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疫情前那年适逢老父亲鲐背之寿(“鲐背”是古人90岁的别称),为让老人家开心,按老人意愿请了一群他们的老朋友和老学生十多桌人在“富贵园”祝寿。我们五姊妹借此机会也难得的聚齐了,北京的、南京的,连远在海外的三妹、五妹一家也专程赶了回来,宴会气氛很热烈,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父母上台翩翩起舞将酒宴气氛推至高潮,我们姊妹给每一桌敬酒,并向来宾赠送了我们编印的《我家》一书,该书记录了父母从恋爱、结婚、家庭变迁和同事、朋友、学生们的照片及大家庭成员关于家庭生活的随笔文章;在庆贺父亲生日的大横幅下拍了一张值得永久纪念的四世同堂全家福大照片。曲终人散后回到家中,父亲仍余兴未消毫无倦意地和我侃侃而谈,有忆苦思甜让人泪目的故事、有感慨人生的唏嘘之语,最后冷不丁的向我提出个问题:“我们百年之后,你们姊妹散居各地没有了’和平’(他们居住的小区)父母的维系,姊妹之间感情会逐渐淡漠吗?”说实话我从没设想过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会少了谁,暗自好笑老人家想法挺多,随即脱口而出:“您想那么远干啥?若真到那一天,天高任鸟飞、树倒猢狲散呗!”我是他唯一的儿子,他本对我寄予厚望,此刻他和我谈起这个话题其实是很有深意的,他要让我“接过红灯高高举”薪火代代有人传,可我的一句随口无心之语竟让老人家半晌默然,目光暗淡神情沮丧,顿时仿佛苍老了许多。</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其实关于姊妹团结友爱这堂课,在我们童年时代外婆就作为主课给我们上过了。我们姊妹从小由外婆带大,因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备课或者参加各项政治运动,根本无暇顾及到我们,我们则在外婆身边享受着无比甜蜜和幸福的隔代亲情。每天晚上外婆厨房的事一忙完我们就缠着她讲故事。外婆没啥文化,她的故事多是善恶有报,忠孝廉礼的老一套,可这对我们一生的走向影响很大。外婆还常让我们猜谜语,这才是我们老少互动寓教于乐,最感兴趣最兴奋的时刻。这次她看着我们慢条斯理地出了一谜:“姊妹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倘若一分家,衣服就扯破。”见我们露出费解的神情,她又提示道“这是咱家厨房里就有的食物。”我们便抢着涌进厨房盐罐子、米坛子一阵翻找,自然是无果。外婆这才揭开谜底,原来是配菜调料大蒜,我们仔细对照谜面随即也恍然大悟,外婆在和我们做游戏中竟意味深长,且形象地让我们领悟到姊妹亲情血浓于水的重要性。</b></p> <p class="ql-block"><b> 长至六七岁外婆就不再让我们上大桌子跟大人一起吃饭了,她请大院里的老木匠朱师傅来家里拆掉几张老式红木家具(也属于“破四旧”),改制成一张小方餐桌专门安排我们几个孩子用。从此小姊妹开始“围着桌子坐”了,这张小方桌既是我们的写作业的课桌,又是我们的餐桌。外婆看我们吃菜时常发生“哄抢事件”,便采取“分食制”,就是每人一份菜承包到户,饭和汤则不限量,所以说,从放学回来孩子们就围绕这张方桌抢位子写作业,然后是吃晚饭,早上天一亮我们就在小方桌上铺好大字本,桌子中间摆放好大砚台开始蘸着黑墨水写毛笔字,要临摹一两页柳公权颜真卿才能吃早饭。总之,这张小方桌和我们童年生活童年关系太密切了,它记录了我们姊妹共同学习、生活的手足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大姐15岁下乡插队、我19岁离淮到无锡求学、三妹四妹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后来和五妹一起赶上了恢复高考都先后离开了家,小方桌被冷落了好几年,直到我们各自成家,它才又成了第三代孩子竞争的对象,孩子们下午放学到爷爷奶奶家就抢桌子占位置写作业,直到吃过饭才随父母领回家。八十年代我奉调南京全家搬迁,老妈说异地安家不易到处都要用钱,特送我一把家里正在使用的炒菜铁锅、饭铲,外加这张凝聚了我们童年欢乐让我倍加珍惜的小方桌。屈指算来近四十年的时光里,我在南京共搬家六次,家具换了五套,其它日用品都记不清换了几轮,唯有这张小方桌丝毫无损地跟随我走遍了南京,从城东到河西,连搬家公司都熟悉了我们家这张须轻拿轻放的小方桌。去年底搬迁靠女儿家附近去住,女儿说更便于照顾我们养老,她特为我们定制了满屋欧式家具,唯独这张小方桌在一大堆家具里风格突兀,设计师和家具厂都劝我将小方桌处理掉,我说,这是我娘家“陪过来”的,也是我们姊妹之情的唯一念想真不能丢。我将它安放在阳台上,桌面配上“鱼肚白”大理石台面,则成了一张不怕晒又便于清洁的景观茶几,夕阳西下我和老伴静坐“茶几”旁品茶聊天,话题多是从这张昔日的小方桌、今天的小茶几谈起,故事仍是我们难以割舍和忘怀的姊妹手足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熟悉我们的人都说我们姊妹长相迥异个性也不相同,可谓娘生九等,我认为这是因我们离家分手太早,后天生活环境不同使然,我和大姐年岁相近、三妹四妹年龄仿佛,五妹比我们要小好几岁,小时候大姐带我们玩过家家的游戏总由五妹扮孩子,大姐身披绸被单作大官状,神定气闲地分配和指挥我们各司其职,我通常以护法或保镖的身份背上插把宝剑、腰里别着盒子枪环伺大姐左右跳来跳去,三妹四妹通常扮演公主或小姐,五妹则最乖巧听话是我们共同呵护的“好孩子”。耳鬓厮磨吵吵闹闹的玩乐中也熟悉了彼此的性格脾气。