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纪行与随想(二、阿格拉)

山水33

<h1> <b>清晨不到五点钟我们就起床洗漱,五点二十分离开酒店,拉着箱子背着背包向新德里火车站走去。12月份北印度的清早,天气凉爽,温度宜人,只是天亮得比较晚,此时还漆黑一片。路灯稀疏的街上,空无一人。火车站前昨天那条车水马龙行人难以穿过的主路,此刻空空荡荡,几乎认不出来了。我们只用了十分钟就顺利进入车站大门。走进灯光昏暗的候车大厅,一股味道扑面而来,隐隐绰绰看到地上到处都躺着人。赶火车的人像是没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都在找电子显示屏查找自己要乘坐的车次和站台。可能是时间太早工作人员没有到位,好像谁也没找到。我走到安检处想打听一下,突然不知从哪里闯出一个穿制服像是维持秩序的人,分开人群径直来到我们面前伸手要票。我将手里拿着的出发前就打印好的电子票向他晃了一下,他也没看,指着大厅一角的楼梯,告诉我外国游客应该去二楼,有专门的进站通道。我们两人分开人群,小心翼翼地绕过倒在楼梯台阶上睡觉的人来到二楼。楼道里黑乎乎的没有一个人。前面有一扇门有些微弱灯光,上面有个牌子写着外国游客办公室。刚走到门前,突然门闪开一道缝,从里面钻出一个人,上来就问是去阿格拉吗,有票吗?我将票递给他。他看了一眼,皱一下眉说你们的票是无效的,需要马上买票,否则赶不上六点钟的火车了。我马上意识到遇到骗子了,一把将票夺回来,心里非常愤怒,耽误了我们将近十分钟,现在离开车时间不到十五分钟了,还不知道从哪里进站呢。冲着这个人来了一句国骂,那人不知道什么意思,愣在那里没反应,倒也没再纠缠。<br> 匆忙下楼又回到大厅,顺着人流来到站台上。此处又是一片混乱。好在找到了站台上的电子显示屏,还是很清楚的,只是来印度第一次坐火车,对这里的标识还不熟悉,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终于找到了我们的列车,迎面又大步流星走过来一个穿好像是铁路制服的,很殷勤地问我们是几号车厢的。我向他出示了票,他讲票是无效的。这时邹淼认出他来了,跟我说还是那家伙。我仔细一看,果然就是在安检处那个给我们指到二楼的那个家伙。这时我们两人都笑了。这也太拙劣了。看来这是一个专门欺骗自助游的外国游客的团伙,我们一进车站就被他们盯上了。<br> 由于这趟列车是新德里开往阿格拉的,外国游客比较多,有些旅游列车的性质,因此整体配置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头等车厢。六点钟火车准时启动,车厢内气氛安静祥和。随着微露的晨曦,将黑乎乎乱糟糟的新德里火车站甩在身后。吃着火车上提供的早餐,回想着刚才与骗子周旋颇为滑稽的经历,感到很有意思。此时突然想到了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在其后的日子里,每每遇到骗子感到愤怒时,都是用普希金的这首诗来自我安慰,平复心情。“假如骗子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生气————”。“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旅游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逝去的各种经历,变成日后窗前对酌时的可爱回忆。</b></h1> <h1> <b> 车上的早餐是免费的,还挺丰盛的。<br> 列车晚点十分钟于早晨八点十分到达阿格拉。一出车站,顿时从天上掉到地下。狂喊呼叫的揽客的人在出站口外筑起一道人墙挡住去路,无法通过。幸好马上来了几个拿着棍子的警察,开出一条通道,下火车的旅客才走出车站来到站前广场。由于旅客要么就是当地人,要么就是旅游团,因此我们两人一出现马上就成了围猎对象,被几十双目光瞄上聚焦了。我找到警察问出租车站,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小木屋,告诉我那个是政府管理的预付出租车。但是那个小木屋已经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也不像排队的样子。接着一群人围住了我问去哪里,帮助叫出租车。我让邹淼看好行李,挤开人群到窗口预付了出租车费250卢比,跟着一位指定的司机上了他的出租车。车况还不错,有空调。这时又上来一个人坐在了我前面副驾的位置,自我介绍是导游,负责我们在阿格拉全程的旅游。我说OK,我付的出租车费250卢比,没想到还包括了导游费,真好。他一听就急了,连说No No No,是要另付费的。我说那就不必了。这人也不下车,一直跟着我们到了阿格拉丽笙酒店。我们跟随为我们拉行李的门童进入酒店,那个人才离去。</b></h1> <h1> <b>办理好入住放好行李,来到酒店大堂。虽然不饿,但考虑到不吃中午饭一直到晚上,还是先惦巴点,在酒吧点了点心和印度茶。酒店前台有旅游顾问,帮助安排行程和车辆,但是价格奇高。我们走出酒店,与等在酒店外林荫道上的三轮TUTU司机询价全天包车。他讲300卢比,我也未还价就同意了。司机非常高兴,有说有笑拉着我们去阿格拉城堡了。</b></h1> <h1> <b>阿格拉城堡也称阿格拉红堡、阿格拉古堡,是莫卧儿王朝第三位皇帝阿克巴大帝用八年时间于1573年建成。城堡坐落在亚穆纳河畔,占地38万平方米,外围由高十二米的红色砂石城墙围成,总体呈半圆形。阿格拉是莫卧儿王朝最早的都城,这里就是帝国的皇宫,统治全印度的权力中心。<br> 阿格拉是印度排名第一的旅游城市,绝大多数的外国游客都会将阿格拉做为来印度旅游的首选。但这不是因为阿格拉红堡,而是因为泰姬陵。其实并不是阿格拉红堡不够精彩,只是泰姬陵的光芒太过炫目了。有人说阿格拉红堡是沾了泰姬陵的光而引来游客,也有人说是泰姬陵的巨大阴影笼罩了阿格拉红堡,使其黯然失色。