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6日19:30~21:30,第一实验学校集团校的音乐组成员开始了云约直播课活动。</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聆听了龚院长的讲座,关于应对:课堂中如何能见到多声的问题受益颇丰。要想课堂中能见到多声,教师不仅要注重交流“对的”,更需要交流“真的”;不仅优秀的学生要和全班交流,一个班级中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并且也应该和全班交流;交流不仅要言说,更要倾听。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多声”,但学习过程中核心、关键、重要的问题,必须“多声”,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这些地方要舍得花时间,要慢下来。</p><p class="ql-block">一、共建观念,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学生想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声的前提是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要“接纳”,但又不“固守”。</p><p class="ql-block">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分享的场所。想法只要真是自己思考的,就是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二、共同行动,每一位学生都在交流的主场。</p><p class="ql-block">课堂中,谁与全班交流,通常都是由教师指定,并且有着某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公开课,优秀学生亮相;家常课,教师提出问题后,对那些学习较弱的学生“穷追不舍”。</p><p class="ql-block">三、 共创生态,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者。</p><p class="ql-block">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的“先知先会”容易让教师自以为是、居高临下。让“多声”出现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克服身上那种高傲自大的毛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p> <p class="ql-block">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一改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这就需要老师们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顺应眼下的教改方向,还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下,教和学的关系也发生重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交、因学活教。也就是一个教学模式:学为中心、学为主线,三种学习方式:自学、互学、展学。龚院长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一些地方在教改方面的一些有效的尝试,从而提出了学本教学变革的三大难点:</p><p class="ql-block">一、基于“自学”的教育卓越行动。</p><p class="ql-block">二、基于“互学”的教育卓越行动。</p><p class="ql-block">三、基于“展学”的教育卓越行动。</p><p class="ql-block">基于以上三个难点,龚院长一一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回顾自己的教学,我们班的组合作交流存在很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浅合作,也有的是假合作。设计合作的问题有时较为简单,这样就没有合作的意义,合作学习的问题难度要大于个人解决问题的难度小于小组解决问题的难度,这才够更有利于合作。合作是要全员参与,深层分享,并且要有一定的秩序:弱者先讲,中者补充,优者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小组合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小组的长成了唯一的发言人,弱者机会很少,被边缘化了。这样的合作就是无效的合作,弱者没有被充分地尊重,使他们更加地自卑,成为游离在组之外的人员。今后的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关于展学,龚院长也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合理地分配任务到每一个人,使他们人尽其责。听了这次的讲座,我收获颇多,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增强了信心,我将继续努力钻研教材,更好地践行学本教学。</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听了龚雄飞院长的报告,报告中,龚院长分享了课堂教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中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即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教学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主义教学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根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他认为这三种思想深度影响着中小学课堂,形成了三种教学模式,即行为主义教学观与传递性教学;认知主义教学观与主体性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协同性教学,并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讲述了这三种模式的特点,系统阐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做好学本教学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首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p><p class="ql-block">其次,要深钻教材,明确目标:教师要灵活地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进而超越教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最后,要灵活模式,自创特色: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本教学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大胆展学、大胆质疑,大面积激活课堂,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积极往前冲,边思考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努力边向前,亮出奋进姿态,挑起实绩担当。</p> <p class="ql-block">观看龚雄飞学本教学直播课感悟与体会</p><p class="ql-block">刘 芳</p><p class="ql-block">6月16日19:30-21:30的直播课后,感触颇深,尤其是,针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百年变迁与迭代发展,更是触动深刻。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音乐教学工作者,讲到的很多问题,我曾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遇到过,但是,有了龚雄飞院长的及时点播与引领,感觉收获很大。