词朴实无华,几乎口语化。它具有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隐含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故事。相传,它是最早由江西迁徙洞井境内的先民的原创。</p><p class="ql-block"> 洞井先民大部分是明朝洪武年间迁徙至此,主要是被招兵、经商或官府、黑恶势力驱赶追杀逃难而来。相传最早一支江西迁徙先民,是几位结拜兄弟。因得罪权贵、邪恶势力,面临杀身之祸,只能背井离乡。他们不敢白天逃亡,只好忍痛挥泪辞别父母连夜渡江出逃,远离家乡。离别前父母嘱咐他们永不还乡。几位兄弟凭着江边长大,熟悉水性,趁着月色跃入江中向对岸游去(一说是长江)。不知游了多久才靠近岸边,此时已经精疲力尽,幸好兄弟们抓住岸边垂下的杨柳枝才爬上岸来。他们凝视宽阔的江面,面朝着对岸家乡的父老乡亲叩首跪拜后,转身离去。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养育他们的父母和可爱的家乡。辗转湖南等地到达偏僻的广西山区繁洐生息。这群拉柳上岸的兄弟,那离开爹娘的母子痛,亲子情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坎上。</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只有口头世代相传。他们为不忘“离娘拉柳”之情,创作了“拉柳歌”这种曲调,融于到婚嫁的仪式里。久而久之这种哭嫁和唱歌的形式便成为洞井婚嫁的习俗,把祖先的来历溶入到“拉柳歌”之中,成为永恒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拉柳歌”每首四句,第一句歌词未尾搭上“拉柳,拉柳”,第二句歌词末尾搭上“哎,离娘”。第三、第四句也同样。此后,“拉柳歌”一直在河谷盆地的洞井乡及相邻的观音阁乡各村沿袭传唱。</p> <p class="ql-block"> 二、“哭媳妇娘”唱“拉柳歌”场面。</p><p class="ql-block"> 旧时,无论哪家娶媳妇、嫁女都是全村(自然村)的大喜事,村里人都感到荣幸。一家娶媳妇,全村人前来庆贺喝喜酒。而嫁女则是出嫁前,家家户户接媳妇娘吃饭,亲戚朋友也提着礼物去看望,以示对家长的敬重和对即将出嫁的闺女的不舍。女子也会在出嫁前宅在家里一月之久,家庭条件好的时间会更久一点。女子在家或做鞋,或打衣服,或舂米,或做家务。如果有客人到家,即请糖果,煮油茶招待,母亲先“哭女”,女子也接着“哭来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女儿出嫁一定要请亲戚朋友和村人喝酒,如果有女孩子的家庭,就请女孩子,叫“坐歌堂”。出嫁前一天就是女家办酒,客人们陆续到来。但是,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尽管是喜事,来喝酒的客人不用放鞭炮,那是因为嫁女,对主家来说是不高兴的事,因为女儿养大了成为别人家的人,多有不舍。亲人们也因为女孩子远离家乡和亲人,不忍心燃放爆竹祝贺。晚饭过后,主家就安排堂屋,摆放凳子,如果是冬天,还需一桌一桌的用火盆烧木炭火取暖。所有的客人以及村人们都纷纷到来,陪媳妇娘,听“拉柳歌”。邻村有会唱“拉柳歌”的也来“赶歌堂”,凑热闹。姑娘和年青媳妇们忙着摆糖果、请茶。小伙子则忙着递烟招呼客人,整个堂屋坐的满满的。当客人到来时,母亲就先开口“哭女”,客人们在一旁劝慰,媳妇娘开始用哭的方式向来客一一打招呼,无论大人小孩都一视同仁,客人们都因为被“哭”过而感到荣幸。此时,娘哭女,媳妇娘哭客人,客人唱“拉柳歌”,其间,歌师们互相请唱,也可互相盘歌,一问一答等各种形式,热热闹闹,直到深夜结束。</p><p class="ql-block"> 三、“哭”“唱”的形式和内容</p><p class="ql-block"> “哭女”和“哭媳妇娘”都用本地方言土话,其腔调略带有悲伤,无可奈何的情感。母亲以“我的苦女”开头,话语句子自由安排,用“数落”的节奏,比“哭媳妇娘”调子稍微悲哀一点。主要内容是诉说八字不好,女儿跟着父母,在家受苦,父母无能,让女儿受贱,比不上富裕人家。也有说女儿为家做出很多贡献,如今跟着人家,万分不舍等等。</p><p class="ql-block">如:我的苦女,哎,女呀!</p><p class="ql-block"> 可怜我女,跟着苦妈,</p><p class="ql-block"> 自小劳动,没进学堂。</p><p class="ql-block"> 弟弟妹妹,他们还小,</p><p class="ql-block"> 可怜苦女,承担家务。</p><p class="ql-block"> 砍柴割草,插田割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儿“哭媳妇娘”一般每句为四字,但没有严格字数和腔调的要求。第一句是打招呼,对长辈自称“女”,对平辈或晚辈自称“妹”。根据与新娘本人的亲疏关系,哭诉的内容可多可少,各不相同,视其亲疏关系而言。一般是感恩的客气话和诉说亲情、友情以及自己的苦楚。