但不管怎样说,来印度必来阿格拉,来阿格拉必看泰姬陵和红堡。<br> 阿格拉城堡外形雄伟壮观,城堡内宫殿富丽堂皇,整座建筑是印度伊斯兰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作,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h1> <h1> <b>城堡外形雄伟壮观, 双层红砂岩城墙绵延2.5公里。</b></h1> <h1> <b>高大厚重的入城门楼。</b></h1> <h1> <b>又是一道更坚不可摧的城门,两道门之间形成了一座瓮城。可以说整座建筑更像一座要塞。可笑的是阿克巴大帝建造的这座固若金汤的堡垒,也没保住他的孙子沙·贾汗的皇位,堡垒从内部被攻破,沙贾汗的儿子篡位了,然后被囚禁在城堡中八年,抑郁而终。堡垒成了作茧自缚的囚笼。真应了那句名言:堡垒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这里发生的故事比建筑本身还精彩。</b></h1> <h1> <b>贾汗季宫,进入阿格拉城堡的宫殿部分。这是阿克巴大帝为儿子贾汗季修建的宫殿。贾汗季宫的正门拱劵为典型的波斯风格,而阳台是典型的印度风格。</b></h1> <h1> <b>从大门内走出的几位锡克教徒。</b></h1> <h1> <b>贾汗季宫前放置着一座用一整块石头雕凿而成的大浴缸。</b></h1> <h1> <b> 整座宫殿不用一根木料,全部是用石头建成,不管是承重结构还是装饰图案以及配色,都用石头完成。</b></h1> <h1> <b>通过贾汗季宫就来到了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私人宫殿。</b></h1> <h1> <b> 装饰美丽的柱头。</b></h1> <h1> <b>用各种颜色的石材镶嵌拼搭出美丽图案的柱头和墙壁。</b></h1> <h1> <b> 这里还是观赏泰姬陵的最佳角度之一,可以看到整座建筑最多的塔尖,我数了数,好像有30个。</b></h1> <h1> <b>贾季汗宫私人宫殿外平台上的八角亭,一段凄婉哀伤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开始。</b><div><b> 故事的主人公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位皇帝沙•贾汗(1592年—1666年)。沙•贾汗是波斯语“世界的统治者”的意思,他的名字就表现出超出他的前辈的野心。“沙”可以与俄国沙皇和罗马凯撒大帝联系在一起。沙•贾汗在莫卧儿王朝历史上的政绩还是可圈可点的。<br> 沙•贾汗早年在宫廷受到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武略,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信仰虔诚。原协助其父统领军队。1622年曾起兵企图夺取其父的王位,兵败后颠沛流离达7年之久。这为自己的晚年埋下了恶果。1628年其父死后,在阿格拉称帝。他统治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扩建军队,平定了德干各公国的叛乱,任命其子奥朗则布为德干总督。1631年,曾命孟加拉总督镇压在该地的葡萄牙人。1636年南下吞并艾哈迈德纳格尔,迫使戈尔康达和比杰伊布尔地区统治者称臣纳贡,将南印度收入莫卧儿帝国版图。他长期与波斯萨法维帝国战争,争夺阿富汗。1638年向西派重兵迫使波斯坎大哈总督阿里•马尔丹汗投降。1646年向北占领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和巴尔赫。在他统治期间,莫卧儿王朝版图达到极致,可谓武功赫赫。<br> 而文韬也不输武略。在宗教上,遵奉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健全各级法律制度,支持苏菲派纳克什班迪耶教团。他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国库充盈,伊斯兰文化得到发展。他投入巨资修建了宫殿、陵墓、清真寺,使王朝的建筑艺术达到空前绝后的顶峰。沙•贾汗建造并留下来的建筑现在都成了印度最热门的旅游景观,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泰姬陵了。但是他改变阿克巴时的宗教宽容政策,对印度教徒歧视、迫害,尤其反对天主教,不允许兴建教堂。这是他统治的一个败笔。<br> 泰姬陵是沙•贾汗为妻子穆塔兹•马哈尔而修的。穆塔兹•玛哈尔来自于波斯,天生丽质明艳动人,深得沙•贾汗喜爱,并且被封为“泰姬•玛哈尔”,意思是“宫廷的皇冠”,可谓万千宠爱于一身。孰料红颜薄命,在39岁时死于难产,使沙•贾汗悲痛欲绝。为表达对这位泰姬•玛哈尔的爱意和思念,沙•贾汗于1631年动用两万工匠,耗时22年,为爱妻建了一座陵墓,就是世界闻名的泰姬陵。人类几千年来建造了无数的陵墓,论规模和气势,王陵当属第一。但这座为一位女人建的陵墓,可以说使那些众多的男人们的帝王陵黯然失色。<br> 关于沙•贾汗与泰姬•玛哈尔的故事,后世四海传扬,演绎出一部旷世爱情经典,感动了无数少男少女。对于发生在帝王后宫内的所谓爱情,尤其是发生在一夫多妻伊斯兰世界如奥斯曼以及波斯和莫卧儿这类帝国的后宫,想必看过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还有德国国家地理出的《香艳并血腥—奥斯曼帝国后宫秘史》后,都很难想象出来。即便有恐怕也不是芸芸众生们理解和定义的那个爱情,和平民百姓不沾边的。所以到这里来,不必为那个沙•贾汗和泰姬•玛哈尔的爱情故事感动,还是将注意力放在这座建筑上吧。