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一百八十二章 史家绝唱陈景润――读沈世豪著《陈景润传》

邓友华

<p class="ql-block">  人和人的缘分不一样,人和书的缘分也不一样。我不仅和陈景润很有缘,我和写陈景润的书也很有缘。我和沈世豪教授所著的《陈景润传》,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起丁老师跟我介绍沈世豪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2日晚,我将上篇幸会沈世豪教授的文章发出去后,张起丁老师留言:“沈是我厦门大学中文系1968届同班同学”。还发了张手机上的通讯录的截屏图片,“还有陈祖崑(原三明市政协常委)也是厦大同班同学”。</p><p class="ql-block">  “真巧!”</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吧?”</p><p class="ql-block">  “我还以为他是老三届”。 因我亲眼见过沈世豪教授,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很多,精神了很多,所以我只敢猜成他是老三届,哪敢想他是五大生。</p><p class="ql-block">  “我刚刚发微信给世豪,没回应。他习惯于早睡早起。已经睡了。”/“他毕业后分配江西当老师,当了作家后调到厦门市教育学院。”/“其妻谢爱珍也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才谈成了。”</p><p class="ql-block">  “五大生的故事都很精彩”。</p><p class="ql-block">  “前年夏天,我邀请他夫妻及女儿、外孙,一家人还专程到我家乡屏南县(白水洋)游玩了一周呢。”/“我们关系很好”。</p><p class="ql-block">  我发了三个竖大拇指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南平市浦城人”/“专门与官方合作写报告文学、专题片、纪录片等”。/“身体很好”。/“即将80岁”。/“我们有个厦大6301同学群”。/“63是厦门大学中文系63级。我们于1963年考入厦大。01是中文系。当时,厦大已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文系是厦门大学第一系。”“当时招生极少。一个系仅招一个大班,大约70人。分甲、乙两个小班管理。”</p><p class="ql-block">  他还发来一链接,是“沈世豪_百度百科”,并附言“百度一下沈世豪”。</p><p class="ql-block">  我写上篇时没去网络上检索,是凭文化感觉和猜测写的,这下张起丁老师来给我补课了,我便不敢再偷懒即点出来看,题头就显示着“沈世豪,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不是我以为的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词条还显示:</p><p class="ql-block">  沈世豪,1944年10月10日出生,福建浦城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6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江西省第四监狱学校教务主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副主任、教授,厦门教育学院培训处主任,厦门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省阅读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主要业绩:他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以及文学创作、研究。讲授的主要课程为:《写作》、《文学创作研究》、《散文创作研究》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坚实而广阔的道路。培养了大批人才。长篇著作有:《散文创作艺术》、《写作的艺术》、《山城水清清》、《钢城的旋律》、《跬谷寻踪》、《军旗升起的地方》、《亚细亚的太阳》、《中国有个毛泽东》、《走向辉煌》、《陈景润》、《山村蒙太奇》、《生命的高度》、《海峡同心圆》、《大海之子》、《试论电视记录片的撰稿艺术》等15部。在全国各级报刊正式发表的论文、作品达100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电视台播出的记录片近30部。他受聘负责教育部高教司全国统编教材《写作》的撰写,并任主要撰稿人。主编十多部著作并正式出版。散文《泰山一片月》被北京语文出版社选入新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写作教学界,他堪称是最为突出的学者、作家、导师“三师”型的教师之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具有娴熟的驾御重大题材的能力。在厦门实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里,主动深入第一线,撰写了很有价值的系列论文,使他赢得了市委和广大读者的重视。