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力和学习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还有困惑我的是,对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堂课的时间总显得不足,如果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互学时间,尤其在展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存在精彩的思想碰撞,但拓展开来,孩子们似乎很难及时收回来。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虽然做了几次尝试,但是总是觉得不是打断了孩子们的思路,就是给孩子们的时间少。希望随着学本教学实施的时间推移,我相信会找到合理的方法的。</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存在的问题在我的学本教学之路上孩子们的互评过于单一,这与孩子们刚开始接触以及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足有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教育必须避免孩子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和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不应仅限于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其次应避免教学模式的形式化。龚雄飞先生的《学本教学》提到可以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和欣赏。其实,很多时候作为教师若能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家长,你想让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如果你是学生你想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答案也许就出来了。自由的意识、独立的思想、扎实的学习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这些才是跑赢人生马拉松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再次聆听龚教授的讲座,通过学习,认识到学本教学课堂,就叫做“多声对话的世界”。学习者与知识世界的对话,与小组同伴、与班级同伴、与老师的对话,最终要回归到与自我的对话,形成自身新的思考与新的见解,新的自我开始诞生。同时也明白了“课堂绝不是单向传递的场所,它是一种沟通的组织,是师生之间借助交互作用,互相传递、彼此交流,从而获得创建、变革自我的一种沟通。”这就是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所倡导的“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这是克服教学的异化,形成“真正的学习”的理论,也是真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优质课堂。</p><p class="ql-block">因为“填鸭式的教育”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弱化了思维训练,形成死记硬背的课堂现实,因此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p><p class="ql-block">“填鸭式教育”是目前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影响考试成绩提升的一个根本原因。很多高中学校质量提升的“瓶颈”正在于此。这是很多中学继续发展的一个“卡脖子工程”,但是老师们对此认识不足。老师上课的通病,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表面化形式化,低效率。龚院长提出这类问题,时间总是有限的,该讲的没有讲,不该讲的乱发挥,这是大部分老师的通病。并在报告中绘声绘色的举例阐述,让我既惭愧又感到十分到位。有了学案的框架,主问题就解决了课堂上该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主问题等于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也就是课堂引爆点。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向知识的核心地带,继而实现学的突破,导学案是根据学的重点难点而来。抓住教学的主问题是龚院长跟我们提出的教研方向,无论是学校还是教研组,乃至个人,这个工作繁重还需要时间去充实。反观无效的教学,是快餐化的、服务化的而非长久化的,有价值的教学。有内容的,有问题的,有效问题的课堂需主问题的出现,需要一趟主线来填补教学的知识沟壑。</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讲,龚院长的改革方法与现实学校能够无缝对接,个人智慧和灵感时时闪现。课例的学习让我觉得,这个改革有总结,有文化,因果并列递进关系均都涉及,思维品质体现情感教学目标的需求。龚院长直面现实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够拿出实例进行问题解决,证据环环相扣,理论扎扎实实。理论扎实,根系发达,细致入微,理论深 入讲解,课例逐级分析。</p><p class="ql-block">龚院长的报告让我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来考验,不过有了方向我们就不怕,理清思路,看准问题,真真切切的做个优秀的导师,学生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聆听了龚院长的讲座,关于应对:课堂中如何能见到多声的问题受益颇丰。要想课堂中能见到多声,教师不仅要注重交流“对的”,更需要交流“真的”;不仅优秀的学生要和全班交流,一个班级中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并且也应该和全班交流;交流不仅要言说,更要倾听。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多声”,但学习过程中核心、关键、重要的问题,必须“多声”,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这些地方要舍得花时间,要慢下来。</p><p class="ql-block">一、共建观念,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学生想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声的前提是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要“接纳”,但又不“固守”。</p><p class="ql-block">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分享的场所。想法只要真是自己思考的,就是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二、共同行动,每一位学生都在交流的主场。</p><p class="ql-block">课堂中,谁与全班交流,通常都是由教师指定,并且有着某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公开课,优秀学生亮相;家常课,教师提出问题后,对那些学习较弱的学生“穷追不舍”。</p><p class="ql-block">三、 共创生态,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者。</p><p class="ql-block">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的“先知先会”容易让教师自以为是、居高临下。让“多声”出现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克服身上那种高傲自大的毛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p> <p class="ql-block">龚院长通过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管理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卓越课堂的一个模式,即先学后导、互助展评;三大特征,即先学、互助、展评;给我们思想带来巨大共鸣的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开展高效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乐学、愿学、做学习的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