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0-03-11</div><div>韩昇:</div><div><br></div><div>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2001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代东亚国家关系史和佛教史。后出版《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隋文帝传》、《正仓院》、《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等著作。</div><div><br></div><div>2009年岁末,引起国内学界和民众最多关注的学术事件,无疑就是河南省安阳市宣布发现了曹操墓。</div><div><br></div><div>2010年1月26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宣布,将利用人类基因调查的先进科学手段,调查分析曹氏基因,进而给曹操墓真伪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div><div><br></div><div>深度结合历史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尚属第一次尝试,它将为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催生新的学科诞生。</div><div><br></div><div>司马氏篡魏时曾经对曹氏进行族诛否?</div><div><br></div><div>对于曹操墓真伪的调查,将遇到历史学和生命科学两个方面的问题。</div><div><br></div><div>一种观点是:司马氏篡魏的时候,曾经对曹魏皇室进行灭门屠杀,曹操后人基本上不可能留存世上。</div><div><br></div><div>嘉平元年(249)正月,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废黜曹芳,另立新帝,控制了曹魏政权。随后食言,诛杀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但曹爽是曹操的侄孙,不是曹操直系子孙或者整个曹氏宗族。</div><div><br></div><div>当司马炎最终篡魏立晋的时候,根据《晋书·武帝纪》的记载,其对曹氏皇族的处置,是“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可知司马炎只是将曹魏宗室迁居于邺城,并未杀戮。</div><div><br></div><div>纵观西晋代魏的整个过程,遭到镇压的只有曹爽这一门。然而,根据《魏略》的记载,曹爽祖父原姓秦,在曹操起兵时,为了掩护曹操而遇害,故曹操收养了曹真,遂改姓曹。《魏略》成书早于《三国志》,都出自晋代史家之手,是今日研究三国历史的基本史籍。如此说不误,则司马懿下重手镇压的并非曹氏本宗。</div><div><br></div><div>曹氏宗族有后人存世否?</div><div><br></div><div>曹氏宗族还有后人存世吗?</div><div><br></div><div>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嫔妃共育有25男。曹操第4代尚见记载,后裔到西晋亦见任官。曹操诸子皆封王,子嗣繁多,在谱系上仅见继承宗祧者,并非独子单传,例如曹据、曹林皆有复数子息过继他房。魏文帝曹丕后嗣情况也有清楚的记载。</div><div><br></div><div>仅从曹魏皇室承祧子嗣的情况来看,其宗族到西晋仍然维持绵延不绝。曹植的儿子曹志,仕晋官至散骑常侍,其文集见于《隋书·经籍志》记载。据《晋书》记载,曹操侄子曹休一支,曾孙曹攄在西晋曾经担任首都洛阳令要职,死于晋末动乱。他的另一位兄弟曹识,在西晋任右军将军。</div><div><br></div><div>曹氏后人可以通过地方考察举荐进入仕途,曹毗就是通过郡察孝廉的途径任官的。他撰写了《曹氏家传》一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可知曹氏后裔为数颇众,一直繁衍于世上,这就是今日我们寻找曹氏后人,进而验证安阳曹氏墓主身份的有力的历史依据。</div><div><br></div><div>曹操与夏侯氏的关系</div><div><br></div><div>有人提出,曹操本姓夏侯。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研究方面来推断曹氏同夏侯氏的血缘关系。</div><div><br></div><div>曹操的祖父曹腾,在东汉官至大长秋,为宦官之首。曹操父亲曹嵩是他的养子,故曹操身世的传闻在其政敌中流传。袁绍曾骂他“父嵩乞丐携养”。东吴人写了《曹瞒传》,称曹操之父曹嵩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与惇为从兄弟”,说得如同亲见。晋人郭颁《世语》也沿袭此说,三人成虎。</div><div><br></div><div>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接下来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曹操身世作些考察。