获奖情况1 长篇人物传记《中国有个毛泽东》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 长篇散文《祖国永远在我的心中——国旗、国徽、国歌抒怀》获国家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3记录片《军旗升起的地方》获全国电视片“金牛奖”。4《中国有个毛泽东》、《走向辉煌》分别获全国第五届青年读物一等奖、二等奖。5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  张起丁老师随后留言:“我还在住院呢。身体大有好转。后天可能出院。”/“出院后再约会吧。”</p><p class="ql-block">  我给张起丁老师回复:“我有幸一下子认识两位高手老师,而且还是同班同学!人生有些遇见,还真是很奇妙的”。因我这下被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给震撼到了。方建国老师的《三明记忆》出版后,有送给老相识张起丁老师,此前与我素不相识的他看了我写方老师的文章后要送材料给我,约方老师和我一起相见;刚巧他自己身体不适,约见时间接连往后推迟,结果倒是先见到了他的同班同学沈世豪教授。</p><p class="ql-block">  “无巧不成书呀”!</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陈景润传》的作者”。</p>   “精彩常常就在这种奇巧之中”。<br>  “缘分就藏在里面。尽管相见恨晚”。<br>  “陈景润读书的厦大数学系宿舍楼与我们中文系宿舍楼芙蓉二相邻。”“我们中文系65届学生曾到三钢(大约58或59年)支援劳动。我们入学时还学唱一组战歌:我们和钢城一道成长。”<br>  “应该比六五届再早两届的”<br>  “是支援三钢的师生共同创作的。刘再复同学作词,许栋梁老师作曲。雄伟,大气磅礴”。/“可以查一下吧”“颜剑飞老师作曲”。<br>  “就是刘再复作词的大合唱。我很小的时候看过那个歌词,后来一直没找到,像黄河大合唱一样大气磅礴”。<br>  次日,张起丁老师一早发来截屏,内容是沈教授看到他在三明很高兴,说以为老同学人在福州,还说下个月开机时会再来三明。张起丁老师再给我留言:“世豪凌晨5点多一醒来即回复我了”。<br>  “真是早睡早起的好习惯”。<br>  “沈教授讲你是三明通!”他再发一截屏图片,两人的对话中,有一则是沈教授讲到我的:“他是典型的三明通、活地图,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我深深地感激他!”张起丁老师再说,“三明通,活地图!”/“友华又多二个名称了!”/“沈教授评价完全正确!”<br>  这天,沈教授的新版《陈景润传》书到了。我赶快剪开来翻看。<br>  如此这般,就像我曾经感觉到方建国老师和林树菁老师是上两个老天爷派来帮我的老师,我这下又感觉到沈世豪教授和张起丁老师是又两个老天爷派来帮我的老师!我要给沈世豪教授的新版《陈景润传》写一篇述评,下篇就写张起丁老师与三明精神文明前奏这篇,以谢这种人生难得的师生天缘!<br><br> 又一写陈景润的世纪杰作<br><br>  第三天是6月14日,三明涨大水的日子。我开始看沈世豪教授的《陈景润传》,是97年版和21年新版的两种版本连起来看的。先看老版,再看新版。老版没纸质的,就看自己网上下载的。<br>   我很快就把第一章看掉了,他第一章的名称就叫“天缘”,也是感觉到缘分的存在。像沈元那时去英华中学教陈景润就是天缘。<br>  当晚,我看到福建江夏学院研二女生小董发留言来:“邓老师,《学生陈景润》纪录片后期包装完成了,我们想分享给您,非常感谢您的帮忙”。/“hi,这是我用百度网盘分享的内容~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即可获取”。 然后是链接和提取码。<br>  我去手机上操作,想下载百度网盘点出纪录片《学生陈景润》来看,操作不了;后面去开上网电脑,在那点出来,注册登陆百度网盘,给我弄好可以看了。<br>  江夏学院研二女生们摄制的《学生陈景润》纪录片约半小时,全景式的从出生讲到去世,我那天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只选取最重要的精髓部分,约1分钟还不到,大致精选了三句话,插在陈景润攻克(1+2)时当夹叙夹议的点题句用:“陈景润因为是读书人,他通过读书,通过研究,改变了命运,影响了好几代人。想读书,读书的过程很艰难,创作、钻研、攀登的过程很艰难,陈景润已经是个榜样了,他是永恒的。只不过就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关注点不同,人们会误解他,走路就撞树,热天还穿棉袄。”“每一代人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奋斗,就是这块土地的灵魂,就是陈景润的精神。”“我觉得,他从典型的意义上说,他能感动我,他能鼓舞我。”<br>  这天,凌晨两点我还在忙着这些,想着我那天说的那么多,做这题目的年轻研二女生以前不知晓这下知道了做成这样子,是把我说的话听进去了的。我美篇上访谈的第二篇后面点击率一下子高很多,估计就是她们学院圈子里的研究生们看的,那些做片子的和看到片子的人们。我帮这些新一辈做陈景润题目的人,就像我也得到过徐迟和沈世豪教授这些前辈的帮助一样。