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报告竟令我终生难忘的张政委

顾培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的人待在一起虽然时间不短,可记忆中就是想不起有什么重要的痕迹值得回味;有的人虽然没有多少交集,只是匆匆而过,却已然是再也难以忘怀。相信我们27期战友大多也会和我一样,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感觉和印象,我的印象中,就有这么一个人,只是听过他的一场报告,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报告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作为报告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形象,却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就是时任我们飞行学院训练四团的政委张中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记忆中,应该是1979年的秋冬季节,我们刚到飞行学院不久,还在预科阶段,有一天,团里召开全体军人大会,由张政委给全团官兵作报告,只见一个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气质极为不凡、身高足有1.8米、不胖不瘦的军人,站在主席台上,腰身挺拔、军姿威武,以标准的立正站姿,给人一种不动如山的感觉。他的手中也没拿讲话稿,就这么滔滔不绝的侃侃而谈,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嗯啊唔啊的,一口气讲了三个来小时不停顿,期间只有一个动作:换眼镜!因为他戴着近视眼镜,时间稍长讲话的口气就会使镜片模糊,他则将眼镜取下换上另一副眼镜,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把换下来的镜片擦好,放在主席台上备用。整个过程中,他身姿不动、讲话不停,一切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丝毫没有违和感。虽然我们才到飞行学院时间不长,但大家都感觉这个首长有水平!此后,听队干部们提到他,语气中充满钦佩之感,许多官兵称他为“张铁嘴”,乃是因为他的口才非常好,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泛,具有雄辩之能,曾经和许多系主任论辩,唯有马列理论教研室主任能够对阵一二,其他主任几乎都是三言两语便败下阵来,一时在全团传为佳话。一场报告便成为学员的偶像,一场报告便成为榜样的力量,一场报告便令人终身难忘,这就是张政委的学识风度和人格魅力,这就是张政委作为部队政工干部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训练四团由预科到理科,前后一年时间,也就是预科时听过他的这一场报告,平时再也没有和他有过接触。直到去外场飞初教6以后,一次无意间听我的教员讲起张政委的一些往事,似乎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我记得姜教员是这么说的:你们是从四团过来,四团的张政委可是个真正有水平的领导。他原来是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在战场上加入了共产党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后,他那时已经当上了连指导员,一次,上级安排他去给北大、清华的一些教授们训话,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刚开始,心高气傲的教授们根本没当回事,认为你一个连指导员能讲出什么花花儿来。然而,他拿出的香烟盒上就写了两句话,就这样一口气给教授们讲了两个半小时,由浅入深、鞭辟入理,讲的头头是道,听得教授们也不得不服气。最终,那些教授们感慨,共产党不愧能够得天下,一个小小的连指导员就有这样的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教员是无意间讲起这一段,我也是无意间听得这一段,具体是什么情况也没有做过进一步了解,但不知道为何这些内容再也没办法忘记。可能是我骨子里比较喜欢古代的书生侠士、喜爱书剑飘香的侠士风范,也可能是他的风度气质正好与我心目中的侠士有所契合,我感觉张政委是个有别于其他军人的独特军人,他有着军人的干练利索的特殊气质,同时他又有着文人的温文尔雅的儒雅气息,它是文武之道融于一身的积淀,才显示出其特殊的魅力,令人如沐春风、令人过目不忘。身为军人的张政委,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文人侠士,想起辛稼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时常的也会想起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沙场秋点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可怜白发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毕业到了部队以后,听说张政委很快就提任航校政治部主任,再后来又听说他到蚌埠海军第二航空机务学校当了政委,27期战友谢东、胡爱民、姜林等人,都是因张政委的关照而调到蚌埠二航校的。我因为始终与张政委没有交集,再后来就没有他的消息了。不知我脑海中的这些印象,是不是无意间的潜移默化对我产生的影响,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左右着我的人生之旅。后来,停飞以后我面临着改行干什么的选择,当时师里的刘副参谋长还专门找到我,想让我去导航台,但我似乎是一门心思认定了就要到政治处去,从此,我便与政工结下不解之缘,即使是转业回到地方以后,也一直从事党务政工工作,直至职业生涯的终结,期间也曾有过短暂的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没有脱离党务政工之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后来的工作中,每每感受到自己是受了张政委的那场报告的影响,每当我看到有的领导拿着厚厚的讲稿作报告时,我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张政委标准的军姿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影子,有时也和同事提起曾经听张政委作报告的情形,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尤其注重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感觉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人生的际遇、命运的转合,往往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和某种牵引。