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阳光跳动在云朵之上,雨滴残留在绿叶之中。披着夏日的阳光,伴着鲜花的芬芳,北京市西城区左晓静“游戏教研组”的老师们迎来了本学期第七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左老师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敏谊副教授以及深圳市第三幼儿园园长、业务干部、教师共同参与,以《马赛克方法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运用与探索》为主题展开分享与交流。</p> 活动准备 <p class="ql-block"> 在活动前期,左老师向我们进行了活动预报,请大家提前学习相关文献。同时为了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共同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请各组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困惑或思考问题,以便在活动中更有实效的与专家、老师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参与的除了有左老师教研组的老师,还有左晓静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以及课程项目基地园、名师工作室的部分骨干教师和业务干部。</p> 一、活动背景介绍 <p class="ql-block"> 活动一开始,由左老师就活动背景以及活动目的进行介绍。</p> 二、专题培训 <p class="ql-block"> 活动进行到第二部分,由深圳市第三幼儿园园长、业务干部、教师分别进行分享。通过分享使我们进一步走进活动现场,深入了解马赛克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再次感受马赛克方法带给我们思维上的启迪与碰撞。接下来通过下面图片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分享内容吧。</p> <p class="ql-block"> 邱雪华园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教育园本课程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随后,明晰园本课程与马赛克方法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的契合点,进一步阐述了“将马赛克方法与园本课程相结合的价值思考”和“马赛克方法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实践应用的具体思路”。</p> <p class="ql-block"> 黎美红业务副园长以项目式学习活动“我眼中的西游记”为例,分享作为教学管理者,如何与教师展开深度教研,启发教师关注儿童的“百种语言”,用马赛克碎片拼出儿童真实想法;层层递进,引导教师借助马赛克方法看见与支持儿童,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落实儿童的参与权,推动儿童深度学习与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李静老师从“项目案例推进”和“ 项目总结与反思”两个部分进行分享。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用并创造性改编马赛克方法,围绕“宝贝很乱怎么办?”“宝贝放不下怎么办?”“宝贝如何保存并向他人展示”等驱动问题,支持儿童表达想法、合作行动,最终变革班级区域环境。在总结中,她强调在“观察倾听”时要“内省-外听-可视化”,让儿童的学习被看见;在“回应与支持”时要关注“创设赋权的环境”以及“班级教师的集体决策与持续反思”。</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上述学习,使我们不断了解如何让马赛克方法支持幼儿的可视化学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与此同时,通过案例《我眼中的西游》、《寻宝之旅》的分享,也让我们感悟到通过拼接多元的马赛克碎片,来还原儿童的真实想法,马赛克方法一直在强调儿童的多样性,赋权儿童。在此,李敏谊教授也结合深圳第三幼儿园园长老师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p> <p class="ql-block"> 李敏谊教授首先感谢了深圳第三幼儿园毫无保留的分享展示,同时也肯定了三幼在实践中的研究精神。</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李敏谊教授从“道”、“法”、“术”三个层面进行了点评。她指出马赛克方法“道”是核心关键,马赛克方法赋权儿童的价值观与保教评估指南中的三个指标活动的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中强调儿童的选择权、活动权相契合,其核心就是以儿童为主体,是建立在一个积极的、全纳的儿童观基础上的。第二是法的层面,参与式研究就是她的法,是与儿童一起研究、与研究的主体一起互动的过程。术的层面就是具体到用哪个方法去做,在这个层面我们要回归于瑞吉欧方法,更好的支持大家。</p> 三、互动答疑 <p class="ql-block"> 活动第三部分进入到互动答疑环节,左老师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现场老师也积极与专家老师积极互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关键问题吧!</p> <p class="ql-block">对此,李敏谊教授表示:</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 这关系到教师的提问如何推动儿童的想法形成驱动性问题并深入探究;教师要反思,抛出的问题目的是什么及如何落地,这也反过来促进老师思考关于问题的价值判断。</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 形成共识不是最重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幼儿如何讨论、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需要理解“对话不仅仅只是对话”,即“对话”本身是一个多元表征的过程,语言、绘画、拍照都是儿童想法的呈现,要利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儿童的探究过程而非简单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 用多元表征看见儿童个体与小组的学习,需要多种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行动研究范式更适合针对现实的问题或者现象探究;</p><p class="ql-block"> 瑞吉欧的做法值得学习,但是瑞吉欧的项目更加松散,适合文化概念;</p><p class="ql-block"> 项目教学的三段式五步法更适合科学概念;</p><p class="ql-block"> PBL更强调结合《指南》等要求。</p><p class="ql-block"> 而最重要的是持续打磨师生(以及结合家庭和社区资源而生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 要进一步凸显儿童作为积极的学习者、共同研究者、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和行动者的身份;课程要与文化适宜性实践进一步结合,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p> <p class="ql-block"> 李敏谊教授首先带我们追本溯源——从马赛克方法诞生的背景说起,阐述了其作为参与式研究范式,是用适合儿童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儿童,跟儿童一起做研究。</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马赛克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学习参与式研究范式/取向。例如参与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可以成为骨干教师以及教研员自我提升的重要方法论。建议将骨干教师思考的过程和经验可视化,我们不仅要看见儿童,也要看见教师。</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马赛克方法作为一种实践方法,可以考虑回归启发马赛克方法诞生的瑞吉欧教育实践,并结合游戏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教学法,重点推动课程与教学法的创新以及考虑如何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结合《保教质量评估指南》核心的“教育过程”部分。瑞吉欧教育实践强调“用心倾听、多元倾听、可视化倾听”,即:我们要爱儿童、尊重儿童,关注多元表征、多元对话,将学习的过程可视化;理解瑞吉欧“纪录”的意义,支持教师反复研发课程。</p> 四、总结梳理 <p class="ql-block"> 马赛克方法的使用支持了我们更好的倾听儿童,看见儿童。这一过程背后,是“赋权儿童、支持儿童参与”的理念内化和实践推进。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如何运用马赛克方法进行倾听以及对接实践进行了思考。目前,我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有了初步的改变,左老师也为我们提出了下一步方向,接下来我们在案例的启发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我们要用马赛克干什么,用研究和实践来解决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感谢深圳市第三幼儿园整个团队以及李敏谊教授的分享与启迪,也更加期待更进一步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下次活动预报:</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李玥</p><p class="ql-block">排版设计:李玥</p><p class="ql-block">素材提供:教研组各位老师</p><p class="ql-block">审 核:左晓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