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6日,早上8:00。我开车去省城广州,经过那座由许多漂亮高等学府组成的大学城,一直望城后的一座岛而来。我要去岛上的一座校园,去追寻那一场壮美的开学典礼。务必要在9:00前到达,因为我想抢个头名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已过,浓云重雾压城,豪雨一场接一场,等我穿过一道唯一的小桥进入岛中,发现珠江的水连潮带雨,几乎满溢出来,巨型的各式大船被江水承托,如一座座小山似的停在岛边江面,其中还有些是军舰。穿过一座繁忙的造船厂及其附属的修船厂,以及无数匆匆行过的工人、学生、士兵、水手的人群,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排第一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笑问:还没开闸呢,这么早啊你。我笑答: 因为我要参加开学典礼。她愕然不懂。忽然明白了,笑道:今天是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纪念日,也是我们的校庆日。对,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九十八年后的今天,到此纪念与缅怀。这就是我此行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6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这是黄埔军校的创始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蒙难日。1922年6月16日,广东军阀陈炯明向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难,炮轰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先生上了永丰舰避难。这只是孙中山先生无数次失败和蒙难中的一次,却让他幡然醒悟。孙中山先生要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一祖国、实现三民主义,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而陈炯明却希望“联省自治”,就是等于全国三十多个省,由各自的军阀统治,等于满足了三十多个土皇帝称王称霸的愿望。这就是那些古时称为诸侯、藩镇,如今乃所谓军阀,所梦寐以求之事,却能让中国分崩离析,坠入黑暗的深渊。孙中山先生无论如何不能让此可怕结果出现,于是,在他生命的最末期,奋力去构建自己的革命军和军校。于是,他将两年后的6月16日,定为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之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广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的省城是近代中国的革命中心。翻开近代史,发现1911年,广州先于武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923年,中国共产党组织由上海迁址至广州,并召开共产党三大会议;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其后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并决议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在其后的数年中,广州就是全国的革命朝圣地,吸引着无数的热血青年奔赴而来。一座在市中心拥有两座烈士陵园、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一所革命军校的城市,是一座悲壮、雄浑和伟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黄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黄埔长洲,一座真正的岛,四面由滔滔珠江水围拥。如今拥有了繁忙的市镇和文冲船厂,拥有了大桥与新洲、金洲两大轮渡码头,军校码头已做了旅游景点用。但在当时,军校码头乃是岛与广州城的唯一交通,有珠江天堑,易守难攻。长洲岛就像一个摇篮,呵护着新生的革命军校。1924年6月16日早晨,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乘坐江固号军舰,登上了军校码头,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第一个冲出闸口,奔军校本部而来时,心情极兴奋踊跃,然而面对着黄埔军校的主大门时,忽然有种说不出的心灵震动,不由得站定了不动。这个其实并不大但庄重的大门,与后面的青灰色的建筑,以及其中的苍翠古榕,仿佛于生命中见了无数次,但我确信我从未到此过。作为一个自认为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广东人,作为一个住在离省城近在咫尺的市民,我竟然一直未到访参观过,实在很惭愧。然而没关系,这座大门似在告诉门前之人:你一定见过我,也一定听说过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十八年前,相信许多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怀着崇高的理想来到广州,来到这座大门前时,同样是心情澎湃的。他们有些是从北方远道而来,如山西的徐向前;有的是从邻省湖南来的,如陈赓;有的是冒名顶替来的,如黄鳌和郑洞国;有的是个子太矮小被拒之门外,后大哭大闹进来的,如胡宗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报名者众,需进行笔试,科目是数学、历史、地理等,外加一篇作文,题目为《论中国之贫弱根源及拯救良方》。这个命题,看得我顿觉冷汗满头。黄埔军校的考试比起如今的高考,大概是非常简单粗糙的,但凭那篇作文的题目,我却觉得相比之下,高考弱爆了。结果,湖南蒋先云文采飞扬、学识渊博,考得头名,成了黄埔一期的状元。考毕,正选350人,备选120人,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甚早,校园内人员稀少,草树宁静,洁净异常。虽然今日乃校庆日,却无半点校庆的热烈氛围,甚至比平日更清素,只有军校旁边的江面,停着两艘军舰,似在提示着,九十八年前之今日,孙中山先生身着白色中山装,头戴灰色盔式帽,乘军舰而来,在码头上迎接他的是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然后,在军校中,黄埔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六百人,参加了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料陈列室里,黑白的影像在播放着当时的开学典礼的情景,孙中山先生时而双手叉腰,时而单手挥舞,对着台下的师生激情讲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像这样看来,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p><p class="ql-block">——从某种意义而言,孙中山先生是失败者,因为直至他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成功。然而,这正是革命先行者之至伟大处:承认失败、再尝新方、再次失败、否定从前、再觅新路,从“民族、民权、民生”,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从同盟会、国民党,到国共合作,从依靠革命党、依附军阀,到组建真正的革命军和军校,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从黄埔开学,到他北上谈判,到病入晚期溘然长逝,仅九个月。