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代多为府,城区范围比较大,特别是城墙城楼建设,在古代也是很有规模的。其中城西南的盘门,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处。 盘门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督造。 来到盘门景区前,一座牌坊矗立在门前广场上。 牌坊中间的大字板上有谭以文书的“瑞光胜蹟”四个大字。因为园内有著名的瑞光塔。 牌坊背面是郦方书的“赤乌遗踪”四个字。这是与瑞光塔的建造时间有关系。 景区大门,上有匾“盘门景区”。大门右边有石碑,“瑞光塔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左边石碑是“盘门景区重修记”。后面已见瑞光塔的上半部。 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据说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br> 走进景区,迎面就是高耸入云的瑞光塔。<div>瑞光塔始建于三国东吴孙权的赤乌十年(247年),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1988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div> 宋代重修的瑞光塔,是一座七级八面楼阁式的千年宝塔。古塔为砖木结构,砖砌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构成。一至五层由砖石砌成,六至七层由一根千年楠木支撑而起,减轻了整座塔身的重量。 瑞光塔整体造型秀丽柔和,外形轮廓微成曲线,飞檐翘角,每处檐角还挂有铜质风铃,形制古朴而隽秀挺拔,既保存着唐宋古塔的建筑风格,又彰显出浓郁的江南风情。<div>可惜到塔前不见开放登塔。</div> <p class="ql-block">瑞光塔右前侧,有一石雕的牛,称为“助役白牛”。</p><p class="ql-block">“白牛”比真牛大一倍,用整块重逾30余吨的金山花岗石,由四位金山巧匠化了三个月雕凿而成。石雕的白牛低沉着头,四腿发力,身体前倾,视之有白牛力拔山河之感,鞠躬尽瘁之意。</p><p class="ql-block">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禅师重葺瑞光寺。市民争相助役,有白牛也自来助役,昼夜不息,“工毕即毙”。为颂扬这种奉献精神,苏州地方税务局助资“助役白牛”石雕,以仰之。</p> 塔的左前侧有石碑一块。 此石碑为瑞光塔赞碑,为明代遗物。碑高二点九六米、宽一点九米、厚零点五米。<div>石碑镌刻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瑞光塔赞词:"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馀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div><div>崇祯年间名臣姑苏文震孟(文徵明曾孙)手书。</div> 瑞光塔后面,有一座面宽三间的建筑,名为四瑞堂。 四瑞堂,坐落于瑞光塔西边。流传宋朝元丰二年(公年1079年),得道高僧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讲得博宏精准、炉火纯青,出現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枯竹爆青之"四大瑞祥",遂此堂而出名"四瑞堂"。 走进四瑞堂,中间是一道屏风,木板线刻画“盘门胜景图” 梁上面有堂匾“四瑞堂”。 四瑞堂后面。 走在四瑞堂的后门外平台上,只见前面是一个湖,湖后面一个高台,上面一座楼阁气势非凡。楼阁名为“丽景楼”,楼前的平台为水上蓬莱。给大妈跳广场舞是不错的地方。 四瑞堂的北面,有一座鼓楼,也高踞台上。 鼓楼内放置一个大鼓,称为“平安大鼓”。<div>故是寺庙中重要法器之一,称为“法鼓”,平时是不敲的。宋元丰二年(1079年)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堂讲法,出现“法鼓自鸣”等“四瑞”。为重现祥兆,有关方面特置直径2.1米的牛皮大鼓,祈求廿一世纪天下太平。</div><div>历史传说也是祈求吉祥如意。</div> 与鼓楼对应的南面是钟楼。 在鼓楼前的高台上眺望,南面有一长廊呈弧形设置,湖边的柳树叶已经开始发黄。时值12月初,也是初冬时节了。 瑞光塔四周有几株银杏,都已是满枝黄金叶。 <p class="ql-block">鼓楼西北位置,也是湖的东北角,几座石桥架于水面上,乔木、灌木遍植,放眼望去还是绿色。</p> 沿着小路走上最北位置的土丘上,一座圆亭正是可以休憩的地方。<div>此亭名为“听枫拜月亭”,名字十分诗意,看四周却不见红枫。拜月应该没问题,视野开阔地势也高,如逢农历十五,晚上在此三五好友饮酒赏月,也是十分惬意。不过晚上闭园吧?</div> 走到亭边,有两游客各自架着长焦镜头的单反机,对着前面的树林,看来是候着什么鸟。 在亭边向湖中望去,一座曲桥上游人来来往往,这里原来是瑞光禅院的放生池,现在禅院仅有古塔留存于世。 走下土丘,走过一座别致的桥——双亭廊桥。 在亭外池边望这座双亭廊桥,确实很美。如是春夏秋的旺水季节,拱桥下湖面水溢出,流过石砌的坝,潺潺水流也是一景。 在池边可欣赏高耸入云的瑞光塔与庄重古朴的四瑞堂的组合画面与倒影,此景如花园一般。 走上曲桥,只见池中数不清的锦鲤鱼拥在桥下,引得游人驻足观看。 民以食为天。动物也是啊!有面包屑抛下了,鱼儿也一样直涌而上。 水池的北面,一条长廊蜿蜒前去。 长廊的起点,是一座临水建筑,上挂着匾“涛隐翠埜”。 从水池对面可看到这座建筑的全景,就是“涛隐翠埜榭”。 长廊开始,有一副对联“红鱼浮碧水,绿叶衬黄花”。 檐下还有匾“散怀”。 沿着长廊向景区西部去。 在走廊上看到的丽景楼。 接着走到丽景楼前。 <div>苏州历史上曾有丽景楼,据《吴郡志载》“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div><div>丽景楼为重檐歇山顶,三间三楼,底部筑有3.15米高的高台。