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br>   我注意到纪录片的镜头有出现我那天冒着大雨带去的一大堆跟陈景润有关的书和报纸。首先是《人民文学》七八年上半年合订本,其中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那期《人民文学》一出来就在三标厂成品库开始陪在我身边四十多年。 其次是宋力的《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我在厦门大学看到没买,但后来做陈景润的题目特地叫姐姐去厦门大学跑了两趟才买下来的,我做题目时一直陪着我,陈景润实验小学百年校庆时还带去让由昆和宋力先后签名。 还有我自己写的有关陈景润文章刊载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唯独缺少了一本我喜爱的沈世豪教授所著的《陈景润传》,因为我只有电子版,没有纸质书。<br>  沈世豪教授这本《陈景润传》在1997年面世时我还在卖书,但那个节点上世纪末反思大潮中美丽夺目的浪花很多,我没有卖到这本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只有到书店歇业后做陈景润的题目了才在网上检索到下载了下来。一阅之下,其中的前四章让我特别喜欢,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陈景润前期经历写最好的,无出其右者!那天,我陪着沈世豪教授从老三标厂成品库和五车间出来后上红砖房办公室二楼时说他一个字还没写就给他打分了,凭着的就是看过《陈景润传》后所掂量出的作者笔力的斤两才敢那么说的。<br>  随着我这番重读的逐步深入,我难得地发现,我原来给1997年版打的分还给低了!这倒是破天荒的一次!<br>  时至今日,写陈景润最出名的当然还是徐迟,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报告文学风头无俩的响箭,甚而是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报春花,但因为时间太早了,文革还没有被否定,1978年早春时分一大堆冤假错案都还没平反呢,徐迟只能诗意地描绘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追求。而到了1996年陈景润不幸逝世时,在1978年之前那些没能写的,还有之后所发生好多传奇故事就在寻找一位既热爱陈景润又有全国性影响,还是闽籍的报告文学家来完成这个文化使命。沈世豪教授正在此列,且凭着他敏锐的文化感觉捕捉到了这世不二出的机会。沈世豪教授只比陈景润小11岁,是没有代沟互相能够理解的年龄距离,因此徐迟那些没完成的短板,就是沈世豪教授这个五大生中的厦大校友尽情发挥的强项了!<br>   沈世豪教授的《陈景润传》有十章。第一章《胪雷之子》,分四小节:“天缘”、“多味人生”、“英华苦读”(2021年版改为“求学之路”)、“少年之梦”;第二章《大海扬帆》,分四小节:“爱因斯坦”、“西进龙岩”、“勤业斋106室”(2021年版改为“重回厦大”)、“初试锋芒”;第三章《卑贱者》,分四小节:“慧眼识英才”、“三平方米的特殊世界”、“风从南方来”、“石破天惊”;第四章《喋血跋涉》,分四小节:“祸从天降”、“跳楼”、“熬了四年的煤油灯”、“他在喜玛拉雅山巅行走”;第五章《风雷激荡》,分三小节:“毛泽东下令‘抢救’陈景润”、“周恩来:请陈景润当全国四届人大代表”、“世纪伟人的目光”;第六章《科学的春天》,分四小节:“‘我和邓小平同志握手啦’”、“陈景润和徐迟”、“旋风的中心”、“美国之行”;第七章《玫瑰色》,分四小节:“缘份”、“突然袭击”、“又一道‘猜想’”、“由昆:我真的心疼他”;第八章《搭梯子》,分四节:“凌晨三点的灯光”、“四本科普读物的诞生”、“‘我在搭梯子’”(新版没引号)、“陈景润哭了”;第九章《情溢寰中》,分四节:“拜年”、“师生之谊”、“月是故乡明”、“留在长白山的笑容”;第十章《悲壮的日子》,分五节:“‘不要处分他’”(新版没引号)、“小草之歌”、“在家乡治疗”、“最后时刻”、“不凋的鲜花”。<br>  这部世纪杰作强烈地体现出沈世豪教授的创作特点。他可能因是如前所述的学者、作家、导师“三师”型的教师之一,事务繁忙到没有大块时间去写《光荣与梦想》和《南渡北归》那样的鸿篇巨制,更喜欢20万字上下的小长篇报告文学,但他驾御重大题材的能力超强,善于用个大纲把所要写的题材提纲挚领地纲举目张,再详略得当地表现出来,长篇报告文学就再详细些,纪录片就再缩小一号。所以他后来这些年与闽赣两省各地官方合作,游刃有余。在九十年代中期陈景润刚去世时一个福建籍的作家责无旁贷地写出比徐迟约1万字的《哥德巴赫猜想》详实厚重多了的约20万字的《陈景润传》,是堪称伟大的一部作品,说名列第二不是溢美之词。所以成书出版后,他和由昆与陈由伟一起在厦门签名售书,盛况空前,自然如此。<br> <p class="ql-block">  初版《陈景润传》在描写陈景润的书中是徐迟之后的又一高峰勿庸置疑,但放在全国性的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世纪末反思大潮中或许还不是最突出的,可再放到又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25年后的现在,那些60、70年代的生活人们当前朝往事似乎是陈芝麻烂谷子早就忘记了那个曾经存在的当下语境,就显得特别突出了。以至我在想篇名“史家绝唱陈景润”时,对“绝唱”一词有些顾虑,想到前四章那些传神的描述,放到当下就跟厦门大学的校园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是得让人肃然起敬的,故确定下来是得“绝唱”!