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耕浇水工具演变为“新景观” <p class="ql-block"> 我对水车是有很深情结的。1976年3月,由于那个年代特殊的形势,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农村普及初中教育,为了弥补教师短缺状况,各地都以“五•七”大学之名加快初级中学教师速成培训。中卫也是如此,我幸运地被家乡柔远公社选中进入了中卫县“五•七大学”。在这里结识了常乐公社选拔来的俞学军老师,他是“老牌”高中生,学识很深,喜爱古代文学,练得一手绘画才艺,又是一位优秀的民办教师。相处中,我了解到他是常乐公社水车村的人。他经常给同学们介绍常乐水车村名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周日,我和几个同学约他到他村子上看水车。以前只是听说过水车,这次才是亲眼近距离看水车。我们深深地被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折服。这里田地高河水低,为了耕作灌溉,人们便创造了“水车”这个取水工具。祖祖辈辈就是靠这个来给村子里土地浇水的,农作物有了它,才确保成长丰收。当地农民视它为“生命”,故起村名为“水车村”。</p> <p class="ql-block"> 我想,俞学军老师的聪明恐怕就承因于水车村先辈的智慧“基因”吧。</p> <p class="ql-block"> 我很尊重俞学军老师,同学们也如此。我在柔远中学上学受到王学义老师影响,喜欢画画,稍有基础。因此,在“五•七大学”,课余时间,便协助俞学军老师出板报,画墙报,学了一些绘画、书法知识和技巧。</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可能由于命运的安排吧,我很幸运地做了他的“徒弟”。他离开县教育局秘书岗位,选调到县委办当秘书,后来成为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我继任县教育局秘书。经过他的提携,几年后我又成了县委办秘书。</p> <p class="ql-block"> 感恩古老的水车!感恩俞学军先生!</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水车村于80年代用上了抽水机浇水,那祖祖辈辈为人们助力的古老水车,因此结来了它的提水功能成了“景观”。现在,中卫域内很多景点都建造了水车,作为景观让游客们观赏。</p> <p class="ql-block"> 我每到节日,会陪同老娘及家人来欣赏水车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水车曾经浇灌了我们,父母养育了我们,老师兄长影响了我们,我真诚地感谢他们!感恩生命中有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