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临王献之《廿九日帖》

空心鱼

<p class="ql-block">微风十里</p><p class="ql-block">不如轻敲心情/</p> <p class="ql-block">李小英,出生于浙江瑞安,毕业于浙大,文学学士。</p> <p class="ql-block">《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帖为冠。</p> <p class="ql-block">以下临帖欣赏</p> <p class="ql-block">《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廿九日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淳化阁帖》卷九、《绛帖》卷八、《宝贤堂帖》卷六、《真赏斋帖》下卷均收刻。</p> <p class="ql-block">《廿九日帖》帖为行书,但有的字近楷书,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楷、行、草共处一纸,自然、协调,毫无牵强之感。书写自由,不拘体式,由此可见东晋士人寄情翰墨,自由书怀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廿九日帖》结体端正严整,并在方正的均势中加入欹侧、高低、长短的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行笔劲健有力,洗炼沉稳,笔画间提按转折比较明显。其中楷体字“日”、“白”、“中”等转折处多用方笔,很接近后来的北碑。《廿九日帖》为王献之早期行书作品,师承来路十分清晰。字形偏于扁方形,横向取势,且掠画多为隶法,用笔含蓄深沉,点画厚朴,近钟繇与王羲之早期书风。其中“献之”、“何如”、“再拜”为书信常用语,所以作惯式草体。</p> <p class="ql-block">《廿九日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曰:《廿九日帖》,“唐摹,载《万岁通天帖》中。香光(董其昌)谓东坡学王僧虔而不悟去学大令。是帖冯氏《快雪堂》亦刻之,而与《万岁通天》稍有不同,亦佳甚。岂别有真迹传世耶!”</p> <p class="ql-block">《廿九日帖》用笔洗练而沉稳,笔画厚实。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几乎是平铺笔毫,若侧锋刷出。转折处亦见顿按之力。擒纵有致,皆出规入矩。其结字呈横张之势态,方整而有体积感。唐太宗所讥诮的“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若仅就此帖书风而论,则很难成立了。</p> <p class="ql-block">徐利明则认为,《廿九日帖》楷书中草书字体的出现,并非刻意出现,而是因为这些字体为书信套语,因经常书写,而作习惯式草体。例如“献之”为王献之自己之名,“何如”、“再拜”等为常用语。因此“整幅字稳重严谨,分明有模拟意味,尚未形成自家面貌。”</p> <p class="ql-block">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进入书法,有两样东西可能是最直接要面对的,一个是点画,另外一个就是结构。点画就好像是书法的砖头,其本身的价值是不高的,得建成有实用性、又美观的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意义。因此,临帖时我们要试图去了解一个字的结构,要有把所有偏旁、笔划构建成一个字的能力,然后再学会如何能够处理字跟字之间、行跟行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到整篇字的章法和气息。特别是在初学阶段,能够先积攒好的砖头和建筑材料是第一位的,这是盖一个好房子和写好一个好字的前提。当你让一条线条饱满、有力、润泽时,必定有了均匀的呼吸和安静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本人微信二维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