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是我国的十大名塔之一。塔身上的砖雕技艺精湛,世上少有,其主要内容有密宗四方佛、二十四飞天、大鹏金翅鸟、孔雀等,虽经岁月剥蚀残损严重,但仍然难掩其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让人由衷赞叹。其中的八灵塔实际上是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八灵塔按塔的南西北东方向顺时针分别为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现在有许多善男信女每天都要徒步转塔,顺序就是按顺时针进行,当是符合教规吧。</p> <p class="ql-block"><b>净饭王宫生处塔</b></p><p class="ql-block"> 南面东侧灵塔塔铭为“净饭王宫生处塔”。净饭王宫即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时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宫,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王,是释迦牟尼的父亲。释迦牟尼生活于迦毗罗卫国王宫。迦毗罗卫国就是在今天尼泊尔南部和印度接壤的地方。相传佛祖乘白象由兜率天降下人间,由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右肋下入胎,在母胎中行住坐卧一如天上,并在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根据古印度的风俗,必须要回娘家生产分娩,摩耶夫人路经蓝毗尼园时,见园中有一颗大树,花朵香艳,枝叶繁茂,便举右手欲摘一枝,此时释迦牟尼慢慢的从夫人右肋降生。释迦牟尼诞生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步步莲花,环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还有如来和如来佛的尊称,狭义的如来专指释迦,广义的如来指一切佛。释迦牟尼还有佛祖、世尊等尊称。</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涅槃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蓝毗尼园巡礼佛陀(这里指释迦牟尼佛,但也泛指一切觉悟宇宙真理者)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佛祖所生处。</p><p class="ql-block"> 摩耶夫人在生产之后第七天不幸逝世,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丹波夫人养大的,这位姨母后来皈依了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是佛门中第一个比丘尼,中国称为尼姑。</p><p class="ql-block"><b> 菩提树下成佛塔</b></p><p class="ql-block"> 南面西侧灵塔塔铭“菩提树下成佛塔”。由于佛教故事讲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成道”,因而“菩提”二字也便成了佛教的专用名词,有“觉”、“智”、“道”的意义,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旭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还可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贵为太子,生活富裕无忧,但他亲眼看到社会的现实残酷无情,人民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毅然抛弃了富裕的生活出家修行,企图要找到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他以种种苦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求解脱,但六年苦行并没有得到解脱,因此他抛弃苦行另寻他路。他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盘腿而坐,进入了禅定境界,经过七天七夜,也有人说是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最后终于豁然开朗,觉悟成道,他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获得了解脱,此时的释迦牟尼已经是35岁。此后,他开始了45年之久的传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阿育王最初信奉外道,命人将此菩提树分寸斩截,积聚燃烧祠天,火焰未止,于其中忽生两树,猛火中茂叶含翠,阿育王见异相,心生忏悔,以香乳灌溉残根,到日出时树生如初。</p> <p class="ql-block"> (朝阳北塔南面砖雕)</p><p class="ql-block"><b>鹿野苑中法轮塔</b></p><p class="ql-block"> 西面南侧灵塔塔铭“鹿野苑中法轮塔”。