在东汉,宦官未必都出身贫贱,东汉后期著名的宦官曹节,《后汉书》记载他“家吏二千石”,显然是高官子弟。曹腾出身的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曹家,也是大姓,《三国志·武帝纪》明确记载,其为西汉相国曹参后裔。</div><div><br></div><div>仔细考察陈寿撰写《三国志》的笔法,就不能简单地作此联想。典型的例子如曹魏第四位皇帝曹芳,《三国志·三少帝纪》也说道:“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所由来者”当然包括过继在内,只是说不能确知出自哪一房而已。这是陈寿作为良史的慎重态度。</div><div><br></div><div>按照当时过继承宗祧的基本原则,曹操的儿子中,有六个过继承宗的例子,无一例外,均取兄弟之子。曹丕儿子中,有四个过继的例子,也全都来自兄弟之子。至于曹操第三、第四代中的过继事例,也毫无例外地来自本宗。据此可知,曹氏家族全部在本宗内部过继。</div><div><br></div><div>那么,曹操出自夏侯氏之说一是曹操的政敌对他的人身攻击。其次,曹家和夏侯家都是谯县旧门,同属刘邦创业元勋集团,并且一直居住在本籍地谯县,世代通婚,故旁人容易妄加推测。</div><div><br></div><div>但是,分析曹氏遗骸DNA时,我们还是准备采集夏侯氏的基因样本进行分析,解开千年的疑团。</div><div><br></div><div>曹氏族谱的调查和基因的采集</div><div><br></div><div>现存家谱是了解曹氏族源及其分布情况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国家谱总目》收载了全球见于著录的家谱目录,其中曹氏的家谱有275件。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曹氏家谱就达到118件。</div><div><br></div><div>家谱的先世传说并不可靠,曹氏家谱的起点,应该选择陈寿以来言之有据的传承,那就是始于曹参的后裔宗族,而不是再往前的西周乃至夏朝先祖。</div><div><br></div><div>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曹氏家谱的年代均在明代以后,乃至有今人编修的家谱。其中,自称曹参为先祖者居多。但是,谱牒上从曹参到明代的世系没有完整可靠的记载。</div><div><br></div><div>我们将家谱所载世系同历史记载相比较,挑选出比较可靠的家谱,其中包含自称是曹操后裔的家谱。把曹氏取样的面铺的广一些,多取一些样本,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自古以来多支曹氏的基因状况,获得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曹氏基因Y染色体的类型,最后同曹操宗亲或后裔的遗骸提取的基因染色体做比对。有鉴于此,我们对于家谱的记载,有意地放宽尺度,让基因的鉴定也运用于家谱的辨别上,在Y染色体的测定上,同时辨识出伪冒改姓等情况。</div><div><br></div><div>家谱调查反映出,与曹参或者曹操有关系的曹氏,大量分布于长江流域,与上述历史所见五胡十六国以后曹氏陈留王系迁居于江南的情况是吻合的。因此,这些地区是基因采集的主要地区。</div><div><br></div><div>曹氏基因调查与跨学科研究</div><div><br></div><div>安阳曹魏大墓墓主身份的判定在考古学上已经走入瓶颈。分子生物学的DNA鉴定无疑是目前最有力的途径。</div><div><br></div><div>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世界上十多个最好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联合,在全球采集分析了4000万人类基因,在国内也成功分析了数十万人类基因。安阳曹氏墓的出现,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契机,一是促成了历史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工具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二是加快了人类基因调查从以民族向以家族为对象的转变。曹氏墓的DNA鉴定,是这一重大转变的个案,标志着中国的人类基因调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div><div><br></div><div>古人遗骸随着岁月流逝DNA也在不断降解,只能通过对现代人中曹氏DNA的全面分析,才能构成调查古代遗骸DNA的标尺。</div><div><a href="https://news.fudan.edu.cn/2010/0311/c47a65733/page.ht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韩昇:曹操家族调查与跨学科研究的意义</a><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