如果有感动,也是被建筑本身所感动,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br> 但沙•贾汗的一生,可以说是虎头蛇尾。 沙·贾汗1657年得了重病,他的几个儿子开始夺权。历史上皇室的夺嫡之争是最残酷最无情的。最后三儿子奥朗则布,就是泰姬•玛哈之子,杀了两个哥哥,于1658年将父皇沙•贾汗囚禁在阿格拉城堡中,自己登基即位。沙•贾汗就是在我们现在参观的这座宫殿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八年。<br> 据说他就是坐在这座八角亭里,遥望泰姬陵,每天受着思念亡妻和被儿子背叛失去皇权双重痛苦的折磨。</b><br></div></h1> <h1> <b>在沙•贾汗泪眼婆娑的目光中,爱妻的陵墓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一世辉煌,不曾想换来个老年凄凉。</b></h1> <h1> <b>两个印度女子在眺望泰姬陵。</b></h1> <h1> <b> 私人宫殿内的墙壁上,镶满了精美的大理石浮雕。</b></h1> <h1> <b>这是公众大厅。</b></h1> <h1> <b> 在阿格拉城堡里面参观照相用了三个多小时,接下来就要去心心念念的泰姬陵了。</b></h1> <h1> <b> 在售票处,发现对外国人差别化的票价又升了一级。印度景区一般对外国人的票价是本国人的20倍左右,到了泰姬陵已经夸张到了37倍。本国人2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2元),外国人750卢比。想想还是中国人对外国游客更友好,早已取消了这种内外有别差别化票价了。不过就是将国人的票价向外国人的票价拉齐了。泰姬陵的安检非常严格,加上游客多,在安检处排队等了半个小时。这种状态常年如此。</b></h1> <h1> <b>虽然已经无数遍看过泰姬陵的照片,但是在看到真实的她时还是被强烈地震撼了。泰姬陵是印度的第一张名片,是印度粉妆玉琢的面孔,是新世纪评出的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我甚至认为,这是人类创造的最美的建筑,没有之一。一位十七世纪来到这里的法国旅行家是这样评价说:埃及的金字塔等如果与泰姬陵的艺术性相比,不过是集石之山而已。但这样比较似乎有失公平,因为金字塔的建造比泰姬陵早了四千多年。这之后人类建造了雅典卫城,建造了波斯波利斯宫殿,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建造了蓝色清真寺等等等等伟大的建筑,足够养育滋润了泰姬陵这朵建筑艺术的牡丹花。据考证,在建造泰姬陵庞大的工程大军中,除了从整个帝国以及中亚和伊朗征用的泥瓦匠、石匠、镶嵌工、雕刻师、画家、书法家、圆顶建造师和其他工匠,还有欧洲人的身影。也就是说,泰姬陵是集东西方文化大成的一项人类建筑艺术杰作。</b></h1> <h1><b>排队等待进入泰姬陵的墓室寝宫。</b></h1> <h1> <b> 寝宫内泰姬•玛哈尔和沙•贾汗的石棺椁由八角形的屏风隔开。经过高度抛光的大理石格子屏风,做工精湛,并饰有丰富的镶嵌作品。窗框的边缘镶嵌着宝石和半宝石,拼合出着完美艳丽的花朵。</b></h1> <h1> <b>这些密如蜂巢一样的窗棂都是用整块大理石薄板雕凿镂空的。</b></h1> <h1> <b>暮色中的泰姬陵。在静园的最后一分钟再静静地欣赏一番。<br> 泰姬陵在1983年入选印度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泰姬陵通过完美的和谐和卓越的工艺在整个印度-伊斯兰墓地建筑中代表了最好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它在构思、处理和执行上都是建筑风格的杰作,在各种元素的平衡、对称和和谐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品质。<br> 是的,泰姬陵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对称和谐,四平八稳,非常符合东方审美标准。<br> 回到酒店天已全黑下来了,此时也感觉饿了。选择了酒店内的印度餐厅,请服务生帮助点了两套最经典的印度餐。</b></h1> <h1> <b>餐厅领班,很热情友好。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每一道菜。</b></h1> <h1> <b> 头盘有八道,然后是汤,接着是六道主菜,每道量都不大,中间还配有手抓饭。我们要的是荤素各一套。由于印度菜香料比较多,所以吃着味道都差不多,辛苦了这位餐厅领班,每道菜都介绍详细,那些香料名字我们也听不懂。终于上甜品了,这一餐算是结束了,前后两个半小时。总的感觉很好吃,就是量太大了。<br> 都说泰姬陵的清晨是最漂亮的。第二天一早我们不到六点就起床了。六点半出酒店来到路边,昨天约好的TUTU司机已在这里等候我们。清早不堵车,十分钟就赶到了泰姬陵。此时天空笼罩着乌云,心情也随之灰暗下来。景区七点开门,男女分两处排队过安检。男性游客明显多过女性游客,因此邹淼先于我十分钟进入景区照相去了。走出安检突然发现头顶上的云变得分散,由灰变红,早霞不期而至。</b></h1> <h1> <b> 清晨静谧中的泰姬陵,几分圣洁,几分凄美。</b></h1> <h1> <b> 泰姬陵平面为一个正方形,四角为倒角,这样就成了一个不等边的八角形。四个同等的立面的中央为一个巨大的伊旺,一种波斯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广泛用于纪念性建筑,像拱券。中间大的伊旺外面造型为一个整体,里面分为两层。