佛教神话传说,佛之前波罗昵斯国王,有林地养鹿,每日以一鹿供王充膳。有孕鹿将临产,鹿王菩萨告诉王愿以自身代替。王感菩萨仁慈,悉放群鹿,因名施鹿林,故有鹿野苑之称。此塔是纪念释迦牟尼在波罗奈斯城外鹿野苑竹林精舍开始传教,为乔陈如等人说“苦、集、灭、道”“四谛”以及“八正道”,佛经称为“初转法轮”。</p><p class="ql-block"> 据传佛祖向乔陈如等五人第一次宣讲佛法,初转法轮“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五人身上之服,即成三衣袈裟,头发髭须,自然除落,成就沙门威仪,徐步安详 。五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成为佛最初的弟子。这次的说教就是所谓的初转法轮,转在此是宣讲的意思,法轮则比喻佛,法有两种意义,第一是指佛之说法,如车轮碾转不停,另外一种是指佛法可以催破众生烦恼邪恶,像转轮王。转轮王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转动轮宝,一种神化的战车,可以催破山岳岩石。</p><p class="ql-block"> 此后释迦牟尼又度化了耶舍、迦叶三兄弟,以及舍利佛和目犍连,在故乡也有不少的亲属以及他的儿子都皈依了佛教。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有了第一批五位弟子,这是佛教组织僧伽团之始,以后僧团不断的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就是比丘,中国俗称和尚,后来释迦牟尼的姨母加入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俗称尼姑。</p><p class="ql-block"><b> 给孤独园名称塔</b></p><p class="ql-block"> 西面北侧灵塔塔铭“给孤独园名称塔”中“给孤独园”也称为“祇树给孤独园”或“祇园”,为侨萨罗国舍卫城长者给孤独所购置,为佛说法地。侨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名叫须达多,居家巨富、乐善好施,经常布施周济穷苦的人,以及孤寡老者。因此,人们尊称须达多为“给孤独长者”。</p><p class="ql-block"> 须达多长者去鹿野苑的竹林精舍拜谒佛祖。佛祖为须达多长者说苦、空、无常、四谛之法,须达多长者闻法欢喜,成须陀洹果。须达多长者既已得未曾有法,得成圣果,便想让侨萨罗国的亲戚好友们也能听到这殊胜的法义,便跪请佛祖临履侨萨罗国,广宣妙法。</p><p class="ql-block"> 佛祖说:“出家人的法度,与在家的世俗人不同,饮食起居不能混杂在一起。侨萨罗国现在还没有精舍,因此,到侨萨罗国说法的因缘还不具足。”须达多长者说:“既然如此,那么弟子愿意发心建造一座精舍,希望世尊能够准许。”尔时,佛祖默然准许。 </p><p class="ql-block"> 须达多长者回到舍卫城后四处寻觅建造精舍的地点,选中了波斯匿王的祇陀太子的一处花园。祇陀太子很喜欢这个园子,根本没打算卖,但是经不住须达多长者再三请求,便心生一念,如果把园子的价格抬高到离谱的程度,让须达多长者根本买不起,知难而退。于是说:“要是买这个园子也可以,除非你用黄金遍布整座园子,而且金子之间不准有一点空隙,我就把园子卖给你。”须达多长者说:“好,一言为定!”祇陀太子愕然,没想到须达多长者竟然会答应,便想反悔:“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园子我是不卖的,请长者不要当真。”须达多长者说:“身为太子,怎么能够戏言呢?如果现在妄语,以后继承王位,又怎么能服众呢?”祇陀太子没有办法,只好答应把园子卖给须达多长者。</p><p class="ql-block"> 须达多长者用象队浩浩荡荡就把金子运来了。八十顷的园子,眨眼间就布满了黄金。可是,等金子用完,却还有一小块地方没有铺到。须达多长者心里盘算:“哪里还有金子,能把剩下的地方给铺满呢?”祇陀太子看到这个情形,以为须达多长者反悔了,便说:“我就说吧,是不是嫌价钱太贵,打算反悔了?”须达多长者说:“没有。我只是在考虑,到哪里再弄一些金子,把剩下的地方给铺满而已。”祇陀太子听到此言,大为感动,心想:“佛陀一定是一位大德之人,竟然能感召长者如此看轻财宝而为供养!”便说:“算了,剩下的地方不必再铺了,园子已经卖给您了。园子虽然属于您了,但是园子的树木还是我的。这样吧,我把树木也奉献出来供养佛陀,我们一起建造精舍吧。”</p><p class="ql-block"> 如此,精舍建成后,便以祇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给孤独长者)共同命名,称为“祇树给孤独园”。诚如佛经中所叙,佛祖告诉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华果,祗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太子祇树给孤独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p> <p class="ql-block"> (朝阳北塔西面砖雕)</p><p class="ql-block"><b>曲女城边宝阶塔</b></p><p class="ql-block"> 北面西侧灵塔塔铭为“曲女城边宝阶塔”,相传佛祖自忉利天降─曲女城。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述:往时都城称拘苏摩补罗(意译华宫),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时有一仙人,称大树仙人,居恒河侧。