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屈原《涉江》的译文及解析

云飘天涯

<p class="ql-block">我读屈原《涉江》的译文及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译文/荆树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喜欢腰挎匣鞘雕刻奇特饰纹的宝剑,头戴刺绣飘逸的切云冠帽子,如月光素白的长衫佩带上镶嵌着闪亮的珍珠玛瑙。对这种绮丽华服的偏爱到年老还依然钟情有加。</p><p class="ql-block">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就要穿上这身衣服离开国都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整个朝野上下腐败堕落排斥我啊!我决定毫不犹豫地远走他乡离开他们。(到了那里)我可以驾乘蛟龙,在瑶池的花园与舜帝缓步而行。登上昆仑山饮玉露琼浆般甘甜的水,一定会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我坚持提倡的美政思想也会象日月般发出万丈光芒。可惜朝廷那些龌龊的人都反对我的这种改革理论。天亮时,我已到达长江入湘水向湖南地区进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从文章的首节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所谓的流放之行,从服饰和随行的车马的配备是豪华而热闹的,绝对不是一个人独行。虽然解了官职,一众仆人随行是有可能的。在这一节,道出了他离开都城的政治原因。“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从这一句话可以理解,屈原的这次出行,是受到同僚无情的排斥与曲解,他决定毫不留恋的远走高飞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他的出行是漫无目的吗?不是的。从后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他是要去昆仑山拜见重华与他同游,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且他认为一定为得到重华的赞赏。重华,即舜帝,他曾在湘西雪峰山北麓的溆浦治水有功。近年考古学家在雪峰山脉考古发现,苏宝顶极有可能是远古传说的古昆仑。那么,我们对屈原流放之行的目的地就一目了然了。他是怀着对远古先贤的仰慕才来到溆浦,希望能得到舜帝的庇佑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使他的美政思想大放异彩,造福百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鄂渚乘车的路上,我回望都城,秋末冬初的风吹过脸上无限惆怅。心随马蹄声向山外出发,拉着我的车向方林的地方前行。到了那里,我们改乘舟船,逆水而上去往沅江了,只见船夫同时划动左右双桨,翻起的波浪转瞬即逝。(由于逆流而上)船身好像犹豫着不愿前行,遇到回水潭就好像停留原地不动一样。有天早上我们从枉渚再度出发,天黑了(也不知是当天还是几天后)才到达辰阳的地方过夜。虽然这一路走来历经风雨苦难,但是我一腔热血、为了国家利益,就算长途跋涉也不会有半点悔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第二节道出时间,正是秋冬交替之际,水上的气候有点寒冷了,一路风霜疲惫逆流而上,由长江转洞庭,再入沅水,过险滩,越激浪,所幸一路平安,终于在某天晚上到达了辰阳。虽然旅途遥遥,历经沧桑,但是心怀报国之志,为国家复兴,我这点苦难又算什么呢?纵观屈原这篇文章,他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喻得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溆浦地界的时候,那陡峭险峻的山峰给人一种压迫感,迷茫中感觉自己分不清东南西北。你看那茂密的森林下面象黑夜一样,只看见猴群在那上面攀爬玩耍。上午,巍峨矗立的山峰阻挡了阳光,山下平地烟雾缭绕草木叶上的水珠象在下雨一样。逢着下雪,开始时雪粒子噼噼啪啪没完没了,天空乌云压城,象要塌下来一般。唉!我抑郁的生活没有什么开心快乐呀,一个人独自幽居在远离城镇的偏僻山中。此时此地,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初心而与权贵们同流合污啊,注定我将终生为考虑国家利益在愁眉苦脸中度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p><p class="ql-block">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p><p class="ql-block">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p><p class="ql-block">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p><p class="ql-block">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p><p class="ql-block">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屈原在前两节文字虽有感伤,但还是踌躇满志的。一到溆浦地界情绪缘何就跌落谷底?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在大江口犁头嘴进入溆水河之后,两岸山势高峻,悬崖峭壁上传来猿猴的啼鸣,原始森林茂密,河谷崎岖幽深,终日里烟雾缭绕,任谁到了这里都会心生忐忑。他在犁头嘴泊船住了几天,打探了情况,也许在他的愿望中,应该顺大河而上才好,可惜,溆浦所在地偏偏是在这幽深林暗的河道之上。初到溆浦,人生地不熟,他选择住在山中,感叹没有快乐,因为自己拒绝同流合污,即使在这深山老林中终老,也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个谜团,屈原出发时,车马浩荡,怎么到了溆浦就一个人了?屈原的这次流放是请辞自由流放的,即使官职不再,但作为贵族,地方官员应该有所招待的。那么,极有可能是屈原的固执,导致仆从人员到了溆浦后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他们又遣返回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人接與剃尽头发以证明自己清白于世,桑扈赤身裸体行走证明自己无愧于天地。自古就如此啊!忠君爱国不一定非要在朝为官,有真材实干也无需他人举荐。伍子胥是忠臣却遭人陷害不得善终,比干竟然遭到极刑被剁成肉酱。今古都是一样啊,我又何必去怨恨当今社会的小人呢?我将根据自己认定的信念继续走下去而不会有半点犹豫,所以注定我终身可能不会有前途光明的仕既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p><p class="ql-block">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p><p class="ql-block">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p><p class="ql-block">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p><p class="ql-block">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从这一节屈原借用古贤臣不得善终的结局抒发感叹,自古忠言逆耳,容易得罪权贵,必然遭奸人陷害。为了免遭权贵陷害,他远离都城也是不得已的,也是为了追思舜帝来到偏僻之地溆浦,实践他的美政思想,为了理想执念,这一生可能都得不到重回都城的机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我判断:朝廷的忠臣贤士今后可能会被疏远,而那些龌龊的奸臣小人得志而且会掌握更大权利。就像露申和辛夷两种花开芳香的植物,都是死在杂草丛生的野地里,而那些阴险狡诈道德败坏的人就像培植的腥臭难闻的草木一样,却被朝廷重用,让我们这些想振兴国家的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是黑白颠倒,忠奸善恶不分啊,只怪自己生不逢时。既然我忠心一片,却空有抱负,不如悄然的远离你们而去。(去那偏远之地,按自己的意图寻求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p><p class="ql-block">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p><p class="ql-block">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p><p class="ql-block">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p><p class="ql-block">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p><p class="ql-block">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生活在这样一个善恶不分,忠奸不辨。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时代,屈原满怀忠诚,一腔热血报国,却遭人猜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只恨自己生不逢时,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愿与朝廷小人同流合污,他知道,只有远离他们,才眼不见为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整篇文章,屈原前后的情绪变化落差大,我个人认为,从他出行时豪华的车马配饰和绮丽的服装看出,他最初是振奋的充满希望,图谋能干出一番成就得到楚王的认可,重新启用他。那么,重振楚国雄风就有希望。而他的功绩与英名就会“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但是到了溆浦后,也许遭遇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挫伤,在这首诗的后面只有愤懑和嗟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懂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他得到了什么不利的讯息,才使他如此绝望?这其间必有变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