两侧各有两个小的伊旺,外形为上下两层。四个倒角各有上下两层小的伊旺。陵墓顶上中央是巨大的圆形拱顶,下端略收窄,向上逐渐膨出,至中间高度逐渐收窄,越向上收窄越快,直至顶端成圆锥形,像水慢慢聚集成一滴水珠下坠的瞬间定格。正如泰戈尔对泰姬陵的描述:“面颊上的一滴眼泪”。中央大圆拱顶的四面是四个同样造型的小圆拱顶,更烘托出中央拱顶的高大雄伟。实与虚、大与小、凹凸与光影的韵律组合运用至极致,使这个高67米高度对称的巨大建筑物,看起来一点不呆板乏味。冰冷的大理石在人们心中奏出无声的交响曲,时而庄严肃穆,时而灵动欢快,时而哀婉忧伤。用美的化身来形容泰姬陵真是恰如其分。</b></h1> <h1> <b>泰姬陵北临亚穆纳河,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外形相同的建筑,一座为清真寺,另一座为客栈。两座建筑用红砂岩建成,与位居中央的白色大理石陵墓在颜色上形成强烈对比,而顶上同样造型的圆拱又与陵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建筑群整体。</b></h1> <h1> <b>平台四角的四个宣礼塔为泰姬陵增添了巨大的维度。四个宣礼塔不仅为陵墓提供了一种空间渲染,还增强了陵墓建筑的三维效果。<br> 随着太阳不断的升高,游客的人潮也在不断上涨。</b></h1> <h1><b> 印度人重视家庭,我问了这群人中的一位,果然来自一个大家庭。</b></h1> <h1> <b>泰姬陵的花园设计也同样出色。陵墓放置在四方花园的一端而不是花园的中心,这为高大的陵墓的远景增添了丰富的深度和视角。</b></h1> <h1> <b> 花园的南侧是四座造型一样的大门,按东南西北矗立。这是一组伊斯兰和印度建筑艺术的混搭。立面的伊旺,即拱劵是典型的波斯伊斯兰风格,而大门两端的八角形高塔上用细柱支撑的帽状塔顶是印度的建筑风格,这种穹顶有一个专门的词“查特利”,是梵语,“伞”的意思。这样的穹顶在当地很多建筑中都能见到。中间的巨大门楼上,排列着11座小的帽状塔,装饰效果极强。大门的立面上的各色大理石镶嵌的伊斯兰书法和花卉图案,非常精美细腻。</b></h1> <h1> <b>上午九点我们这两天包的这辆TUTU车和司机送我们回到酒店,很好的一位印度人。在酒店匆匆用过早餐,十点钟出外去阿克巴大帝陵墓和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因路途遥远,就包了一辆出租车前往。</b></h1> <h1> <b>阿克巴大帝陵墓位于阿格拉西北十多公里处。陵墓始建于阿克巴大帝逝世前3年,后由他的儿子于1613年完成。陵墓前有一座宏伟壮观的门楼,高23米,门上四角耸立着四个高达26米的塔楼,边上还有四个鼓楼。陵墓主体是一个五层的建筑,建筑风格包含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特色,体现了阿克巴宗教宽容的思想。<br> 阿克巴(1542-1605年)是莫卧儿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意即“最伟大的”,是印度人对他的称呼。他的原名叫穆罕默德,是莫卧儿王朝第一代皇帝巴布尔的孙子。印度在历史上大一统的时间不多,大一统的王朝很少,雄才大略的帝王就更少了。不像中国历史,虽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还是合多于分,有一条大一统的主线贯穿始终,功成名就一统天下的帝王辈出。而在印度有成就大一统的帝王就凤毛麟爪了,排一下可能只有阿育王和阿克巴了。<br> 印度受来自西方的伊斯兰势力大规模入侵始自人类进入公元纪年的第一个千禧年1001年。位于包括今天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加兹尼王国的苏丹马哈茂德,人称“伊斯兰之剑”,开始了对印度的征服。马哈茂德宣称:为了破坏印度的偶像崇拜,获得印度的财宝,征服异教徒,要每年进行一次圣战。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无论是佛教遗迹,还是印度教寺庙,所有和宗教有关的建筑全部遭到破坏。烧杀抢夺后,财宝和俘虏被带回加兹尼。<br> 在马哈茂德死前共对印度进行了17次入侵掠夺,西北印度已经牢牢控制在穆斯林手中。在马哈茂德死后150年,第二波伊斯兰大规模入侵开始了,这一次是取代加兹尼王朝的另一个突厥王朝—古尔苏丹国,这一次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掠夺,而是要建立一个王国。最终一个名叫顾特卜的马穆鲁克,即奴隶雇佣军的首领于1206年在德里建立德里苏丹国。这是一个在印度北方持续320年,历经五个朝代的突厥伊斯兰苏丹国。<br> 时间到了1483年,一个将要改变印度命运的人降生了,他就是巴布尔(1483—1530年)。巴布尔的出身决定他将走上征服者的道路。他的父系是中亚最著名的征服者帖木儿,是帖木儿的六世孙。母系是世界最著名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属于黄金家族成员,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尔的血液里流淌着征服者的基因。巴布尔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只是中亚的一个小国,由于父亲意外早亡,十二岁时就子承父业,担当大任。数次以少胜多的胜利,又数次失败后投降或流亡,对中亚几座重镇如撒马尔罕几次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后来带着几百杂牌军闯入波斯的呼罗珊地区。