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百年》长篇传记连载之(六十)

止戈为武

<p class="ql-block">《百姓百年》长篇传记连载之(六十)</p><p class="ql-block">去大连上大学,说起来简直就是梦一般,可是梦居然变成了现实。</p><p class="ql-block">报到那天,我混在都是二十多岁的男女同学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宿舍。这时一个挺帅气的小伙子主动和我搭话,你是郭振武吗?我感觉到奇怪,就反问,你咋知道我的名字?他说,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是你们的辅导员,我姓张,我去参加招生了。</p><p class="ql-block">我正想,我混在同学之间也差不多吧?虽然说人过三十天过午,可也没老到干啥都不行吧。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生啊!</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快人快语,他说,你们这些大龄考生,虽说分都挺高,可是档案扒拉来扒拉去,就是没人愿意要。后来省招生办作出个决定,三百九十分以上的不准退档。你是硬塞给我们的,还有一个老贾在二班。还行,咱们中文系这回招生一百六十多人,就你们两个大龄考生。</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张老师是中文系七八届留校生,比我还小三岁呢。他人很好,肯定是他们那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一番直爽的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我永远感谢省招生办作出三百九十分以上不准退档决定的人,尽管不知道他是谁。更感谢母校收留了我,让我在大连补上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张老师的话也让我时刻铭记于心,我能进入辽师真不容易,我要低调做人,谨言慎行,珍惜时光,不忘感恩。</p><p class="ql-block">我们入学以后,招生工作结束了,还有不少大龄高分考生没有去处,听说在大连火车站贴出了大字报,还发生了集会,有闹事的倾向。</p><p class="ql-block">可也是啊,我的同学录取线才三百一十多分,可以想象从三百一十分到三百八十九分,这么大区间有多少大龄考生没有着落啊!</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说国家又增加了招生名额,光我们辽师中文系就又扩招了三十多人。这些同学入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学快一个月了。记得有一天,我们正在阶梯教室里上晚自习,进来两个同学,进门就止不住笑地连说带喊,哎呀妈呀,又来一帮孩子妈妈爸爸呀!我听了也笑,这回好了,我有伴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说,很多大龄考生都被各市刚开办不久的师专班录取了,也没算白考。学习二年就毕业,成了教育界的骨干,解决了各地师资青黄不接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审视这段历史,正是涉及到“老三届”的一个核心遗憾,做出让这些人参加高考,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都是对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大多数考生只是得到了一点精神的抚慰,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但毕竟还是有比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断代的问题。如果能够克服人们思维上的局限性,在招生上对大龄考生再公平些,多招点,于情于理于社会就更好了!</p><p class="ql-block">辽师中文系七七级有一百多人,实际上七八年春天才入学,也就比我们早半年。七八级不到二百人,其中走读生有六十多人,住宿生一百二十多人。张老师只管我们住宿生,分成四个班,每班三十人,我在一班。</p><p class="ql-block">上课都在阶梯教室,没有小教室。自习除了阶梯教室,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也可以在宿舍。住宿也挺紧张的,本来上下铺最多住八个人的宿舍,地中间放二张床,硬挤十个人。食堂呢,全校一个,上千人吃饭。看得出来,为了扩大招生,学校已经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校舍严重不足,中文系临时挤在生物系教学楼内。南院文科教学楼正在紧张的施工当中,我们当然盼着毕业前能搬进去享受几天。</p><p class="ql-block">当时师范生还是享受着国家的优惠政策,除了免收学费,教材费,每个月还有十七元五角钱的伙食费。此外多数人都享受着助学金,分成四元和二元两个等级。带工资上学的二班老贾这一切费用就都得自理了,算起来他没比我多剩几块钱。那时候寒暑假,凭学生证还可以享受火车票半假的优惠,铁岭到大连,绿皮慢车就四元钱,得跑八个小时。</p><p class="ql-block">辽师平时对学生的管理挺严格的,这在全国可能都有名。辅导员几乎每周都要给我们开会,讲些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批评有总结。其它的日常管理主要是靠班级干部,我们的班长和副班长都是共产党员。