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自古文风鼎盛,不知从何时起,彬州也有那么一块和西安书院门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文昌巷。 有资料记载:文昌巷[Wénchāng Xiàng] 起于西大街,止于紫微山。明正德三年(1508),因巷内有文昌庙,故名。1981年建成长343米,宽4.2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文昌巷位于紫微山东侧南山(寿山)之下的彬州老城区,隔西大街北望彬州市行政中心,东与泰山庙巷相连,西邻开元广场,因旧时有“文昌庙”而得名,民间相传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文昌巷不只是一个文风鼎盛的地方,历史上也是古豳州知名度极高的八大街巷之一。 古时,文昌巷内外有书院,香纸,餐饮、布行、及文房四宝等店铺30余家,古代文人雅士活动的重要场所,文人们常聚于此宴饮观书,吟诗作赋,凭栏眺望。<br>据了解,文昌巷内曾有古建筑有两处,即“文昌庙”和魁星楼,文昌巷其名源于文昌庙,群众又称文昌爷庙,其庙约建于北宋中晚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毁于文革时期,庙址在312国道以南的文昌巷顶端,庙院为正方形,约占地1.8亩,直通文昌巷北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文昌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儒释道三教名流、渴望求取功名的本地及周边儒士学子,纷纷前往庙中烧香,祈祷,日夜香火不断。<br> 太王庙,即周太王古公亶父庙,是豳地百姓为怀念周族先祖而建的古庙宇,庙址在今紫微山下312国道以北、泰山庙以东的彬州中学后院内。<br>据当地百姓传说,太王庙建筑规模较小,建有正殿3间,左右厢房各3间,占地约1.6亩,其庙始建年代约在泰山庙建庙后的百年之内,由民间自发集资修建而成。<br>唐宋时期,庙堂内一直被地方学堂、书院所占有,北宋庆历四年(1044),范文正公主持邠州建学,在庙北三丈外建立邠州学堂,恢复了古庙清静,清光绪29年(1903),扩建邠州学堂,民国三十年(1941),再次扩建,设立太王中学。期间,太王庙古建筑,先后多次被拆除,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 泰山庙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庙,庙址在今紫薇山下312国道以北,彬州中学西南角,文昌庙以东,是古邠州城内建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庙宇,其庙,始建年代无据可查,民间相传建于先周,毁于文革初期。<br>泰山庙建筑面积约3.6亩,是一座背靠紫微山、南高北低的坡形古建庙宇,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古建庙宇,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大殿、献殿、后殿、厢房和戏楼,由泰山巷北口进入庙院,可直达后殿,大殿立柱上刻有长联:“岩阁接宵气象萧森华旒垂纩斯地为神圣凭守,翠甍凌云山势嵯峨俎豆馨香此乃雄州保障”庙院中间铺设有青石台阶,共三台217阶,山门横幅匾额上刻有【东岳行宫】四字,酣畅飘逸,大殿神台之上,【天齐仁圣大帝】的神像威武雄健,左右分列四大金刚。从前殿到后殿,共计供奉各方神圣88尊,整座庙宇,气势恢宏,肃穆壮观。 文昌巷的文昌庙与泰山巷的泰山庙,太王巷的太王庙,以及古城南大街,依次并列分布在同一区域,共同形成了古豳州特色鲜明的庙宇文化,斯地,更是远近闻名的八大景中薇山武幕、履坪春草两大胜景的源生地。 魁星者,28宿之一,又称文昌奎星,北斗星君。【星经】中载,魁星与文昌星共同主宰【科甲文运】,魁星楼与文昌庙修建年代同步,楼址在今文昌巷北口中央,座南向北,与文昌南北相对,遥相呼应。站立魁星楼上,可直观到文昌爷神像,其楼高1.8丈,东西窄,南北长,为一间两层砖木结构的古建阁楼,底层设洞式通道,是通往文昌庙的唯一门户,洞门两侧雕有青石狮子一对,左右设计有通顶木柱两根,镌刻楼联一幅,文曰:“士林久远端铺以文身雍容于礼仪之门,学海渊深,擢取而正心揖让于诗书之府”。魁星楼顶层设有上下楼梯,护栏、走廊、内厅、神台,正面挂有魁星楼木质匾额,中央神台上塑有魁星神像,高约5尺,靛面赤发,龙珠大眼,一手提斗,一手执笔,单足踩鳌,气势恢宏。 现如今,少了些文气,多了些商味。巷道内商家云集,服务于彬中学子及周边民众的各类店铺林立,不乏有彬州名优土特产及著名小吃。 城关街道北街村党支部以“解放思想谋发展、转变作风办实事”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本着发展村域经济的目的,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彬州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按照“净、绿、亮、美、畅”的要求,围绕“特、高、全、精”原则,深入挖掘特色资源,激发巷道经济活力,对文昌巷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包装,提升古邠风貌和文化品位,打造彬州名优特新经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