古人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倒是确实,我们姊妹长相、性格不同却宅心仁厚纯朴相近共通,到现在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从小游戏玩耍中大姐已显现出她的领导才能和处理事情公平公正的干练个性;三妹认真务实任劳任怨的朴素品质和按章办事循规蹈矩、四妹秀外慧中好学上进且极具灵气、五妹特温顺听话善解人意及诸事都爱寻根究底问个十万个“为什么”和探求真理的执着劲儿 ,这为我们日后选择不同职业走上不同道路,并在各自的事业领域深耕数年而小有建树埋下了伏笔。我们姊妹相处时间太短,十多岁便分手各奔东西求学、工作,直到成家每年都是离多聚少,只有一年中的几个节日才能以父母家为中心聚齐。三妹他们退休后去美国儿子家带第三代,一去就是三五个月半年;五妹高中毕业考上南大,工作分配到北京,然后因考硕考博竟越走越远,最后在国外安家,所以五姊妹要想团聚更是不易。自从有了手机微信,大姐先后拉了两个群,一是“幸福大家庭”群,让大家庭四代成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视频、聊天,分享每个小家庭的成长快乐,话题一般是第一代老人和第四代的孩子,晒孩子照片和小家庭照片是大家都最关心和最有趣的事儿。另一个是“同根共枝”群,即我们五姊妹群,这是在老父母前年突然发病大姐临时拉起来的群,为方便谈一些姊妹之间的心里话,征求大家对老人治疗意见、群策群力、统一思想,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儿,也好共同商量商量。通常是大姐在姊妹群提出主导意见,四妹联系医疗界的亲戚朋友制定医疗方案,讨论姊妹轮流值班制度、群策群力找全陪保姆等,在对待为父母治病、护理以及涉及费用等问题上,姊妹之间意见都相当统一,从没发生推诿扯皮的事儿,多年在各自领域单打独斗少联系的五姊妹们如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共同的父母健康和解除病痛又重新联手,也在伺候父母中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加深了姊妹手足情,让我们姊妹情经受了良心、孝心、爱心的考验。94岁的老父亲历经一次中风、90岁老母历经严重的脑梗导致认知、语言功能缺失等问题,连医疗专家都说,母亲这脑梗区域是管控人对事物进行命名的中枢,从而引发上述症状,医学理论上早有定论是不可逆转的,但我们姊妹经这年把的努力,分工合作、中西结合,竟奇迹般、最大化地让老父母转危为安并略有进步,使二老至今能恢复到大小便自理、吃饭睡眠正常、步行表达能力提高,庆幸二老仍能体面、尊严地漫步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去年底,父亲身体状况不太好,糊涂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加之多年老友接二连三地离去,特别是他的亲兄弟,我二叔的去世,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很大,使他一度对生活丧失了兴趣和信心,他说已感觉来日无多大限将至,电话催要我即刻来到身边,当我闻讯赶来时发现他并没有啥器质性大毛病,问他有啥要交代的?他“蛮不讲理”的说,没啥交代的,只是要在走之前,必须看到我在他身边,并且其他姊妹一个也不能少地都得来身边让他时刻看到。奥!五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竟是他神志糊涂而内心清晰的最大愿望,他哪里知道这时他的要求竟因疫情原因而成奢望了呢!要让大家都回来谈何容易?首先五妹就回不来,别说她远在国外,她现还在上班加之疫情原因阻碍重重往返一趟岂是好玩的?我耐心地做他工作,让他好好调养身体,告诉他待过年时他“一大趟”的大重都要来看他,还要找他这个老太爷要“压岁钱”呢!在我的描述下他似乎看到他的七八个大重,特别是有好几个还没见过面的大重要来看他,另外那个由他们亲手带大远在美国,现已大学毕业工作、最小的小外孙贝儿将来娶媳妇热闹的婚礼还得邀请他们去参加等,他的眼睛频频闪现光芒,顿时又有了生活的期盼和活下去的希望,他认真的点头答应为此再活两年,将这“一个也不能少”的下下一代和下下下一代的重要事儿办完。</b></p> <p class="ql-block"><b>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余秋雨先生在《高山流水》作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是啊!人生几十年的岁月本就很短,其中的童年、少年时光更是短暂一瞬,但这一段却无比珍贵,它确立了我们的认知、树立了我们的“三观”,特别是近年通过对父母晚年遭遇疾病磨难,这场变故也对我们姊妹的感情和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作了一番检验和考察,从将父母晚年生活的安排,包括对老人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安排,我们经过了困难和难熬的日日夜夜,已足可考验其孝心和个人品行,为挽留老父母的生命,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幸福完美的“一个也不能少”,我们姊妹艰辛努力了,姊妹的感情也更深了,此刻老父亲看到这一切、如果大脑还清晰的话,他真该放心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