时间,是酿美酒的高手,也是衡量很多东西的标尺。除了前四章出类拔萃之外,后六章也特别出彩。沈世豪教授在此提炼出陈景润故事中最精彩的几位领袖对他的关怀、他的师生情、爱情和对故乡的深情这四条线,加以浓墨重彩地描绘。后来宋力的《铸梦》和厦大校园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再接再厉有所发挥,但沈世豪教授是“原唱”;再后来网上流行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景润》及“别样一天”的《陈景润的故事》影响不小,都明显脱胎于沈世豪教授的《陈景润传》,是后续版的“翻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版与新版的差异和尚存的瘕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已是6月17日的上午。忙好前两节时,我看到沈世豪教授一小时前的留言:“书收到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即复:“书收到了。已经研读过了,在为其写篇文章,正写到第三节,想今天写好发给您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这几天的研读,找得就是旧版与新版的差异。因我没有旧版的纸质书只有电子版的书稿,且是2004年9月27日才上传至网络的,然后据此与新版书对照,我不知道电子版上作者写得特别到位的序《邓小平: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有没有排在书上,但新版书没有此序。新版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和校长张荣的本套丛书《总序》之后,继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的《序一》、陈景润夫人由昆的《序二》刊出的是两版都有的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的《原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那天在碰头会上沈世豪教授说,新版是将根据由昆的建议将陈景润的一张小字报的细节删除了。我知道这细节,在网上见过,但在电子版却没有查到。但我觉得由昆的意见是对的,那个细节在那个时段,跟总的基调并不协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研读过程中,我屡屡看到旧版中一些文字,担忧其在新版中能不能尚存,要屡屡去新版中核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旧版第二章《大海扬帆》第三节“勤业斋106室”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校长!王校长——”轻声清晰的呼唤,忽地牵住了王亚南校长的脚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在福州市大街上行走的这位第一个把马克思的《资本论》译成中文,声名远播的我国著名经济学专家,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严峻的事实:陈景润正在大街上摆香烟摊和出租小人书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极富戏剧色彩的巧遇:当年厦大出名的“爱因斯坦”,怎会沦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呢?1954年,我国已经结束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处在呼唤人才,而陈景润却失业了,生活无着,在福州摆小摊度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境遇,使王亚南受到强烈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沈世豪教授在讲述了陈景润从北京四中沦落到福州摆书摊的命运后,夹叙夹议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了解到全部情况的王亚南校长心疼了。说实话,他并非在当时就看到陈景润日后的辉煌,而只是出自于对自己学生的爱护。他热爱学生是有口皆碑的,曾把翻译《资本论》的稿费全部用于给厦门大学学生支付讲义费,给贫困学生买鞋穿,可以说,有千千万万的厦大学生享受过他高尚真挚的慈爱和恩泽。世事不公。“文革”大劫,奉周恩来总理之命回厦大担任革委会主任的王亚南校长,突遭暗算,一夜之间,被打成“走资派”、“黑帮”、“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批斗,终于诱发了绝症,死在上海。对于他的去世,周总理悲愤地给厦大当时处于两派内战的师生发来电报:两派师生应联合起来开追悼会,向王亚南校长的遗像默哀、告别。此时,人们才感到痛失这位德高望重老校长的不幸和哀伤,为时委实太晚了。</p><p class="ql-block">  后面闻名全国的厦门大学校园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将王亚南校长路遇陈景润摆书摊做为重场戏来表现的。