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经历之:从医》

江苏晓云

<p class="ql-block">——接《我的人生经历之:被动学医》</p><p class="ql-block">1975年5月,由于河南三年不招工,我从许昌漂泊到了天津大港。这就是被动学医后,派上用场来到了天津641职工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记得到大港的那天,我是独自一人背着行李包,来到陌生的,举目无亲的641医院报到的。看到空旷的油田上,除了多处石油管道冒出的火苗外,几乎看不到一棵草,一株树木。我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虽然我在部队医训队学成了,已算是医士,在干校卫生所内科门诊干了近一年的时间,且有了处方权。只是没想到的是:因为当年我不是正式学员,所以虽然我也是经过考试,成绩优良,而取得了学业,但却没有发给我毕业证书。正是因为没有这个文凭给我以后的工作和职称评定带来了麻烦。</p><p class="ql-block">到641医院后,就是因为没有那个毕业证书,所以我的医士不被承认。于是就被安排在医院急诊室担任了护理员(工人待遇,这到是为我以后的工作调动带来了方便。因为护士是干部待遇,工作调动只能对调,相对困难一些。而工人可以单调,调动容易些)的工作,一切等于从打针、输液、换药等基础护理工作开始。这对于我来说都不在话下,很快就掌握了。</p><p class="ql-block">急诊室的工作是三班倒。每天都有很多急诊病人,有烧伤的、有服毒的、有一氧化碳中毒的、还有车祸的等。病人来后,我们要以极快的速度处理病人,输液、打针、给氧、插胃管洗胃、处理伤口等等,否则就会延误病情,病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那时的神经,整天都绷得紧紧的。虽然工作并不随心意,但在那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有门诊部杜丽华主任;有护士长何春英;护士:任秀云、许蓉、翟馥丽、邹成荣、倪桂珍等,还有一些人的名字已不记得了。由于很快能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所以那些烦恼很快就被抛之脑后。 </p><p class="ql-block">那两年时间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在大港吃的螃蟹,以前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大的海螃蟹,一只螃蟹足有一斤重,而且很便宜,每斤只有0.18元。我和同宿舍同事一起每人都买了一大盆。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熟后,沾着放姜末的酱油醋吃,别提有多好吃了。我还托去北京办事的司机师傅给在北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捎去一大草篮子的熟螃蟹,让他们也尝尝鲜。</p><p class="ql-block">那时,由于我个子还算高,还被吸收到医院篮球队打篮球,因为球衣上印着四号,大家都亲切地叫我“篮四”。我们要到各个井队去打球。那时不知道保护皮肤,也没什么护肤品。几场球下来,一个个都晒得黑不溜秋的,要很长时间皮肤才能恢复原样。后来因我要做一个小手术而离开了篮球队。</p><p class="ql-block">那年头,没有什么娱乐生活,下夜班倒休时,我们就用线和钩针来钩沙发罩、门帘、床罩和电话罩,用绣花针绣花,制成各种桌布、枕套、收音机罩等。由于我手快,还真出了不少成果呢!有些东西现在家里还有。</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也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直没有交男朋友,我们急诊室的同事都很关心我的个人生活问题,纷纷帮忙,给我介绍对象,但都被我婉言拒绝了。因为当时,我的决定是:不回到北京,坚决不考虑个人问题。</p><p class="ql-block">在641医院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医院还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天津虽然没有唐山厉害,但那种楼房摇晃带来的恐慌和睡防震棚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在641医院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却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难忘的、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决定回北京。那会儿调回北京还真不容易,幸亏我是工人待遇,单调好办多了。最后通过关系,争取到了调回北京的指标。</p><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我离开了生活、工作了两年的641医院,回到离别九年,朝思暮想的北京。</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人生的一站。</p><p class="ql-block"> 2022.06.18</p> 刚到医院不久照的照片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翻拍的1977年离开医院前和同事们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