如:哭伯父,翻译成官话,大致意思是:</p><p class="ql-block"> 我的伯父(哎,爷呀!),</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爷,</p><p class="ql-block"> 平常日子, </p><p class="ql-block"> 多有关心,</p><p class="ql-block"> 大小事情,</p><p class="ql-block"> 有您帮忙,</p><p class="ql-block"> 小女幼稚,</p><p class="ql-block"> 多有不尊,</p><p class="ql-block"> 多有怠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如哭表姐:</p><p class="ql-block"> 我的表姐(哎,姐呀!),</p><p class="ql-block"> 可怜苦妹,</p><p class="ql-block"> 剩下一夜,</p><p class="ql-block"> 今日在家,</p><p class="ql-block"> 明日分离,</p><p class="ql-block"> 想起姊妹,</p><p class="ql-block"> 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唱“拉柳歌”是有规矩的,必须先请舅父或舅娘,即俗话所说的“娘亲舅大”。同时又请媒人,媒人也是嫁女席中大客,由会唱歌的主家或亲戚朋友用“拉柳歌”来请。“拉柳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每首四句,每句七言,一般第一句押韵。如劝慰媳妇娘:</p><p class="ql-block">媳妇娘娘你莫哭(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嫁到男家九层楼(哎 ,离娘)。</p><p class="ql-block">九层楼门九把锁(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九把钥匙给妹收(哎,离娘)。</p><p class="ql-block">媳妇娘娘你莫哭,(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三天两夜又回屋。(哎,离娘)</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轮流转,(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屋檐滴水两边流。(哎,离娘)</p><p class="ql-block">“拉柳歌”‘还运用诗歌的“起兴”手法。即首句-都用“石榴开花叶又青”开头。例如:</p><p class="ql-block">请媳妇娘哭的歌:</p><p class="ql-block"> 石榴开花叶又青(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请你新娘哭几声(哎,离娘)。</p><p class="ql-block"> 一哭亲朋请久坐(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二哭歌师开贵声(哎,离娘)</p><p class="ql-block">请舅爷的歌词:</p><p class="ql-block"> 石榴开花叶又青(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唱歌先请舅爷们(哎,离娘),</p><p class="ql-block"> 娘亲舅爷最为大(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水有源头树有根(哎,离娘);</p><p class="ql-block">请媒人的歌词:</p><p class="ql-block"> 石榴开花叶又青(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唱歌要靠做媒人(哎,离娘),</p><p class="ql-block"> 恭请媒人开金口(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今晚歌堂唱得成(哎,离娘)。</p><p class="ql-block">媒人回唱的歌词:</p><p class="ql-block"> 石榴开花叶又青(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歌师莫夸做媒人(哎,离娘)。</p><p class="ql-block"> 天上无云不下雨(拉柳,拉柳),</p><p class="ql-block"> 地上有缘才成婚(哎,离娘)。</p><p class="ql-block"> 在歌堂,歌师们唱“拉柳歌”“畅所一欲言”。可以赞美媳妇娘,也可以赞扬其父母。歌师们之间可以相互赞扬或各自诉说苦楚,也可以用歌互相盘问对方,叫“盘歌”。如:天文地理、唐诗宋词、古今故事等互问互答。表达内容丰富,富有豁达包容、谦虚等情感。即将结束时,歌师们以歌来向主家表示辞谢,主家也用歌表示挽留和感谢。</p> <p class="ql-block"> 海之博大源自涓涓细流。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比作大海,那么地方传统文化就是那一条条汇聚汪洋的山涧溪流。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缘于这源远流长。从这个角度讲,拯救、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光大中华传统。洞井的出阁“哭媳妇娘”与“拉柳歌”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沧海水滴,然而,我们有责任把这民俗传统用文字记载予以传颂,铭记千秋。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六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