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码头公园》

白头翁

<p class="ql-block">  码头谭遗址</p> <p class="ql-block">  码头潭曾一度说成“马投谭”,经成君忆老师多年奔走呼吁,此纠正过程非常艰辛,难堪之极!叫人哭笑不得。</p> <p class="ql-block">  地铁站谭鑫培剧照</p> <p class="ql-block">  一代宗师谭鑫培</p> <p class="ql-block">  京韵门</p> <p class="ql-block">  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北部。该遗址是1984年发现的,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距今约4000—4500年。</p> <p class="ql-block">  遗址为一个6—8米的土墩,面积7600平方米。采集的石器有石片、磨制石斧、凿、奔等;陶器有三角形扁鼎足、柱状鼎、豆足、高领罐口沿、卷沿灌口等。多为红褐陶,另有橙黄陶、红胎黑灰陶及黑陶、灰陶。动物遗骨有鹿角、兽骨、野牛牙等等。1992年公布为r省级文化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武汉市文物考古所通过考古发现,码头潭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约5500年到6500年。比武昌放鹰台新石器遗址还要早一千多年。这意味着这一发现将武汉地区人类居住历史向前推移了约1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东西湖围垦之前,沼泽遍布,荒无人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市东西湖被认为是沼泽野地,无人居住,直到码头谭遗址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 宋•苏坰</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东西湖码头潭村西部的山丘上采集到了大量文物,石器主要为石凿、陶器、鼎为主,伴有大量的炭粒。</p> <p class="ql-block">  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p><p class="ql-block"> 宋•宋伯仁</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考古结论为,码头谭遗址属于晚期屈家岭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距今约4500年。</p> <p class="ql-block">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p> <p class="ql-block">  2013年,再次对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勘测,认为码头潭遗址为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500~6500年。猜测这里的人类活动历史比盘龙城遗址还要早。比武昌放鹰台新石器时期遗址还要早上千年。这意味着对它的发现将武汉地区人类居住历史向前推移了约1000年!</p> <p class="ql-block">  极目新闻记者站在码头潭遗址旁的山丘远眺,东西湖最高峰吴家山映入眼帘。码头潭遗址公园管理办负责人夏汉友说:“古代码头潭便在两个山丘之间,由于地势较高,适合新石器时期人类繁殖生息”。</p> <p class="ql-block">  不过,码头潭文化也出现过断层。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码头谭遗址的文化历史虽然悠久,但未能见到足够的延续性。据考古专家推断,在新石器时代,此地较宜人类居住,形成了较厚重的文化堆积。可能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或是人类找到了更适宜居住的区域,而离开了此地。</p> <p class="ql-block">  在码头潭遗址西侧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1988年,由武汉市政府和1992年由湖北省政府立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到底是码头谭还是马投潭?这让很多来此游玩的市民不解。“关于地名的考证是较困难的”。夏汉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一方面由于天灾、战乱,时代的更跌等各种原因;另一方面,该时期又是文字产生的初期,除了考古挖掘文物外,无其它史证。</p> <p class="ql-block">  记者从码头潭公园获得了一张民国时期的武汉空间格局图。从地图上可见,早在民国16年,马、涂两个姓氏的家族成员居住在该区域,地图地名为“马涂谭”,可能源于姓氏。又有学者猜测,可能由于武汉话的方言发音的原因,“马涂潭”逐渐被人们说成了“马投谭”。</p> <p class="ql-block">  查看当年的地图看到,当年该区域水系发达,当时的东西湖区内有东湖和西湖以及其他的湖泊,整个东西湖占据了较大的面积。后来,东湖和西湖占据了较大的面积。湖西以及其他的湖泊,由于围湖造田等原因,湖水面积逐渐缩小,相连的大片水域退出,成为南部的一个湖和西侧的鱼塘、藕塘、以及北侧的小片水塘。</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的村落 有民居150余户,居住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年间。马头潭为长岭岗地,岗前为古河道,码头潭为渡口,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人来客往,十分热闹。《依云楼集•避地雨山记》曾有“码头潭”的记载,当年当地的村民已将“马投潭”称为“码头潭”,近些年武汉当地的学者根据此史记研究,“马投潭”的名称被改为“码头潭”。</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码头潭公园遗址,规划建设水域面积12公顷,陆地面积26公顷。水面开阔,西北部有三处池塘,通过侧水渠与主湖相接。</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在这里“面水而居、邻水而休、近水而游、用水而养、利水而通。开阔的水面、荷塘、池塘以及湿地,构成了当地的水泽景观。学者贺慧曾著书介绍,“码头潭村鱼塘、藕塘相嵌。春季柳桃相掩,夏季荷映碧叶,秋季湖光山色,冬季清悠恬静”。</p> <p class="ql-block">  有诗云:“丘岗村舍一脉牵,沧海桑田五千年。远古人类何处觅,柳暗花明马投潭”。如今码头潭村民已经被整体搬迁,经过改造,这里一步一景,已经成为武汉市民休闲、运动、娱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东西湖区政府本着“还地于民,还绿于民”的理念,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的东西湖”,超前谋划公园、绿地等建设,打造以码头谭古人类文物遗址保护为重点,以历史环境格局为要素,恢复保护与展示为核心,旅游与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遗址型公园。</p> <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