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游千年五门堰 在湑水河竹筏漂流(图文)

天地游侠

6月3日,正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上午11时许,我携妻和几个朋友,驱车来到了位于城固县城以北15公里,汉江最大的支流,被城固人称之为母亲河的湑水河畔。这里,遗留有一处曾经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五门堰。 五门堰,始建于新汉王莽期间,系截湑水河流而建成的低坝拦河灌溉工程。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分组成。因渠底开列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节制水量,故名“五门堰”。 据了解:现存的滚水坝长374米,宽17.5米,高1.2米。堰口先是土筑,遇大水崩溃;再以竹篾筐装河卵石横砌垒堆为坝,一直到元代至元年间(1335年-1340年),城固县令蒲庸将堰口改为石砌后,才解决了溃坝的问题。 站在这座千年古堰上,脚踏着缓缓而过的流水,环视着清澈如镜的湑河水,看着远处巍巍的唐公山,遥想当年,不由让人思绪万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食又以开渠修堰为先,“水是生命之源”。此处的先民,以土为堰,以石筑坝,用五门堰的水利工程,使变化多端,常患水灾的湑水河,成了造福城固百姓的河流。 五门堰,既分流了湑水河的大水,起到了调蓄防洪的作用,又拦水西流,浇灌了万亩良田,达到了趋利避害的双重目的。 城固有句民谚:“载流过五门,喜看稻麦千重浪;养民社一堰,乐听城乡万户歌”,道出了五门堰在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滚滚东流的湑水河,在五门堰形成了一泓碧绿的湖水。湖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青山、绿树、蓝天和白云,显得幽深和宁静。 五门堰坝,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潜伏在湖水之中,保佑着百姓的平安和幸福;它就像一幅大写意的山水风景画,悬挂在天地之间。 在五门堰逗留约30分钟后,便登车到5公里外的湑水苑,准备乘坐竹筏,在湑水河上漂流。湑水苑,坐落在桔园镇小北河口的升仙谷新堰区,是集农田灌溉、旅游观光、吃住行游为一体的旅游地。 拦湑水河筑坝的湑水苑,形成了峡谷湖泊。这里,垂柳依依、山峦倒映,河水清澈;这里,微风劲吹,水漫堤坝,古树盘绕,是休闲纳凉的好地方。湑水湖面上,升仙峡谷中,小小竹排河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br><br> 坐在岸边,静静地望着两山夹峙的湑水河,平静的河面上,有6、7条单排或双排竹筏,载着身穿桔红色救生衣的嬉戏的人们,慢慢吸着从升仙谷里吹来的清新空气,感到心情十分的舒畅和惬意,思绪也随着它向前流淌而去。<br><br> 湑水河,发源于太白县的太白梁光禿山,循秦岭南麓的峡谷向西,折而东南,经二郎坝西南进入洋县的平堵,接纳清溪河,于佛爷坪流人城固县境。出了秦岭,它就好像害羞似的从洋县的湑水乡西南,一头钻入了汉江的怀抱。河道全长165.5公里,落差120米,流域面积2340平方公里。 湑水河,古称左谷水,清末改名湑水。相传因神仙唐公房全家升天,其婿不与,投水中,故名。这是一条承载着历史的河流,古老的《诗经》唱着:伐木於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诗经》·小雅(伐木)。 这是一条有美丽传说的河流,民谚“太白山上扎一枪,细水长流到汉江”它讲的是:二郎神杨戩的兄弟杨四郎,为救济饱受干旱之苦的百姓,向太白雪峰连扎三枪,扎出了一个水头。接着,便用红枪托在身后画地为河。由高到低,画了九天九夜,一直画到升仙村,出了山口,來到了汉中盆地。<br><br> 千百年来,这条河流滋养了两岸,成为这里百姓的养生之源。湑水河穿行在大山之中,山清水秀,青天碧树,景色怡人,为“水韵汉中”之美称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在小北河度过了3个多小时,实现了许久以来,投身自然,走进历史,亲近绿水的心愿。<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