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记忆》老照片之二●并县分县

木子丰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柞水与镇安乃是一家,今柞水境内的大部分地域,皆是镇安县管辖。因此,在商州等地工作的镇安柞水人见面常以镇柞乡党相攀。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朝廷分拨咸宁、镇安、蓝田三县地设孝义厅,直属西安府。1914年撤厅设孝义县,因与山西孝义县重名,次年改为柞水县。当时柞水县管辖的区域,主要是秦岭南麓金井河、乾佑河、旬河的发源区域,是山高林密、土地瘠薄、人烟稀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孝义厅地图</p> <p class="ql-block">孝义厅交通图</p> <p class="ql-block">从孝义厅到柞水县的县域版图变化</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时期的柞水县版图</p> <p class="ql-block">1959年镇柞并县时的柞水县城</p> <p class="ql-block">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实行并县并社,一些小县并入大县,县以下设若干大公社,生产大队也多被合并。1958年12月,柞水县并入镇安县。并县就意味着县上的工作人员要到镇安县城去上班,因此,在离开柞水之际,有的单位干部职工就拍下了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并县前的1958年春节期间,中共柞水县委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的合影。前排左三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余正纲。</p> <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30日,柞水县人民政府改称柞水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并县前的1958年11月21日县人委全体干部职工合影。二排左一为县长侯金福。</p> <p class="ql-block">并县前,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的全体同志合影,左二是县长侯金福,右三是曾照贵。</p> <p class="ql-block">并县前,县人委的工业交通科同志合影,右二是闫孝骞。</p> <p class="ql-block">柞水并入镇安只有不足三年的时间。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建制,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不少原籍镇安的干部调配到柞水工作,也有并县时柞水到镇安的干部留在了镇安。在一起工作了三年的同事便拍摄了”分别留念”的照片。恢复柞水县建制后,新的机构新的同事,也少不了拍张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图为镇柞分县时农业系统的干部分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当是有县级领导参加的”镇柞分别留念”,前排成人起左三马春山、左四杨春林。</p> <p class="ql-block">图为分县后的1962年元旦,柞水县人委办公室的全体同志合影。左二为余正纲,左四为吴发玉。</p> <p class="ql-block">镇柞分县后,县委增设了农村工作部。图为分县后1962年5月10日,新设的县委农工部同志合影,后排右二为屈新荣。</p> <p class="ql-block">有马春山(前排成人左三)参加的“镇柞分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镇柞分县后,1962年5月24日,柞水县的组织、监察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镇柞分县后,于1961年12月26日至29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柞水县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高树岐、王景正、马春山、彭多瑛、吴发玉、秦连升、肖绪义、周金龙、高庆元、张业林、胡金堂、王全鹤、牛文科、胡成彦、赵鹏斌为委员;屈新荣、陈伍成、张登甲、任兴哲为候补委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树岐、王景正、马春山、彭多瑛、吴发玉为常务委员。这是</span>分县后的首届县委领导集体。高树岐时任中共柞水县委书记(前期称第一书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景正、马春山、彭多瑛、吴发玉为县委副书记(前期称书书记)。彭多瑛任县人民政府县长。</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镇柞分县后柞水县第五次党代会选举的县委全体委员、候补委员合影。前排左起:肖绪义、张业林、王景正、高树歧、马春山、彭多瑛、吴发玉。中排左起:任兴哲、屈新荣、周金龙、赵鹏斌、牛文科、胡成彦。后排左起:陈伍成、高庆元、秦连升、胡金堂、王全鹤、张登甲。</p> <p class="ql-block">高树岐,陕西子洲县人,1961年9月至1967年3月任中共柞水县委书记。后来曾任延安地区行暑专员等重要职务。</p> <p class="ql-block">彭多瑛,陕西丹凤县人,1961年9月至1963年8月任中共柞水县委副书记、县长。</p> <p class="ql-block">县委书记高树岐(右)与副书记马春山在柞水工作期间的合影。马春山,山东蓬莱县人,镇柞分县时任柞水县委副书记,1965年9月至1967年10月任县长。</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到镇柞并县前的柞水县地图,截止目前尚未发现。镇柞分县后,目前可查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柞水县地图,是</span>1971年出版的,印刷质量比较差,看起来很费劲。这个地图实际上是地形图,不是行政区划图,所以只能看到5个区的板块。</p> <p class="ql-block">镇柞分县后,1962年对基层政府进行了调整,全县共设5区36个公社,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1997年撤区并乡(1984年社改乡时,柞水公社即原城关公社从石镇区分出改为乾佑镇直属县政府),是柞水历史上基层政府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天下事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镇柞并县,是当时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镇柞分县,也是中央看到合并大县施政上的弊端后适时作出的决策修正。恢复柞水县制,对于柞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形成了稳定的县域版图,结束了县域面积变来变去的历史;二是攺变了柞水县的地理环境,从秦岭南坡的高山峻岭拓展到海拔较低的社川河谷;三是拥有优裕的土地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是丰富了柞水的文化底蕴,使柞水的历史更加厚重和多彩;五是增加了柞水的人口总量,迈过10万关坎,在陕西的位次前移。这些都源于镇柞两县辖区的重新调整,是当时省委省政府均衡配置县域资源的长谋远虑,并非人们调侃时所说的“镇安人生的憨,拿着凤镇换东川”。</p> <p class="ql-block">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柞水的辖属多有变化。撤孝义厅设柞水县不到110年,镇柞分县形成如今的辖域也只有60年时间。柞水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柞水县的辖属或许还会发生变化,但回顾历史,1961年的镇柞分县,对柞水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1986年的柞水县城</p> <p class="ql-block">2019年的柞水县城(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郑重声明:所有老照片均系我在柞水政协工作期间政协干部职工多方征集,使用时未注明照片提供者和征集人姓名,敬请凉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