楼底面宽11米,进深7.8米,底层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丽景楼气势雄伟,姿态优美,是游人赏景、品茗的好去处。</div> 丽景楼门前。 没法登楼,楼前的平台上也是观景佳处。 丽景楼平台看左边长廊。 离开丽景楼,看到一座镂空小屋。有牌介绍,是称为“波特兰小木屋”,来自苏州的友好城市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为纪念两市结好二十周年,波特兰市政府赠送苏州市。小木屋由俄勒冈州精选环保木材拼装而成。 来到一个花坛前,坛中有两根石柱对峙而立。这是称为“千年夹石”。<div>据考证,夹石为宋代盘门内伍相庙遗构,距今已近千年。据说伍相庙“明季甚灵,凡入城者,必敬礼之,祷祀亦不绝。”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移建朱家园,旧址逐渐荒芜。为缅怀伍子胥建造苏州城伟绩,1999年将夹石遗构所处辟为广场,供人凭吊。</div> 苏州的园林多水多桥,这里也一样,不时走过一些小桥。上是和月桥,下为迎寿桥。 离开盘门景区的花园区域,去城楼方向。 经过伍相祠,就是祭祀伍子胥的宗祠。 伍相祠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 走过门楼,里面一个院子,中间是树木茂盛的花坛。 伍相祠分东西两院。<div>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div> 东院内的碑廊,这是元虞堪的诗《詠盘门》:南两庙前霜柏,阖闾城下寒潮,风雨扁舟径过,伤心无复吹箫。<div>虞堪是元末明初苏州人氏,藏书家、诗人,南宋名臣虞允文后人。</div> 时值初冬,园内红叶如火。 西院内庄重肃穆,正殿三间为伍相祠。 “气壮山河”的横匾下,高约4米的伍子胥彩绘塑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div>塑像于1996年重塑,供人们观瞻。<br><div>坐像前有一抱柱联:“古城如旧,来登杰阁可凭高;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另一联云:“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br></div></div> 匾“气壮山河”。 伍相祠的第三进。 祠内第三进的门柱上一副对联“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生为祖国死作涛神”。 堂内是大型仿青铜壁画“兴吴灭楚”。壁画展示了伍子胥受阖闾之命督建周长47里的阖闾大城(即今之苏州城),并兴建水利,与孙武训练水陆大军。后又助吴王夫差灭了楚国。 另一幅壁画是“伍员奔吴”。 院内一块巨石上,刻着一段文字,看落款似为“伍子胥”,文字不易辨认。 从祠内出来,却才发现这才是伍相祠的正门。 正门对面是一道照壁,写着“相土尝水”。<div>公元前514年,吴国大臣伍子胥为了给吴国都城选址,曾到相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筑城于斯”,相城因此而得名。<br></div> 离开伍相祠,到城楼区域。前面的城楼,上部建筑有两层。 城楼檐下,一块匾写着“吴中锁钥”。 城楼的拱门上方,有砖围着的两个方块,似为两个字,却看不清。 城楼上爬满了藤蔓,显出了年代沧桑。 城楼拱门下。 盘门的陆城门是瓮城,这是第二道城楼,即内城门。 城楼檐下也是一个匾“水陆縈迴”,顾廷龙书写。 这道城门上,有“盘门”二字,看样子还是比较新制作的。 城楼上的跑马道,看得出比较平整的石板铺设,没有千余年历史上会产生的马蹄印。<div>盘门在历史上多次修葺,最近的是八十年代的几次维修,使得这座经典的城门完好如初。</div> 登上城楼,正好鸟瞰伍相祠的景色。 城墙上一个大平台,称为“将军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古称“点将台”,为伍子胥筑阖闾城时所筑的将军楼。此楼由水陆城门、瓮城及两侧城墙之上构成。战时曾是吴王夫差、相国伍子胥派兵点将、守城防御的地方。历经沧桑,也是苏州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将军楼。 瓮城的内外城门在城墙上可贯通。 走到瓮城的外城门上,对着内城门城楼。 远眺景区的瑞光塔。 在城楼上向外望去,已是苏州城的护城河,河上的单拱桥,就是吴门桥。 盘门陆城门两门非轴线同朝向,中间为边长约20米的方形空地,四周城墙陡峭,一旦诱敌深入,闸断退路,如同瓮中捉鳖,可获全歼之胜。瓮城为元末张士诚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仍具原有形制。 宽广的城墙平台。 绞关石。水城门拱券有闸槽,有绞关石,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可落下和开启水城门,既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 外门城楼。 清代制造的土炮。 水门的上部。 这里就是水门。 水门,为两重门。内水门宽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门宽5.7米,深5.2米,高10.2米。内外水门相距4.6米,构成长方形的水瓮城。 走出盘门景区,抬头望城墙。盘门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 水城门通道,是水瓮城东南隅内侧修建的洞穴式通道,高1.80米,宽0.9米,仄而陡直,古时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 走到河边,眼前就是吴门桥。此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是苏州最高的单拱石桥。 走上高高的吴门桥,眺望盘门景色,城楼上旌旗随风摇动,耳边仿佛响起了古代战争那刀光剑影中的马嘶兵喊。然而这早已记载于历史之中。河中泛着的粼粼波光映入眼帘,苏州还是那么的令人沉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