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在光与影里 :40年苦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得到摄影作品获奖的消息,不免喝点小酒,自斟自饮庆贺一番。掐指一算,搞业余摄影已经40个年头了,到如今几乎如痴如迷,一天不摸相机总感觉少了点啥,手里不拿个相机好像都不会走路了。摸摸这些陪我一路走来的20多件“老伙计”,从胶片时期到数码时代,从相机、放大到冲洗照片设备和器材,如同几十年如一日全力支持我的老婆和孩子们一样,咋看咋亲切,爱都爱不够。</p><p class="ql-block"> 我从事摄影纯粹是偶然所致,工作需要加个人爱好,久而久之,偶然便变成了必然,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实事求是地讲,除了新闻摄影,咱基本啥也不会啥也不干,每天乐呵呵追逐于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始终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和民生发展,拍天拍地拍风景、说人说事说变化,用镜头寻找美、发现美、记录美,用纯朴的情感和滚热的汗水为家乡大荔做些力所能及的宣传罢了。自1982年起,先后担任《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图片网、《光明日报》图片、《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等20余家中省市主流媒体的通讯员、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40年来累计拍摄的艺术和新闻照片有3万多幅被百余家新闻单位刊用,386次荣获各级各类摄影大赛一二三等奖。作品《赢了》1986年获上海“美的瞬间”全国艺术摄影大赛一等奖,《岁月》获1995年陕西省财政系统摄影大赛一等奖。此外,2007年获陕西省电力系统摄影大赛三等奖,2009年获全国园林摄影大赛一等奖、2014年获陕西省委宣传部“百姓心声”网上互动话题图文征集一等奖、中国农业银行“金钥匙杯”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山东省春节摄影大赛二等奖、渭南市人民政府爱生活•爱渭南影像记录征集活动图片类一等奖、《三月风》杂志摄影赛金奖……</p><p class="ql-block"> 回望这几十年来,真是苦并快乐着。从开始学习摄影直到现在,为与时俱进购置相机和设备,几乎把工资、稿酬和奖金全搭上了,手紧的时候真的是身无分文,但即便如此,我的精神生活却始终丰富如初,“因为爱,一切苦累都化作甘甜。”回味摄影路上那风霜雨雪、天寒地冻,甚至是险恶境地、生死攸关,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为拍好黄河日出和流凌,儿子凌晨三点拉上我到距县城30多公里的黄河边,顶着零下18度的严寒,直拍到电池耗尽、浑身发抖不已,但看着惹眼的满意作品,在一碗羊肉泡的烘托下,寒冷一咕噜抛到了脑后;为了拍摄沙漠雪景,孩子开上越野车陪我到沙漠腹地,沙软车沉,不久就车陷雪中,在那风呼呼、雪飘飘的荒沙中苦等3个多小时,才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雪海;为拍摄雨中沙苑,硬是在大雨中驻守寻找感觉,精美的画面拍出来了,而自己也淋成了落汤鸡;抓拍辛勤养蜂人的精彩镜头,前前后后往养蜂场跑了10多次,回回和蜂有缘,“亲吻”的红包不断。最惨的是在双泉拍千树万树杏花开,被土蜂残忍的在头上蛰了七八下,痛得我嗤牙咧嘴顾不得形象……相信搞摄影的朋友都有如此艰辛遭遇和深刻体验。</p><p class="ql-block"> 这多年, 我深深体会到,摄影并不是简单地“拍照”,而是一个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对被拍物体的角度选择、构图、光线、色彩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构成了摄影作品具有冲击视觉继而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例如刊发在专题作品的《红色记忆——30年前民兵训练》《人民日报》刊登的《黄河滩移民30年纪实》《我拍敬老院40年》等整版报道,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组成一组令人折服的有意义、有回味、有新意的新闻选题,颇有积极意义。又如我拍摄的《沙苑春夏秋冬》,18张图片一个专辑,让很多本地人都不敢相信是一个沙苑,沙苑的春夏秋冬竟然能美成这样,作品所具有的冲击视觉震撼了大众。</p><p class="ql-block"> 一家媒体在报道我的摄影作品时是这样说的:“洞悉其作品,不仅看到了高超的摄影技巧,同时还可以看出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当下社会,端起相机搞摄影的人比比皆是、特别是手持智能手机进行摄影的人很普及,但能像他那样用镜头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能被报刊杂志刊用这么多、参展获奖这么多的人真是不多,这和他对新闻摄影的执著追求,对生活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以及积淀的人文修养是分不开的”。善意的褒奖鼓励和鞭策的着我一路向前,出大力、流大汗,哪怕搭着七个支架的心脏“不配合”“闹别扭”,我也要无怨无悔地继续为我的美丽大荔、最美家乡做别样贡献。这,是所有地道大荔人应有的情怀! (李世居6月17日家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在大荔拍摄的部分作品</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部分获奖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