几年里巴布尔都是过着颠沛流离的冒险生活,时而会占领一座城市庆祝胜利,时而又会在沙漠中流亡。当时在混乱的中亚地区,有些像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样流寇式的军阀不乏其人,快速兴衰的地区小国也屡见不鲜,稍纵即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巴布尔可不是一介草莽武夫。他志向远大,又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同时他还是位作家,在一生戎马倥偬之中,还坚持写日记,为后人留下了一本《巴布尔回忆录》,这部回忆录成为记录当时中亚和印度的重要历史文献。这让人想起了那位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和他的《高卢战记》。这是一位上马得天下,下马治国家,百年一遇的治世君王。经过十几年的征伐,终于等到时来运转,占领喀布尔,实力迅速扩大,将目光投向了东方那片温暖湿润的肥沃土地,开始了进军印度的征程。他在日记中记录了第一次看到印度时的印象:“到达那里时,我立即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蔬菜、植物、树木、野生动物等,一切都与我所熟悉的世界不同。我感到非常惊讶,同时觉得有些奇妙。” 通过五次远征印度,终于在1526年的4月攻占了德里和阿格拉,拉开了莫卧儿王朝三百年历史的序幕。他已经征服了南亚次大陆最好、最肥沃、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度。与我们的国家相比这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巴布尔在日记中写道。从干旱荒芜的阿富汗山地来到满眼葱绿的印度平原,就是今天的旅游者,也会有这样欣喜的感觉。<br> 此时巴布尔已经43岁,他并没有陶醉在征服者胜利的喜悦中。他清醒地意识到,他将面临比战胜过去那些强大的跃马挥剑的敌人更大的挑战。这就是印度人从未被他之前的那些君主驯服,历代的征服者们无非是来去匆匆走马灯式的过客,扮演着武装传播宗教,掠夺当地人财富的入侵者角色。而巴布尔并不想做另一个取而代之的入侵者。他要将已经移植到印度这片有着比自己久远得多的文化土壤中的伊斯兰之树生根开花,而在他之前,这颗伊斯兰之树已经移植过来了五百年,却还没有生根。五百年的伊斯兰征服换来的只是印度人对武力的屈服,而从来没有感觉到有一个强大政治中心井然有序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存在,更谈不上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没有归属感。正如史记所言: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巴布尔要建立他的德政。<br> 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马上生活,加上蒙古民族嗜酒如命性格(看来伊斯兰的禁酒戒律在蒙古人身上没起作用),巴布尔健康状况迅速退化,衰老加速到来,留给他的时日不多了,而他心中的目标还十分遥远。巴布尔在四年后去世,享年47岁,按今天标准,属于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留给继承皇位的儿子胡马雍一个立足未稳的印度莫卧儿帝国。而命运多舛的胡马雍由于其自身资质不足和时运不济,未能完成巴布尔遗志就匆匆离去,这在上篇新德里中已有叙述,接下来继承巴布尔遗志,将莫卧儿王朝培育成一颗矗立于印度大地根深叶茂的伊斯兰大树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孙子阿克巴的身上。<br> 阿克巴成功了。几千年的印度历史就是一部被入侵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入侵者都被印度文明包容同化了,一如中国历史上历次被外来民族入侵甚至建立政权,最后淹没在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一样。但莫卧儿王朝这次不一样了,伊斯兰文明之色彩已经深深着色到印度这块画布上,虽有晕色,但底色鲜明,没有褪色,保留至今。<br> 1542年阿克巴在其父胡马雍兵败逃亡路上的信德省沙漠中出生,当时胡马雍正在与自己的两个弟弟争夺天下。幼小的阿克巴曾几次落入叔叔的手里做人质,好在这两个叔叔未把事情做绝,阿克巴幸运地等到了父王战胜了他们,回到父母身边并得到封赏。1556年刚刚收复父亲巴布尔留给他的疆土,胡马雍就在自己的图书馆一次意外的跌落摔死了。不满十四岁的阿克巴即位成为莫卧儿王朝第三位皇帝。<br> 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来自中亚,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准确讲是娶了成吉思汗家公主的突厥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女婿,以成吉思汗的后裔自居,并立志复兴蒙古帝国。莫卧儿(Mughal)这个词就是“蒙古人”(Mongol)的印度写法。英文的Mogul(莫卧儿)与Mongol(蒙古人)拼写和读音都很相似。与他们蒙古老家人不同的是,他们信仰了伊斯兰教,而老家的蒙古人信的是藏传佛教。所以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无论是种族还是文化,他们都属少数的外来人。