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遇到一个新名词PCK,就网络了一下,觉得有意思,分享给同行。</p><p class="ql-block"> 一、PCK的基本内涵</p><p class="ql-block">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PCK即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p><p class="ql-block"> 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格罗斯曼(Grossman)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我理解它就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样评教是否达标等一系列知识的整合。</p><p class="ql-block"> 二、PCK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 1、与内容相关。</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2、基于经验的反思,具有实践性。</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工作、生活的专业场景。正是在这种由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的不断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所以PCK具有实践性。</p><p class="ql-block"> 3、个体性。</p><p class="ql-block"> PCK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各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社会所倡导的学科教学论的理解、概括与系统化,并通过与教育实践行为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真正信奉并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即教师的“个体知识”。此外,不同个体在对其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学习时,由于其已有经验与背景不同也会导致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不同的教师的PCK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4、情境性。</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PCK涉及教师如何教的知识,而教学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情境是整个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教学与学习也不同,教学与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情境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5、整合性。</p><p class="ql-block"> PCK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的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莱德曼和拉茨认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于教学活动中,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本质上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学习了这个词,我联想到了前不久柯川老师一年级语文课《圆圆的荷叶》中对“透明“这个词的情境性解释,柯老师将水珠的图片展示到课件上,通过这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内化了透明的体验。不同的老师对此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相同的学科知识,走向的目标一致,但教师教这个知识给学生的行为方式却各各不一,达到目标的效果也有差异,这是由PCK决定的。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对所教的学科知识认知的差异程度不大,但老师们教学效果结果差异大,就是由每个老师自身的PCK差异决定的,因此教师培训应该着重放在PCK上,才是着力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