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故里

小饮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故里一瞥》</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去吴冠中的故居看看,几乎突破了我对名人故居的认知:车子经导航停在一个幼儿园门口,通过问讯来到“深埋"于陋巷深处的"吴冠中故居"。从一侧门进去,眼前呈现的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院落,远远看见有人住在那里,便得以首肯——没错!是的。于是产生一个念头:果真是如此,其家底不错,至少说其祖上积德,基业昌隆,或者说,其声誉恢宏,足以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然后接下的印象就江海直下了:在一块有模有样的纪念碑(上书"向人民艺术家吴冠中先致敬"十二个大字)右方,见一门框内漆黑腾腾的建筑,面积不小,上额书有“生平展示室”五个古朴隶楷,一下子产生不悦:怎么可以黑咕隆咚,伸手不见五指?于是装胆进去,找到一个电表箱触保箱,还是一起去的某某胆大,掀开透明的塑料盖推了一下里面的开关,果然亮了。原来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壁间一长排其生平年谱的展板,从其出身之年1919年到离世的2010年,时跨91年。粗略浏览了一遍,知其念书从宜兴鹤山小学开始,一直到15岁走"工业救国”道路,上了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高等工业学校机电专科,遇上朱德群,去参观杭州美专之后,转变思想,转入杭州美专,从此走上了终身为美术奋斗的道路。其中"撕画"的一个细节,令人感慨。1991年秋,吴冠中在家中整理旧作,撕掉二百多件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年谱图片展中还有一张撕画的照片。其对艺术严谨虔诚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另外,他有好几年时间受到冲击,一直在"改造思想",学习“毛著",也令与我行的那位嘘吁不已,直呼可惜。是的,在那个时代裹挟一切的年代里,虽又能“幸免"局外呢?</p><p class="ql-block">从“生平展示室”出来,我们再往北向走,中间是一幢主体建筑,三开间平面展开,可能是会议室与迎宾接待室,也是对外开放的,里面挂了不少当地人写的"书画习作",看见有几个长者步入其内一间,在饮茶。好像是老年活动室。我同伴说,这些字画与吴冠中不相配,我也深有同感。那些好像是老年活动室常见的字画,挂在这里无疑不相适宜,大煞风景,有辱斯文。从那里赶紧出来,去左边角落里的厕所小解,灰扑落拓,好像有多时无人光顾了,也没有人去打扫过卫生的迹象。我们继续向外走,去看左侧一幢屋子。同样是"伸手不见五指",也高悬有一块小匾,这是陈列作品的地方,同伴某某仍然去拧开了触保器的开关,大厅顿还光亮,吴冠中不少油画作品,以及彩墨、水墨作品,呈现在了眼前,自己看呗!何必需要讲解员呢!对我们来说,一向是无所谓的,换了其他的人可能会计较于此。这些画显然是复制品。国画放在带玻璃的镜框内,油画的镜框没有玻璃,完全裸露在外,也没有作品标牌,不知作品的名称等相关信息,不少框子霉迹斑斑,显然是管理不善导致的。</p><p class="ql-block">从该展示厅出来,我们才意识到没有看到吴冠中故居在哪里。原来入口侧门傍一组院落即是,正门紧锁,我们再绕到外面去才拍到照片。这个建筑,大门紧闭,格子窗户也紧闭着,一侧有人种上了茂盛的蔬菜、玉米等农作物。同伴透过窗户的缝隙往里望,我试着开靠近大门的左右两扇窗,没有想到都是可以打开的,当我刚用力拉开时,一阵浓厚的尘灰喷薄而起,赶快躲了一下,让尘灰散尽,才向里面东张西望,一探究竟,拍照留存。</p><p class="ql-block">从"故居“出来,时间还很充裕,我们再到和桥街上转转,发现这个距无锡很近的小镇还蛮热闹的,素有"小无锡"之称,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二十多年前曾经到过,不过当时并不知道吴冠中的故居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车移到附近的和桥镇上,开始作短暂的漫游,感慨于当今新农村创建,墙面上到处是吴冠中的图式,而和桥除了吴冠中故居门前那条路上,涂上了吴冠中的图式,其他地方却没有涂得十污百搭,花里华俏,比较朴素本真,有的老房修修补补,反而有点吴冠中粉本的味道。和桥相比于江南其他镇变化不大,当然老房子也拆建翻新,所存无几,仅有一二处体量庞大的,还拆得半二勿三存在那里。镇口有个庞大的牌坊,当然是新建的,是为纪念吴冠中而建的,前后镌刻上艺术水准不咋得也许是吴氏后代的手迹。至于吴冠中与故乡关系如何,本人不敢也无兴趣去无端揣测,只是慕名前往,到此一游,了却心里一个执念而已。也许真如同伴所言,此正中吴冠中冥中本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造就后来的一切都是离开了,在外面演化出的一切,他的远方与诗,也许精神上根植故土,但那是诗意化了的故乡,而眼前的一切真是他要逃离与批判的现实,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更谈不上什么贡献,连留下一点什么痕迹的想法都不存在,你们爱或不爱来看我的故居或画,他根本就是无所谓。</p><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往北一个方向走,那里有个农贸市场,看见了一种黑豆腐?还是磨腐?如果记忆没有错的话,和桥可是以豆腐干出了名的。农贸市场外面北首有个建筑很滑稽,正中图案却是一枚孔方兄,对此冥冥中的吴冠中不知有何感想?在此处看见一个中年修鞋匠,长相瘦削,有点像吴冠中,吴冠中不走出去,其命运也许与此辈也许分别不大。</p><p class="ql-block">刚才我们驱车从太华过来,明显感到山区小镇与这里靠近都市的平原小镇迥然不同,太华那里简朴清洁,即使是柴火等燃料也收拾得整整齐齐,而和桥要杂乱得多,有不少卫生死角,规划比较零乱,房子横七竖八,高低大小不一,外来租住户也多,不过我这位画画的同伴倒喜欢与适应和桥这种人间烟火,觉得挺好的。无锡离和和桥不远,傍边就是武进的潘家、漕桥、雪堰桥,无锡的阳山、胡埭,宜兴的周铁、屺亭,吴冠中的故居在"闸口",这跟水有关,也许就是太湖边上一个"闸口",也许是运河,反正倒能让人产生联想的。原来百步入内必有芳草,我们居住的周围就有这么大的画家。他与徐悲鸿虽说是宜兴人,却离无锡近了,这一点不知道研究者会作如何感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作很大的改变,如毛姆笔下的高更(《月亮与六便士》),肯定要在熟人圈里消失一段时间才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我们现在条件不够,不能从根本上免俗,除了原谅一下自己,作一点力所能及的改变,也暂无更高明的办法。对吾辈而言向吴冠中致敬有点难啊。</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如果活到现在会作如何感想?他笔下的江南水乡在一轮轮建设中,日趋同质化,成为永远的过去,想必他改造中国画、使西画中化的方向将作根本性地改变了吧。看来吴冠中们真的要百年孤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