<br> 与莫卧儿王朝建立时间相差不多的时候,在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个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取代三百年的明王朝汉族政权,代之以女真族,即满族人统治的清王朝。满族与蒙古族是位于华夏大地北边的两大民族,历史上互有交恶也互有和亲,血缘渗透较深,因此有满蒙一家亲的说法。在入主中原后,也面临与莫卧儿王朝同样的问题,即外来的少数异族人如何统治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当地人并且反客为主,能够世代统治下去。<br> 在人类征服史上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军事强而文化弱的民族,在征服了军事弱而文化强的民族之后,逐渐接受了后者的文化而被后者同化,融入进后者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世纪前入侵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蛮族都皈依了基督教文化,与此差不多同期发生在中国的五胡乱华,这些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最终都汇入了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蒙古人忽必烈,也是由于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而奠定元朝大业的。而满人主政清王朝的三百年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最后连自己的语言都消失了。文化强势的民族可以被打败,甚至灭国,但总会东山再起,犹太民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br> 而对于那些军事强而文化弱的民族,被同化消亡可能是他们的宿命。但莫卧儿王朝的突厥化蒙古人在印度和他们的老家蒙古人以及近亲满族人在中国相比较,同样的境遇却走出了不同的结局。因为他们不但军事强,文化也不弱。他们信奉的伊斯兰文化起了作用。<br> 阿克巴在莫卧儿王朝诸皇帝中的地位,相当于康熙在清王朝诸皇帝中的位置,应该排第一的。他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的宗教宽容政策。他的最大优点是不持偏见,善于反思,推己及人。他的座右铭是:“每个教派都有好的一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阿克巴的理想是将整个印度统一在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当然离不开对各地的邦国进行武力征服,征服后与之建立利益联盟。但他清醒地认识到,统一信仰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明白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持久统治的制度,而这个制度必须建立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传统的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之上的。他广开言论,最喜欢将各种宗教各种教派,包括伊斯兰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犹太教、拜火教的博学之士招入宫中,听着这些人唇枪舌剑辩论,他感到非常享受。据说阿克巴目不识丁,他的知识都是他身边的饱学之士给他念书听来的。虽不识字,但他识人,识理,有大胸怀,有大格局,宅心仁厚。他大力推崇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对印度文化兴趣浓厚,鼓励人们学习印度教经典并将这些梵语写成的经典译成波斯语。政治开明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在阿克巴统治下的莫卧儿帝国,语言、文学、音乐、绘画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诗人、画家、建筑家、雕刻艺术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被邀请进宫与阿克巴讨论艺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时,相互深刻地影响着对方。<br> 阿克巴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相对于印度教,伊斯兰教教义也有其更顺应人心的元素。印度教源于早期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主司祭祀的婆罗门,就是神职人员创始的。婆罗门宣称自己的社会地位最高,各部落酋长和王族士族为刹帝利,为次于婆罗门的阶层,下面是吠舍士农工商阶层,最下面是俘虏的任人驱使的原住民首陀罗,这种印度特色的种姓制度就成了婆罗门教的基础。因此印度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br> 而伊斯兰教受基督教影响,宣扬所有穆斯林不分阶层、种族和肤色,都是兄弟,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以后,长期受种姓制度虐待的底层人民,尤其是首陀罗身份的劳苦大众,纷纷改变信仰,加入伊斯兰教。