有张政委的这一场报告打底,再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常会推出一些代表人物给广大青年作报告,李燕杰、张海迪都是那个年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我是常听常看他们的报告会录音录像,看的最多的还有《演讲与口才》杂志,平时背诵最多的也是唐诗宋词,我还专门制作了若干个剪报,还有经典警句摘抄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因为,我始终感觉作为一个政工干部仅有能力、水平是不够的,必须得有张政委那样的临场演讲与口才,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口才对领导干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口才绝对能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凭着记忆和感受一气写成此稿,可毕竟是没有与张政委有过接触,连张政委的大名都没记清楚,还是老战友汪光辉给提供的,因此,总感觉我描述的张政委形象还不够丰满。于是,我便把稿子发给汪光辉,他当年留校当教员,肯定比我了解和熟悉张政委。结果,汪光辉果然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一口气给我发来四五篇回忆张政委的文章和感言。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张政委的女儿张雪2020年在老航校校友群纪念老航校成立70周年活动时写的“一人一事”《见微知人》,还有几篇都是老航校的教员们看了张雪的怀念文章,留下的感言,他们是张政委的亲人和身边人,与张政委朝夕相处,对他的为人、学识、品行更熟悉,了解更透彻,他们对张政委的崇敬之情、敬佩之意溢于言表。为了加深对张政委的印象,更加立体地丰满张政委的形象,特将其文章和感言附录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0.08.15 一人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见微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雪(青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张中毓,1946年入伍,是跟随二野十一军解放全中国后,1950年首批进入航校的第一代创业人。他在航校工作了35年,曾担任宣传科长、团政委、校政治部主任,1985年调任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政委 。(蚌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我记事起,父亲很少在家里谈工作上的事,有时叔叔伯伯们来家谈工作,我们和母亲也是要回避的。见微知人,我只能从日常生活的微小事情中体会到父亲对党、军队的忠诚和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6年“文革”开始后,母亲因出身问题下放劳动,不能回家,父亲被组织派到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左,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双胞胎)两个9岁的小女孩儿。临走时,我第一次看到爸爸抚摸着我们的头流下了眼泪。多亏有邻居的叔叔阿姨们帮忙照顾,我们也早早的学会了洗衣、做饭等独立生活的本领,才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7年,在山西农村插队两年多的妹妹终于有了可以当兵的机会,父亲当时任四团政委,我们家分到一个当兵的名额。但他听到有人说:“领导的孩子就可以当兵,我们就不行?这哪像共产党?”。父亲的心被击痛了,因为在他的观念里,不能做一点有损党和军队的事情,宁可舍小家也要为大家,于是他决定把当兵名额让给教员的孩子。任凭母亲怎么劝,妹妹怎么哭,他硬是坚持绝不让妹妹当兵,从此也改变了妹妹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月如梭,我们的父辈大部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让我们铭记在心、受用终身。&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任五团谢朴生教导员的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真诚怀念老政委——张中毓,在理科学习时,最爱听老政委作报告。他在我们学员中有"张铁嘴""土博士"之雅称,据老政委自己讲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唯一噬好就是读书,他说他读的书差不多能装满我们学员宿舍一屋子。因此,他知识渊博,他总是旁证博引、逻辑经纬、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深入浅出、虽华亦实。所以,他是我们的偶像,听他三个小时的报告,全场雅鹊无声,因为那是享受,是精神大餐。向老政委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任四团飞行原理教员徐道琦的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中毓政委酷爱读书,满腹经纶。作报告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平时却话不多。给我一生难忘的一句话是“好好学,要回来”!那是1975年9月的一天早上,我要去北航上大学,正好在四团大门内碰到政委,我向他敬礼后说:“政委,我去上学了,您还有什么指示?”他与我握了握手,说:“好好学,要回来。”言简意赅,六个字,虽不多,却使我铭记于心!北航毕业时,我的飞行力学老师胡兆丰,曾亲口与我说“很希望你留下当老师”,我说,不行,我们政委说过,‘要回去’。向老首长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任四团四队教导员武国杰的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张雪写的张政委的家事,孩子们的遭遇,很是心痛。那是时代的悲剧。我们在外面看到的老政委,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崇敬的形象。尤其是老政委讲话、讲课,语言生动,知识渊博,干部学员都很爱听。但我知道这是他背后辛苦努力,厚积薄发的结果。他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特别爱学习,看到好的材料就记笔记,有好的文章要读几遍,甚至剪下来,贴起来,所以积累了一本本的简报。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老政委学习!向老政委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武国杰2020.8.1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位是时任领航教员杨忠义的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张雪的一人一事点赞!大约1980年,张政委、杨梦和我“秘密”创作过一个电影剧本《出山虎》(后来流产),经常在一起讨论,他的思想水平和博学多才令我佩服。那时他每早散步时都背唐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