生活委员对打扫卫生抓得非常紧,系学生会每次都要检查打分评比。还有就是出早操,起床铃声一响都得赶快爬起来,跑步到操场集合。不管是跑步还做操,缺席是要扣分的,有病得请假。记得那时候清晨的操场上一片沸腾,跑步的做操的,锻炼器械的,到处都是人。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几位老院长也在跑道上慢跑,心头掠过一阵感动。</p><p class="ql-block">我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上课很少有缺课的,基本上都是挺自觉。平时最多的活就是发教材,收取发放作业和考试成绩什么的。再就是任课老师或系里找各班学委开会征求对教学的意见什么的。</p><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就是发放教材,那可不是简单的几本书,中文系四年要读的书可真不少,每个人都几十本。我就找些同学帮忙,左一趟右一趟的搬来搬去,虽然累了点也很高兴,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好书。</p><p class="ql-block">再有就是辽师的体育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难以忘怀。教我们体育课的老师叫郭振久,那时候就有五十多岁了。可上起课来极其认真,一丝不苟,让我们由衷地敬佩。第一次上课,他让体委通知大家,不能穿制服衣裤,不能穿皮鞋,只能穿运动衣裤和胶鞋。他可能都估计到了,准会有个别同学着装不符合要求,所以集合地点就选择在宿舍门前的小操场。果然就有几个同学不合格,没想到老师一点也不通融,就是让他们回去换。第二次上课,又发现了服装不合格的,还是让他们回去换。这样几次就再也没有穿不合格的服装来上课的了。</p><p class="ql-block">体育课开始的十五分钟是准备活动,不把大家活动出汗是不罢休的。他见大家有点不耐烦了,就说,你们学习任务这么重,不注意锻炼身体怎么行啊!我这才理解了老师是把自己的课提到了这个高度来对待的。体育课我都扔下多少年了,一般的运动我勉强能跟上就不错了。郭老师知道我们是一家子,我的名字跟他就差一个字,他还跟我开过玩笑。可在课程上对我没有一点的含糊。体育课算考试科目,一科不及格也不给毕业。我以为就是说说而已吧,哪曾想真是这样。有个一千五百米跑,我是练习很长时间才过关的。后来有个体操项目的单杠技巧动作,我一直做不出来。直到冬天给我补考,在体育器材仓库里做的,总算是通过了。那次因脱去了棉袄棉裤,过后都被冻感冒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还在吃定量,细粮的供应也很少,副食也不充足。我们的饭票由生活委员领回来发给大家,那是一张大纸,上面印着每天的早午晚,撕下来是像邮票那么大的一个小方纸片。早餐就是一个二两玉米面的窝窝头,一勺玉米面糊糊,一筷头萝卜条咸菜。中午有时候是四两米饭或两个馒头,一勺炒菜或海杂鱼。晚上三两米饭或窝窝头,一勺汤菜。男生大部分都不够吃,从家里拿来粮票,一角钱一斤换成加量票,只能买窝窝头。星期天,我们班里家近的就回家,家远的回不去,条件好点的就去街里下小馆改善一下。也有的家里给寄点奶粉,买点饼干啥的对付着。学生下晚自习的时候,宿舍楼前就来了做小买卖的大连当地人,有小油饼一角钱一个,有煮熟的带壳海虹一角钱一碗。太饿了的同学就买点,在黑暗中三口两口地吞咽了再回屋。</p><p class="ql-block">学生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得好了,没办法就得私下往里添钱。在这方面,学校没人过问,也许是穷日子过得太久了,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可是社会生活虽然缓慢还是有所好转,有些学生就提出了改善伙食的方法,由死伙改为活伙。原来早午晚的餐券是死伙,建议改成元角分和斤两吃多少买多少的活伙。其实得承认,年轻人的确是时代进步的先驱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这是多么简单又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啊!可在当时,学生在食堂的墙外贴了多少大字报,才引起校方的重视,同意改成了活伙。听说现在的大学食堂更加改革开放了,引进全国各地的名吃小吃。真是得与时俱进啊,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各个方面,是没有止境的。</p><p class="ql-block">改成活伙之后,吃饭的事再不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和话题了,这绝对是和整个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紧密相联的。</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学生宿舍内</p> <p class="ql-block">刚开学一个月老伴带女儿去大连听课顺便看看我</p> <p class="ql-block">相识四十周年老宿舍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的五朵金花</p> <p class="ql-block">较大点的党员同学</p> <p class="ql-block">我当年的辅导员张树元老师</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葡萄架还在</p> <p class="ql-block">白衣服的是意外碰到的当年爱哭的外班女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