而且伊斯兰教只信一神,教义简洁而明确,行为准则都收录在《古兰经》里。相较于印度教多神且一体多面化身变幻,更易于了解和掌握。印度教的一些传统风俗也令人生厌,如童婚和寡妇殉葬等恶习,这些在阿克巴时代都受到了禁止。<br>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对阿克巴做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评判了。无疑阿克巴开创了莫卧儿帝国的盛世,那个时期的印度社会比他以往一千年都更为安定、繁荣和辉煌。他将团结、宽容、正义、仁慈、平等等概念引入了印度。在一个族群繁杂、教派林立、风俗各异、偏见顽固的古老大地上,建立一个多元一体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回顾那个时代提出的理念,仍然没有过时。而将他的理念与他同时期的西方思想家宗教改革家比较,也是不遑多让的。如果与当时欧洲那些封建君主们比较,那绝对是超前的。在阿克巴时代,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正艾,人文主义思想被引入社会,以反对教会的神学统治,摆脱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愚弄。诚然阿克巴的宗教宽容达不到人文主义思想的认识高度,可能因为他做为一位帝国的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是首要的,不可能像思想家们那样激进和超前。但他的那些宗教宽容信仰自由的言论,在当时的东西方君主中,已经是离经叛道了。宗教宽容本身就淡化了神性,让人回归理性,克服偏执,化解社会矛盾。阿克巴死后八十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打得赤地千里,生灵涂炭,惨烈程度不亚于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各方打出的都是宗教旗帜。相比之下,当时欧洲社会就野蛮落后多了。</b></h1> <h1> <b> 走进阿克巴大帝陵墓。</b></h1> <h1> <b>阿克巴大帝陵墓前的当地学生。</b></h1> <h1> <b> 走进墓室的当地一对青年。</b></h1> <h1> <b>墓室内美轮美奂的穹顶。</b></h1> <h1> <b> 从镂空石窗棂望出去。<br> 伟大的帝王总是离不开伟大的建筑,更热衷于迁都建新城,既是彰显帝国的实力,也是为后世留下有形的记忆。阿克巴也不例外。在帝国稳定后,就以求子还愿的名义在阿格拉西南四十公里处的西格里地区建造了一座新都。落成后正值阿克巴远征古吉拉特地区取得胜利,扩大了领土,于是他将新都命名为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意为“胜利之都西格里”。新都的住宅和宗教建筑包括宫殿、公共建筑、清真寺和宫廷、军队、国王的仆人和整个城市的生活区。新都于1571年开始建设,1573年完成。但遗憾的是这座新都只使用了十二年就放弃了。原因是水源问题和阿克巴为征伐克什米尔地区方便而再次向西迁都,去了拉合尔。新都的宫殿和清真寺都比较好地保留了下来,是一处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合璧的建筑艺术宝库,也是阿格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b></h1> <h1><b> 顶上四个凉亭顶部都是八角基座,上覆圆顶,似草原上的帐篷,使人立即想到这是蒙古人后裔的宫殿。</b></h1> <h1> <b>用一整块红砂岩石板雕出的窗花。</b></h1> <h1> <b>位于巴西吉庭院北端的私人大厅,全部用红砂岩建成,整体倾向印度风格。这个大厅最著名的是内部结构。</b></h1> <h1> <b> 一根石雕立柱撑起四条石梁通道,向房间的四角展开,通道上都有雕花石栏,中间是一个圆形基座。据说阿克巴就是坐在这个基座上,与站在四条石梁通道上的大臣和学者们议政的。</b></h1> <h1> <b> 这根石柱造型和浮雕花式也是风格变化跳跃,颇具匠心。</b></h1> <h1> <b>中心和房间四角的巨大石斗拱既给人以厚重的牢固感觉,又给人以繁复纤巧的美感。这与中国的木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b></h1> <h1> <b> 私人大厅边上的低矮建筑是帝国的金库。</b></h1> <h1> <b> 金库也是全部红砂岩建造,房屋的石制天花板。</b></h1> <h1> <b>帝国金库前的占星师亭子,是整座宫殿群里的精华所在。</b></h1> <h1> <b> 亭子四角的四根支柱内侧两面上,各置一个台座,上伏一怪兽,张开的大嘴吐出一条蛇形的卷轴,顶至天花板,与对面同样的蛇形卷轴搭在一起,形成一道拱门。这是典型的印度耆那教建筑风格。</b></h1> <h1> <b> 占星师亭子的南侧是巴西吉庭院。庭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十字形棋盘,这是一种称为“鲁多”的印度古老游戏。在这里应该是以人为棋子的。照相的当地人和西方人在做着演示。</b></h1> <h1> <b> 在巴西吉庭院的东南角,是整个建筑群之中雕工最为精细繁复的一座建筑,小巧优雅的苏坦娜殿。据说是阿克巴为他的来自土耳其的穆斯林妻子修建的。几乎全部为伊斯兰风格。</b></h1> <h1><b> 房间内部全部是在红砂岩上开凿出的几何与花卉图案的浮雕,美轮美奂,给人以木材装饰的印象。</b></h1> <h1> <b>在后来莫卧儿王朝衰败英国殖民时期,这里遭到了破坏,附近居民拆下宫殿内的石料,偷运出去卖钱。