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节又到了,又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父亲离开我已经27年了,却从未走出我的思念。想起来,我与父亲相处不过二十年;回忆这一段短暂时光,父亲予我甚多,而我报之甚少。每每念及,常有锥心之痛……</p> <p class="ql-block"> 父亲宅心仁厚,一生与人为善;外柔内刚,谦谦有君子之风。别人家是严父慈母,我们家是慈父贤母。五十年代家家孩子都不少,家家孩子都是散养,我家也不例外。那时,父亲带着我们弟兄仨住在西郊,放了学就是疯玩儿,有时难免惹祸。那是一个靠打孩子“解压”的年代,但父亲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家中鲜有战事。他们这一代人笃信“养不教,父之过”,只是忙起来便忘了古训。然而父亲没忘,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我小学二年级的寒假,一日,父亲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送给我一本崭新的日记本,并宣布,从明天开始学着写日记吧,我每天检查。中国人写日记萌芽于唐,而我写日记则始自1958年的2月,那一年我不到八岁。</p> <p class="ql-block"> 领命之后有些抵触,因为每天多了一件事,不免耽误疯玩儿;另外童蒙初开,也不知道怎么写,便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字也故意写得潦草不堪。父亲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不仅未收回成命,反而耐心地告诉我,写日记可不是记“流水账”,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为了让我增广见闻,特意送给我一本冰心写的《陶奇的暑期日记》。书中的张老师说,写日记“要写每天突出的一件事”“详细地、生动地把它叙述描写下来”。这段话让我受益匪浅,悟出了写好日记的技巧。一年后,我的日记已经写得有模有样,父亲笑着夸我“后生可畏”。</p> <p class="ql-block"> 这本泛黄的日记本保存着我小学二三年级写的日记,一共有50余篇。二年级写的乏善可陈,三年级写的便可刮目相看了。那是1959年的暑假,日记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跟父亲一起搭鸡窝,体验劳动的快乐(7.17);周末母亲带小妹回来,一家人欢聚一堂(7.19);我加入了少先队,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7.20);观察母鸡下蛋,对一切都充满好奇(7.31)……日记的语言也生动了起来,与一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今天我被雨声惊醒了,我还想睡一会儿,谁知一阵凉风把我从被窝里赶出来。”“赶”字很有味道,至今读来仍有些得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四人只有我习文,不啻“母鸡下个鸭蛋”;虽属异类,却乐此不疲。而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亦拜父亲所赐。我至今记得,当年父亲忙完一天的工作,坐在灯下批阅我的日记,偶尔还会笑出声来,最后郑重其事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见字如见人,我今天再看到父亲的手泽,仍禁不住老泪纵横。</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重温父爱的日子,“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想你了,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