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题目太大,学养太浅,恐多胡说,然而敝帚自珍,文字既然写出来了,就存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如海,可以从很多侧面进行深邃的探讨,而且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好每位习书者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建立自己对书法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如,什么是书法?有人说各种风格的毛笔字都可以是书法,精致,文雅,粗犷,强烈,雄浑,苍劲,等等。但是也有人认为书法只能是高雅的。低俗,比如粗野的风格不应该被纳入书法的地界。临习古贤的字,就是通过有形的字感受他们无形的内心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优雅自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法的多样性,犹如人的多样性;对书法风格的认可,犹如对人的内心的认可。无论多么不认同,但都各自存在,唯有气味相投者,心心相知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篆之前,书法家们有临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而创作的书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法学习中看着墨迹临习,要求临得精准,即是入帖,指有能力临写得一样,在临写得一样中体会先贤是怎么样运笔,怎么样写出这样的墨迹,从而学习这种写法。学到之后,才算有了基本功,然后可以谈及自运创新之类。这是简化而言。如果深论,可以讨论学多少技巧算学到了?基本功多少算够?什么时候可以创新?只好保留疑问,一边学一边改变提高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学习墨迹不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还有许多碑上的书法是用刀刻出来的字,后人用毛笔去临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再创作,不同书家有不同的诠释,可能更难,也可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写的小篆外形轮廓工整,部首已定形(只有很少量一些变化),字的大小基本一样。这种情况的优点是更容易学,好入门一些。缺点是如不小心则有写得呆板美术字化倾向。因之我们学篆书建议先学小篆,但是在学小篆时要提醒自己在工整规范中而有变化,灵气,与韵味。这是可以做到的,清代和后来许多好的篆书家把小篆写得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罗振玉是写甲骨文比较有名的书法家。下面是他的一张甲骨文书法作品,可以看到线条粗细一致,墨色一致,字的大小差别不大,部首的安排变化灵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张丁佛言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也很精彩。与上面罗振玉的作品对比,可以看出这里很多字用了枯笔,而罗振班的作品每笔线条墨迹都饱满,它们形成了工整凝重与变化灵动两种不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细看,丁佛言这一张作品第一字又的两处起笔,圆浑饱满,没有斜,或缺一块,或毛刺等,这体现着篆书的一种基本特质,与我们写经典小篆看到的笔画有一致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张是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很多收笔处都尖细,与罗振玉那一张均匀的线条有明显不同,与丁佛言的飞白笔画也有异。这张作品笔画上似仿刀刻外形,显得有神秘的古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张作品笔画写法和章法各有不同,但是在以临写甲骨文的形式上都表现了墨笔的趣味,是他们的自我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临写金文的书法家比甲骨文多很多,也写得各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大溦的金文书法作品很多(话说以前书者的练习量是我们今天难以企及的,真的是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特点是厚重古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是王福庵的金文,写得静穆,古朴,高雅。 他的大篆和小篆书法作品,气韵基本是一致的,一个根本不同是大小篆的部首写法有别,另外大篆作品还有单字大小变化大,部首位置错落安排更灵活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大篆中最有名的一件作品,它在大篆发展史中处于较后期,因此字形结构等都发展得工整了,又因为是秦国的,所以与秦朝建立后的小篆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学了小篆,看石鼓文就较容易认了,相对来说,即使学了小篆,去看春秋战国其它国家的文字,仍认起来很困难,或时代很早的大篆,也更不同,更难辨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代书家写石鼓文的特别多,吴昌硕是最有名的一位。下面是他的几张作品,要提醒的是,吴的石鼓书法,是他的创造,写出了新意,形成了风格,但与原本的石鼓文的样子,有相当大的距离,须认识到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的石鼓文(也包括他的其它篆书),风格雄强劲健,古朴苍茫,自在不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