这面墙上的浮雕,由于动物的头上镶有宝石,被偷盗者敲掉偷走了。</b></h1> <h1> <b> 美丽的红砂岩透雕窗花。</b></h1> <h1> <b> 不怕日晒雨淋用红砂岩石板装饰的外墙。</b></h1> <h1><b> 宫殿宽广的中庭南侧是阿奴普•塔拉欧水池,呈长方形。在设有宝座的中央平台上,四个方向都架着石桥。</b></h1> <h1> <b>宫殿区中央的米里阿姆宫,是一座房檐突出的平顶建筑,这是阿克巴母亲的住所,内部曾装饰着壁画和金制的工艺品,因此得名金宫。</b></h1> <h1> <b> 这是宫殿群最别具一格的建筑五层阁,称为风之宫。五层向上逐级缩小,顶层只有一个亭子。整座建筑没有一扇拱门,完全是梁柱结构,是开放式的阁楼。最下层有84根柱子,各不相同,全部建筑共有柱子176根。</b></h1> <h1> <b>最底层的柱群。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可能与这里炎热的天气有关。</b></h1> <h1> <b>久德哈拜宫,据说是阿克巴为他从果阿娶来的最宠爱的妻子修建的。果阿地区当时已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当地已盛行天主教。因此有阿克巴这位果阿来的妻子是基督徒的说法。阿克巴在选妃方面也是实行了他的宗教宽容政策,他的妻子有穆斯林,有印度教徒,也可能有基督徒吧。</b></h1> <h1> <b> 比尔巴尔宫,从内部到外部都雕刻得十分华美。</b></h1> <h1> <b>这座建筑过去认为是马厩或骆驼厩,下面的石环是栓缰绳用的。后来考证是宫女佣人们的住所,石环是用作固定拉帘的。</b></h1> <h1> <b> 穿过宫殿区,进入贾玛清真寺。清真寺于1571年完工,集波斯和印度建筑设计元素于一身。我们是从连接宫殿区一侧的入口进入的,最后从高大的正门离开。</b></h1> <h1> <b> 清真寺的庭院内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谢赫•萨利姆•奇士蒂之墓(Tomb of Shaikh Salim Chisti)。在整个宫殿群和贾玛清真寺一片红砂岩建筑群里,这座白色建筑尤其醒目。据传阿克巴大帝在位多年没有儿子,在西格里村得到伊斯兰教苏菲派圣贤谢赫•萨利姆•奇士蒂必定有皇位继承人的预言, 第二年预言应验,因此阿克巴做为还愿建了这座新都城,也为这位圣贤建了这座墓地。由此这里也成了想要孩子的女人们求子的地方。</b></h1> <h1> <b>这座建筑最为人称道就是用大理石石板透雕的巨大屏风和窗花。</b></h1> <h1> <b>这是全印度最精美细腻的石刻窗花。恐怕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b></h1> <h1> <b> 谢赫•萨利姆•奇士蒂的家族墓。</b></h1> <h1> <b>清真寺的平顶上中间一个大拱顶,四边是一圈圆顶凉亭,就像草原上的蒙古大军的帐篷营地,一片小帐篷簇拥着中军大帐。</b></h1> <h1> <b> 大清真寺的南侧就是雄伟的布兰德门,它是阿克巴远征古吉拉特取得胜利的凯旋门,昭示了莫卧儿王朝的霸权。</b></h1> <h1> <b>这座大门的正面是一座波斯风格的大伊旺。整座建筑54米高,气势恢弘,被认为是印度伊斯兰门楼建筑的巅峰之作,印度最高大的伊旺。</b></h1> <h1> <b> 夕阳西坠,我们离开贾玛清真寺回酒店。<br> 兴起于十六世纪早期、灭亡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带有蒙古人血统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庞大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莫卧儿帝国是印度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印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r> 莫卧儿帝国最有作为的皇帝阿克巴于1605年驾崩,享年63岁。阿克巴身后的继承人们逐渐放弃了宗教宽容的治国理念,走上了排斥异教的极端路线。阿克巴开创的莫卧儿帝国盛世只延续了三代就走上了下坡路,国势逐渐衰败。接着是英国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大,最终在阿克巴去世252年后的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由于当时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站在了英国的对立面,起义失败后被英国人废黜,流放缅甸。莫卧儿王朝330年的历史宣告结束,印度的封建社会到此终止。五十多年后,与莫卧儿王朝几乎同时崛起,也几乎同步衰落的清王朝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走出了相同的历史轨迹,中国的封建社会也画上了句号。在西方文明的重压下,本身已经腐朽的东方这两个超级大国在一百多年前的世纪之交轰然倒塌。这不仅标志着几千年来跃马驰骋攻城掠地的草原游牧民族优势永远成为了历史,冷兵器完败于工业革命;更重要的是民主与科学的理念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桎梏,各国人民开始探索新的人类发展之路。<br> 在德里和阿格拉的旅行到此结束了。明天就要暂时告别印度的伊斯兰文化,走进印度文化的天地。</b><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