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题颇有难度,体现在审题和论证,与之相比,202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的审题就比较容易。<br> 现就个人理解,试写试写,相互探讨,以此练练手和脑哈。<br> 两次试写,忽然觉得高考作文是否可以分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形式,而且,语文科目只考作文。</h3> <h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br> ———欧阳修《醉翁亭记》</h3> <h3> 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桥上亭子匾额题名。有人提出用欧阳修的“翼然”,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翼然”与水无关,虽然是名家名篇,直接拿来题名,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泄玉”为何也不采用,而选取了“沁芳”呢?因为“泄”字虽然带水,但亭子底下的水毫无“泄”意,最多就是微澜荡漾。显然,贾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点头默许了贾宝玉的“沁芳”。“沁芳”好在哪里?作文材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只是作者需要强调一下,好就好在既切合实际,又新雅脱俗。<br> 因此,或直接移用,或间接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好与坏,合适与不合适,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切合实际。</h3> <h3> 是直接移用,还是间接化用,本身无可厚非。放眼古今中外,有许多可取的宝贵经验,如果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获得更快的成功。<br> 中国一汽制造的第一辆红旗牌轿车(原先叫东风牌)就是选用法国某一品牌轿车为蓝本,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制造出来了。填补了我国生产轿车的历史空白。</h3> <h3> 在湖南岳麓书院,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实事求是”牌匾。</h3> <h3> “实事求是”最早是东汉班固提出来的。实事: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意思为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br> 从班固的“实事求是”到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历史文脉清晰可见,内涵在不断加深,本质在不断飞跃,但其普遍的原理和规律是不变的。 <br> </h3> <h3>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丰富发展进而升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髓与灵魂。回望百年党史,充分说明了“实事求是”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br>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直接移用、间接化用、根据情境独创的实践过程。<br> </h3> <h3> 前文已经提过,或直接移用,或间接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好与坏,合适与不合适,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切合实际。<br> 这一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应该算得上“头等大事”了。<br> 社会发展太快,各行各业都在求快求变求新。什么行业都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唯独教育行业不能改变自己独有的节奏。教育不但不能加快步伐,相反的恰恰需要耐心等待。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认知的,而物没有。物件生产可以用机器代替,而人的成长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情感认知的发展丰富提高是需要过程的 ,所以,教育需要静待花开。 <br> 道理谁都懂,但是,在“快餐”“快递”“秒懂”的社会氛围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校和家长都控制不住急功近利之心。快速成长,快出成绩,越快越好!<br> 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指把秧苗🌱 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不顾实际情况,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这个寓言故事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耐心等待。</h3> <h3> “万世师表”的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因材施教”,这是孔子在教育上的主张之一。</h3> <h3>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受教育个体的实际情况的关注。“因材施教”从正面告诫人们,教育既有共性,更有个性,教育无定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br> 望闻问切,是为了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是为了合身好看;因地制宜,是为了精准施策。因此,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无论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请从实际出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