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篇】预防手足口病,关爱幼儿成长——横山区第十一幼儿园宣

思思

<p class="ql-block">  夏天来了,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在此,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预防工作。</p> 什么是手足口病 <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p><p class="ql-block"> 顾名思义,就是手足、口咽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常伴有口痛、咳嗽、流涕、厌食、低热等症状,多数症状较轻,患儿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但大约 1%~1.6%患儿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且会有 0.03%~0.05%的概率导致死亡。</p><p class="ql-block"> 每年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多发生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 为了安全起见,以防万一,针对手足口病,家长不能掉以轻心。</p> 手足口病的症状 <p class="ql-block">  1.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容易混淆。</p><p class="ql-block"> 2.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造成剧烈的疼痛。因此,不少孩子患病后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安。</p><p class="ql-block"> 3.绝大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屑而痊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p><p class="ql-block"> 4.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p>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p class="ql-block">  主要传播途径是肠道病毒可以通过胃肠道也就是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也比较复杂。</p><p class="ql-block"> 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黏膜、疱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可以经过水或者食物传播。</p>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p class="ql-block">  1、一般预防措施</p><p class="ql-block"> 加强手足口病宣教,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家长的防病意识,手足口病患儿做好隔离,对幼儿园儿童普及防病知识,教育儿童吃充分加工煮熟的食物,喝开水,不咬玩具,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饭前便后勤洗手,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p><p class="ql-block"> 2、开展消毒工作</p><p class="ql-block"> 及时全面开展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以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为重点,切断传播途径。比如楼道、厕所、地面的清洗消毒;对于孩子们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书桌、地面进行全面消毒;托幼机构的教室和宿舍更要做到: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勤晒被褥、衣服,严格消毒毛巾、水杯、食用具,玩具等。</p><p class="ql-block"> 3、积极开展疫情监测和隔离治疗</p><p class="ql-block"> 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到医疗机构的疫情汇报后,应对患儿的发病全程追踪随访,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跟踪调查以及幼儿的医学观察,对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托幼机构加强责任心,做好晨检,提高幼儿教师的预防知识,托幼机构要建立传染病登记制度,做好记录,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p><p class="ql-block"> 4、接种疫苗</p><p class="ql-block"> 目前为止,疫苗只是针对肠道病毒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它是属于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p><p class="ql-block"> 一般基础免疫注射2次,间隔1个月,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工作。该病的危害大,有必要打疫苗进行预防,但也应注意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p>

口病

手足

患儿

传播

消毒

疫苗

肠道病毒

托幼

预防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