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支农画展序

文元书院

<p class="ql-block"><b>◎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徐支农的时候,他还是位体育老师。他喜欢画画,坚持了下来,并“华丽”地转型为美术老师,靠的是基因的力量。他的父亲徐墨庵先生就是位画家。墨庵先生画了大量的农村题材的作品,其中一幅叫《人民自有回天力》,画的是挑肥的队伍,可以让我记一辈子。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墨庵先生的画是时代的产物。他给儿子起的名字:支农,也是时代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支农年轻时就这么健壮,以至于让人很难想象他是那么细腻的一个人。他的观察细致入微,许多被人忽视的细节,都被他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他的画有看头,就在于画面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 支农的画不是文人画,不是坐在家里以墨为戏,更不是找几本画册来东拼西凑。他非常重视采风与写生。他搜集的素材怎么也画不完。长期的写生训练,使得他的画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正是因为他画哪儿像哪儿,画什么像什么,他的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收藏家的青睐。也正是因为他坚持采风写生,他的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想说,山水画家大多追求高古,主题多淡泊避世。尤其是写意画。现代建筑与人物,是无法体现那种散淡与闲适的。徐支农画高楼大厦,画建设工地。他的画,是这个时代的印迹。他的这种画,不可能是散淡闲适。那种直线带来的快节奏,正好反映了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伟大创造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谈论绘画,尤其是当下的中国画。我们会质疑,中国画还是中国画吗?岭南画派的融合东洋、西洋,林风眠的渗化表现,李可染的“黑”,吴冠中的构成。中国画在变,尽管用的还是毛笔、墨、宣纸。尽管还是诗书画印结合。也许画家心中“空灵”没变,那种东方神韵没变,只是形式变了。也许都变了。但如果“样式”变了,那么中国画还剩下什么?中国画不允许变吗?好象没这样的规定。世界上,又有什么不在变呢?变,说明事物是活的,不变就是死。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中国画永远在创新的路上。艺术是多样的,多样性的产生,是因为艺术家是有个性的。正是因为如此,画的世界精彩纷呈。一张画就如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徐支农的画是中国画,但我也有种素描的感觉。说它是素描,我又在水墨的氤氲中荡漾。他的用笔、用墨还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用墨还是分五色,用笔还是提按顿挫、正侧顺逆。他的思想和情趣又大多来自于这个时代。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不是硬学来的。各人机缘不同。生命有其必然性,但时时都有偶然性。我们在欣赏一张画时,是在关注一个生命的存在,而不是用自己认定的形式去格式化别人的作品。试想,那种想去格式化别人的人,自己该有多痛苦,他分明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他正在错过精彩。</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英国画家、美术评论家弗赖说的话,画家更多在审美上使用眼睛。他们有着日常不一样的“看”。他们把心里感受到的,以不同程度的象征表现事物。那些起伏交错的线条,那些浓浓淡淡的墨色,把我引向何处?画外的那个景,是原风景吗?是,也不是。是心里的那个景。画家的看和观众的看彼此呼应着。写生是画家与现实的对话。当一个墨点或一根线条落在宣纸上,它就已经不是一个墨点或一根线条了。</p><p class="ql-block"> 徐支农的作品在我看来之所以是成功的,是我有了一种“移情”的感觉,画中的点线面,不仅仅是我眼睛里变幻的波,而是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我和支农讨论绘画时,经常说,最好每次画展都有一个学术报告会。让画家的自述与像我这样角色的“评述”产生碰撞。碰撞之后,我们会多出几只眼睛。一只看传统,一只看现代;一只看东方,一只看西方;一只看世相,一只看心灵。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看”。画法来自于看法。看法变了,画法就变了。看法多了,画法自然就多。画不是世界本身,是世界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看了支农的画后的感受,勉强充当他画展的序吧!</p><p class="ql-block"> 过承祁</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1日</p> <p class="ql-block">◎建设者/中国画/徐支农</p> <p class="ql-block"><b>◎画家简介</b></p><p class="ql-block"> 徐支农,祖籍浙江淳安县妙石村人,62年生于建德。别号妙石居士、三和堂主人。斋号妙石居、三和堂、妙石氏室。</p> <p class="ql-block"><b>◎画家成果</b></p><p class="ql-block">2009年4月,作品《滕王阁序》入选由美术报社举办的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p><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国画作品《梅城古韵》在“红梅颂——杭州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美术大展”中获银奖。</p><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国画作品《严州遗韵》参加“金陵文脉”——2014年全国中国画展览被评为优秀作品(最高奖)。</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国画作品《新叶小巷》入选美丽浙江,画述乡情——2015浙江省“五水共治”美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国画作品《守护家园》入选“剿灭劣V类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国画《人民自有回天》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杭州市职工书画作品展一等奖。</p><p class="ql-block">2017年国画《慈岩悬楼》入选“西湖六月中.喜迎十九大一一杭州市美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国画《保护家园》入选“盛世钱塘.美好家园一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杭州市美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202O年9月国画《万船静泊古严州》入选“盛世钱塘.幸福杭州一一全面小康看杭州美术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b>◎《序》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过承祁,1968年生于建德县石屏公社田畈村大队,199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杭州市文联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建德市作家协会主席。2022年《浙江诗人》首推诗人。严陵琴学的发起者。出版诗集五部,散文集二部。另有书法、美术、篆刻、微电影、音乐、文艺理论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