见王女来河滨游玩,遂起染着心,乃诣华宫,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时,王恐累及其国,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见稚女不妍而怀怒,乃以恶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时伛偻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p><p class="ql-block"> 曲女城大会是每年腊月於殑伽河西大花林中举行。与会有五印国君十八。大小乘僧三千,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那烂陀寺千馀僧,加以侍从、象舆、幢繙,如云雾拥塞;众会一时,皆博蕴文义,富胆辩才。会中每日由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奉送佛像入场,恭敬庄严。</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24年),中印度戒日王因见般若毱多所著破大乘论,请那烂陀寺(一说此寺是大雷音寺)正法藏戒贤法师遣四位寺僧对论,唐朝玄奘大师即为其中一位。奘藏大师就破大乘论错谬之处,申大乘义而破之,名制恶见论;王读之大喜,赞曰:“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天雷震音而锤凿绝响。”因之於曲女城为大师作一会,示大乘微妙,以绝界谤。</p><p class="ql-block"> 玄奘大师为大会论主,以称扬大乘序作为论意,除读示大众外,另张贴於会场门外,若有能破其一字,便“斩首相谢”,但历时十八日,竟无一人能发论。按印度习俗,获论辩胜利者,皆须乘於大象背上巡众,以示胜论,然大师谦让不行,王遂以大师袈裟代之。大小乘众别尊大师名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木叉提婆(解脱天),自是德音弥远。</p><p class="ql-block"><b> 耆阇崛山般若塔</b></p><p class="ql-block"> 北面东侧灵塔塔铭“耆阇崛山般若塔”中之“耆阇崛山”,乃梵文音译山名。其中“耆阇”义译为鹫,“崛”为头,以山顶形如鹫而名。其山又名鹫峰山或灵鹫山,塔铭中之“般若”,乃梵语“智慧”一词,佛教用此,意为脱离妄想,归于清净。 耆阇崛山[qí shé jué shān ]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是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佛陀教化四十九年中,随顺因缘教化众生,足迹遍布古印度,处处皆道场,耆阇崛山、祇树给孤独园等都是。佛祖所说的每部经典前边都有六种成就,耆阇崛山即是该经典六成就中的“处成就”。</p> <p class="ql-block"> (朝阳北塔北面砖雕)</p> <p class="ql-block"> (朝阳北塔东面砖雕)</p><p class="ql-block"><b>庵罗卫林维摩塔</b></p><p class="ql-block"> 东面北侧灵塔塔铭“庵罗卫林维摩塔”中之“庵罗卫林”即庵罗园。其园在古天竺毗耶离,佛教传说为佛说《佛摩诘经》处。塔铭中“维摩”是指维摩诘,是佛祖同时人,也作毗摩罗诘,意译是“无垢”或“净名”。其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弥勒、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其人与舍利弗等问答大乘教理之辞记录成典后称为《维摩经》,此经合称为《维摩诘所说经》。</p><p class="ql-block"><b>娑罗林中圆寂塔</b></p><p class="ql-block"> 东面南侧灵塔塔铭为“婆罗林中圆寂塔”,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完成“初转法轮”之后的45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获信徒很多,人们尊其为佛佗。释迦牟尼佛在80岁之时,在游化演讲佛法的途中遇到下雨,患了重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就是今天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在城外河边一片茂密的娑罗林中双娑罗树下涅槃,临终之前他告诫弟子:佛是永存,法是无边,精进修行,以法为师。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第八相——入灭。</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遗体火化出现许多舍利子(据传总计84000颗),佛的舍利子分给各国的使者被视为圣物,各国纷纷建塔供奉。</p><p class="ql-block"> 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朝阳北塔最初供养的舍利就是30州建塔供养之一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