</p><p class="ql-block">  新版《陈景润传》中将路遇摆摊改为听闻,这就更加体现出史传要符合历史事实的要求,而话剧依然保留那个路遇摆摊的重场戏,大家依旧乐于接受。戏就是戏,不扩张一点还能是戏吗?特别是那一个最美丽的校园传说,已经能够象征有容乃大的厦门大学……</p><p class="ql-block">  至于写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命运归宿的那段文字新版还在不在,成为一个悬念让我去核对,其结果是还在!让我继校园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又一次对厦门大学心存敬意!</p><p class="ql-block">  新版《陈景润传》也有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初版时说陈景润的母亲在他十岁时去世,这没话说,代表着当时的研究程度。但在新版中有采纳增添了《少年陈景润》的最新研究成果,陈景润的母亲潘玉蝉是在从三明回闽侯后的1947年12月3日因病去世的(第12页),而前面(第8页)却还保留着初版时十岁母亲就去世的文字没有删掉。</p><p class="ql-block">  沈世豪教授的《陈景润传》像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在三明生活这个点上出现短板。陈景润一生中历经最重要的四个地方是福州、三明、厦门以及北京。三明是这四地中所待时间最短(才三年多一点),被描述到最薄弱的地方,且错讹很多。错的最多的是徐迟,连建置都搞错了。沈世豪教授的《陈景润传》成书于1997年,建置就不会再错了,但薄弱还是依旧。宋力2013年出版的《铸梦》跟沈传差不多,陈景润来和去的时间都出现错误,直到市档案馆小魏晒珍贵档案显示来是1943年12月10日,后面我再去查档,确定回福州的时间是1947年1月。宋力的女儿宋凌和陈忠坤合作2019年7月出版的《少年陈景润》采用了我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故偏差最少。</p> 且序后书前有一篇四页的《少年陈景润成长足迹》,类似于大事记,是迄今为止全国最齐的。沈世豪教授2021年3月再版的《陈景润传》,在写到三明时加了《少年陈景润》中提到三明的新内容,但因不够细,有出现错误的地方。比如还将陈景润离开三明的时间按常规学制定于1946年8月,比如讲三元明溪合并成一个县,各取原名的首字组成“三明”的时间是1955年(第11页),其实是1956年。遗憾的是,在写三明部分,没《少年陈景润》到位,特别是三明地域文化的精髓“杨罗李朱”没有提及。<br>  我在张起丁老师发来的沈世豪教授的百度百科介绍上看到有“出版图书:《海峡同心圆》2006年8月。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激情洋溢地抒写海峡两岸同胞的心血相连、相通的丰富而摇曳多姿的世界,表现了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涌动于心的血缘情、民族情、亲情、乡情、时代情。作者能够真正深入到两岸同胞的情感、心灵乃至灵魂深处,感受、体验、领悟这一划时代的题材”。我很赞赏他这个提法,跟策划大师王志纲的“五缘湾”可以媲美。<br>  因此,我希望新版《陈景润传》在下次重印前可以修改,增加进我说的“杨罗李朱”的地域文化精髓,还希望他在迁明企业的题目上也有所触及。不要说陈景润和迁明企业都是单个主题, <p class="ql-block">两者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杨罗李朱”是三明地域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惠及过陈景润和来载庆先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迁二代以及现在和将来一代代的后人。我会想和他说,是因为他是闽籍的“三师合一”,他能给我带来的作品上的地域亲切感和在地域文化上所开拓的深度。他的《海峡同心圆》不同凡响,跟我的“陈景润一人串起三地(福州、三明和厦门)是福建地域文化的响亮品牌”加起来,不亚于王志纲的“玲珑瓜”,是福建地域文化的完整表述。</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我从小走自学之路,一辈子都在渴望有中学、大学的老师;后来发现,上苍待我也不薄,我也有老师缘,只是时间很迟,级别很高。当当面教过陈景润的邓新圆老先生几十年后成为我的恩师,当我听林树菁老师说他是方建国老师的同班同学,是同一天到三明的,当我前些天看张起丁老师的留言说沈是他的同班同学,我都感受到我在走进一段老师天缘……</p><p class="ql-block">  三明这块土地自“杨罗李朱”以降,就在师生间进行文化传代,说凛凛有生也好,讲自娱自乐也罢,我们都在做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结局是什么,我们都不要问。实在想看过程的,就听我们边走边唱。不精彩没关系,真正的精彩是得拉长了时间的距离才能看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六月十二日至六月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