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炊烟升起时

Lzf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总是离不开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住。</p><p class="ql-block"> 小村里的祖祖辈辈,都习惯麻醉在安逸平静的生活里,满足于一日三餐的温饱里。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只要你家一日三餐都能按时升腾起炊烟,就说明这户人家的家境富裕,也算得上是家底殷实丰厚人家了。这样的家庭是所有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鹜,连媒婆也会天天往你家挤踩破门槛。所谓的“人间烟火盛处,正是心安吾乡”,就由此得来吧!</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眼之触及的,除了茅草房,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衣衫褴褛的。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能找到个衣服上没有补丁的,除了回娘家,也许只有那些城里上班的工人阶级了。能穿暖,能吃饱,这是所有人的梦想。村里有好几户人家,为了让女儿不挨饿,忍心将女儿远嫁福建、诸暨等地。就连比我大十多岁的大姐姐,也是当时父母看到大山脚下土地多、有柴烧等诸多好处而许婚的。我亲婶已经逝去三十多年,可隔壁邻居间的偶尔聊天里,至今还会提及她从娘家回来,离家门还有好几步就解纽扣准备换衣服了,因为一到家就得忙着煮猪食、准备晚餐,这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可是她在娘家人前的门面,不出门走亲戚绝对舍不得拿出来穿,怎么舍得弄脏呢。</p><p class="ql-block"> 那时,手表可不是农民们能买得起戴得起的,那至少也得养两三头大猪才可能换回的钱。也许那时人的生活节奏的放慢与没有手表也有关系吧。大家的时间观念并不很强,做事也好,出工也好,都是从太阳照射角度的规律里,或是广播喇叭的播放节目时去估摸。在凌晨的《东方红》乐曲声里,东方开始泛白,各家的烟囱也陆续冒烟了,家庭主妇们都得开始准备早餐,好让小孩们早点去读书。中午出工在野外,人们就无法听到村里的广播喇叭声,只能在每日里邮差的定时经过,以及太阳照射角度里去推测个大概时间了。阳光好的时候,能见度也高,村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就非常显眼。这时,炊烟从一开始时的浓黑渐渐地淡薄了许多,等到炊烟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意味着中饭已经烧好了。劳作了大半天肚子咕咕叫的人们,也可以趁回家吃中饭的时间暂时躲避一下烈日了。</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炊烟最有特色。炊烟总喜欢与浓重的雾气缠绕在一起,慢慢延伸到天际。太阳余晖的惨烈里,炊烟如雾气般地妖娆,与偶尔飞机路过后喷报拖出的长尾纠缠在一起,增添了大自然的许多妩媚。,趁着太阳徐徐滚落这个时间点的丝丝凉爽,生产队长总会号召大家再多干一会儿。归途总在太阳全然不见里,虽然路途上还很亮堂,可那本龟缩在稻田角落里的小飞虫们还没有等太阳下岗山就成堆地飞舞在了路的中央,如滚雪球似的黑麻麻一片,这些小精灵们,忽而拉长忽而跑远忽而跟随。这些可恨的小飞虫,却在农药的长时间熏陶而变得更耐农药更有毒性,头上被飞虫一咬就是一块红肿,身上被飞虫一碰就是一个红包。时而缠着你往眼里鼻里脖子里钻,时而飘飘然飞在你眼前的几尺远的地方,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想赶却赶不远几步,想打又打不着几个。让你笑不得哭不得恨不得。</p><p class="ql-block"> 以往,总觉得“不食人间烟火”带着点贬义的意思,形容身边的某些人太清高,脱离实际太不现实,或者不善沟通与交流等等。而今,当小村里再也不弥漫炊烟的时候,“不食人间烟火”更多的用在了高雅之上,如比喻诗画之意高超,不同凡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