永远的先行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来黄埔朝圣的热血青年,都会在入口处迎头看到一幅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都会尝到嘴角一丝咸苦,那是热血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来毕业之后,组织革命军,对于共和的障碍,更是要和他们拼命,要能够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这种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的本事是靠什么呢?当革命军的资格,是要用什么人做标准呢?简单的说,就是要用先烈的标准,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所有权力,专心去救国。”</p><p class="ql-block">——这台下的五百人,能够去打五万人,乃至五百万人;这台下的五百人,以后会变成五千人,五万人,五万万人。壮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场开学典礼,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新风暴、新能量。其壮美之气象,源自老革命家的不息探索、和新青年的热血拥护。其温馨之情景,来自国共的无间合作、苏俄的强大国际支持、和黄埔学子的同心同德。广州黄埔的长洲岛,像摇篮、像梦境、像世外桃源,更像一个能量核心!此情此景,那时壮志豪情,多么令人向往和留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终于出发了,他们组建了学生军教导团,身着翻领灰色军服,系一条红领巾,意气风发,壮志豪情。平定了广州的商团叛乱、两次东征平定陈炯明军阀、东征途中回师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环,一举建立稳固中国革命的核心与前途:广东革命根据地。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军毕竟是初出茅庐,在真正的战场上,牺牲太多,让人不忍回视。在东征的惠州淡水城攻坚战中,黄埔学生军如同菜鸟一样,伤亡惨重,他们组织了一支敢死队,队长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蔡光举,去进攻城高墙固的淡水城。战斗中,蔡光举身中数枪,被救下来时,只留下了一句话:快给我包扎,我要杀贼。最终伤重身亡,时年二十有二。后来被安葬在母校旁边的小山上。看到这里,不禁泪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再次出发,北上讨伐北洋军阀各派系,去统一全国。说到北伐,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革命军的北伐更是坚毅雄壮,一路高歌猛进。军中将星云集,其中最著名的是广东客家籍战神叶挺,他的叶挺独立团战功赫赫,威震湖北。后来叶挺将军参加了伟大的南昌起义。然而湖北战役非常的惨烈,黄埔军校牺牲了许多骨干和战士,在1927年5月28日开始的对河南奉系军阀的临颍战役中,那位黄埔状元、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英勇牺牲。可怜一代英才,时年二十方五。此时方明白,为何现代高考之于黄埔考试弱爆了,因为那篇作文,《论中国贫弱之根源与拯救之良方》,蒋先云不但是用文采写成的,而且是用他的血肉与生死写成的。看到这里,又不禁泪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并建立了武汉的黄埔分校,并破天荒开始招女生。这时从四川来了两位平凡的学员,一男一女,结伴而来。男同学从南充而来,到了重庆已经身无分文,几乎饥渴而死,危难之际,幸好得到了那位女同学的救助,然后二人相约到武汉报读黄埔分校。他们便是中国十大将军之一罗瑞卿、和著名抗日女烈士赵一曼。危难相扶、同路学习、共赴国难、乃至死别,那是怎样的一种神仙友谊啊?那是纯真的革命情谊。看到这里,还是不禁泪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赵一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之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恽代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的历史,如同绚烈却短促的青春,它拥有梦幻的开篇,壮美的中篇,却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然而他却不是一位革命者。我认为,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无私无我。没有私心,生死置之度外。二、坚守信仰。对主义、信念从不动摇。蒋介石虽然参加了革命,但这两条他都不符合,这就是他和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周恩来等革命家最大之相异。孙中山先生曾讲过“革命不是开公司!”他却利用了黄埔军校作为他的投机产业,捞取政治资本,踏着这个台阶一步步登上国民政府的军政大权顶点。是他亲手毁掉了黄埔军校的基石:国共合作。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蒋发动整理党务案,将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分离处理,1927年蒋发动四二一上海反革命政变,拘捕和迫害共产党员,数以千计的共产党员被杀害。1927年之后,再无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沦为国民党右派培养反革命军事势力的机构。这样的黄埔军校,不要也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黄埔军校何时结束,有各种各样的论断,有说1930年,有说1949年,有说1956年云云。但那个源自一场壮美的开学典礼的梦幻的、绚烈的、精诚合作的黄埔军校,在1927年永远结束了。那就是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参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都不喧闹,静静的看,不时对着里面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名默念一下,回想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空黑沉沉的,快要下大雨了。我走出黄埔军校,向着一公里外的东征纪念碑、北伐纪念碑和蔡光举墓走去,再看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到一看,傻了眼。珠江的潮水泛着黄波,满溢出来,将渡口和东征纪念碑的大门口都淹了,我在水边走来走去只是着急。旁人告诉我,七月再来吧!现在是江潮加暴雨,你进不去的。只得回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奇怪了,明明在东征纪念碑对面的山上就是蔡光举墓,却怎么都找不到路进去,于是问当地人:请问东征的烈士蔡光举墓在哪里进去?当地人茫然:东征?什么东征?蔡光举是谁?不知道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唉。估计当地人是弄不清东征和北伐的,因为蔡光举太年轻,也没什么人知道他的事迹。眼看天更黑了,只好回头。遗憾,遗憾。蔡光举同学,只想告诉你,今日是开学典礼日,若有灵,请回校看看。今日也是母校的校庆日,不算热闹,但也有些访客趁此时来参观学习,读读你的事迹。譬如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途中路过北伐纪念碑,拾步而上,对着石碑上刻着的几百个名字拜了几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一百周年时再来吧,那时如果珠江显灵,让潮水退一点,我再去拜一拜东征烈士,到时也一定把蔡光举的墓给寻到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06.16</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庆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