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玉河长流》

李仲芳

<p class="ql-block">《玉河长流》是一本纪念杨克祥先生的诗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到这本书时,我有一些受宠若惊。当时,在潇湘诗社群里爬“楼”浏览,一则赠书的消息,让我关注了杨雪玲这个群友,并进一步了解证实,她是跟我同一个村刘铁山的夫人。通过互加微信,她知道我是铁山同学的哥哥,没聊几句,虽不认识,也逐渐熟悉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年龄或家乡风俗称杨克祥先生为老叔是比较合适的,准确点,称亲家爷更好。对于杨克祥先生,我并不熟悉,也从未谋面过。只因,二十多年前,跟铁山的同学一起聚餐闲聊时,得知铁山的女朋友是我们永州市知名作家的千金。从此,在我心里烙下了一个作家的名字:杨克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从来没获得过铁山的联系方式,莫说是见面了。在潇湘诗社群里,如果没有他的头像,既使同名同姓,我也不敢冒然确认。对于杨雪玲,我更不敢确定她与铁山是不是夫妻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又面目慈祥的俏像,此刻,才真正地把名字与人相连联在一起,人与名对上号。翻开目录,除铁山外,大部分都不认识,有几位是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才知道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篇篇深切怀念的文章,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杨克祥先生的不舍,并从中知晓了杨克祥先生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劳作的一生,是困苦的一生。正如李长廷长辈说的“两头苦,中间甜”。我认为中间的甜,也是一种负重的甜。特别是被病魔缠身的十七年,唯有他的家人和儿女们知道,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困,是怎样的残酷和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读到杨中瑜《三栖作家杨克祥》一文时,我潸然泪下,特别是在菜市场捡鱼头鱼刺和鱼尾那一段,泪水倾盆而下,滴落在手机屏幕上的泪珠而使得自动翻页。对于一个有着大山般脊梁的父亲,是何等的不易,颜面和面子在父爱面前是何等飘渺,就象在冬天里哈了一口雾气那样不及一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读这本书之前,有很多想说的话要写。然,读完所有文章和诗之后,特别是个人简介后,我不敢提笔了。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戴着桂冠,有的还有好几顶。在他们面前,我仅是个站在门口张望的门外汉,那敢班门弄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雪玲的《埋在河水里的星星》,我是从客厅躲进楼梯间里读完的,生怕被孙子和孙女发现我在流泪。我相信雪玲写这篇文章,也是流着泪写出来的。字字情深,句句感人。特别是要把自己送给别人那段与我有同病相怜的感悟。生活不易!父母不易!姊妹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完文林最后一篇《文学不朽精神永存》和杨克祥创作成就一览表》,躺在床上仰面深思,这是我读过最让我感动至深的一本缅怀先生的力作。从怀念到追忆,从一事到数次,从细节到全面,从点到面,系统而全面记叙了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先生这种有情有意,有礼有节,苦中寻乐,尊老爱幼的生活方式值得我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愿先生在天堂里无病无痛,开心而快乐。感谢雪玲的赠书品读!</p><p class="ql-block">写于2022.6.17晚23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