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的习俗 鄂境采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建生</b></p> <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五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五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传统四大节日。</p> <p class="ql-block"> “端五节”又称“端午节”,“端”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之意,初五也可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记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相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五、中天”等等,我国人民过端阳节的历史悠久,据记载,从战国时代就开始过端阳节了。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影响还不断扩大到东南亚各国、韩国、朝鲜和日本。每到端阳节,东南亚人民也学中国人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他们的龙舟没有龙头,只有一个弯曲的木头造型。他们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只有中国人才有资格安装龙头。听说前几年韩国还向联合国申请要把端午节定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由于端阳节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审议通过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端午”二字最早见干晋人的《风士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粽子,所以在晋以前已经非常流行吃粽子的习俗,逐渐演变为节日的食品。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门上贴老虎、身上佩戴香囊、系五色线、孩子们穿老虎鞋等等很多习俗。据说,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有文献记载,说屈原于五月五日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因为蛟龙最怕苇叶与五色线,所以人投五色线和苇叶包成的粽子于江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不见屈原尸体。洞庭湖当地百姓闻知也纷纷加入打捞的队伍,争相前去打捞,虽然没有打捞上来,但最终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荡船于湖上,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为了对抗这毒月恶日,人们就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驱邪避表。</p> <p class="ql-block"> 山上很多风俗习惯,而各地又有各地的特点。由于乡宁地处山区,比较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所以到现在,较山下平川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较多。现在,在山下平川,人们对于端午节很淡,除了买几个粽子回家外,好像已经没有其它活动了,而乡宁人对端午节显得很重视。在节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了,到了节日,过节的气氛非常浓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原来的习俗有些还在传承,有的已经改变,有些已经丢失,现在回味过往的端午节,心中依然感到非常温馨,味道依然是那么绵长,回忆过去的端午节,仍然是一件很温暖的事,这也是一种乡愁,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追思。端午驱邪避疫五月端午是毒月恶日,鬼邪就在这时做祟,引起人们的很多疫病,人们就利用老虎是兽中之王,非常威猛、雄壮,所以就借用老虎的形象 -镇邪避妖,镇压恶鬼,保佑全家的平安。虎驱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所以各家门要都要贴上老虎画,门楣上插艾草,要把毒邪挡在门外,妈妈们就要给孩子们做老虎鞋,不让孩子们受到五毒的侵扰。做老虎鞋要有一定的工艺技术才能做成。首先要用纸剪成花样,贴在鞋面。然后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按图花样一针一线的绣成。乡宁士语叫“扎花”。再把绣好的鞋祓(鞋面)和千层底纳在一起,做成的老虎鞋,有的老虎威武雄壮,好像从山上下来,就要去捉五毒,有的挺和善,有的灵动活泼,非常可爱,妈妈们要给孩子准备几双换着穿。记得在儿时母亲还给我做过像小孩子拳头大的布老虎,里边装上香草,缝干肩上,很是威武好看。兜肚上也绣着老虎,还有把一个铸有五毒和老虎的铜钱,穿上五色线和小香包一起戴在脖子上,说是避邪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香囊</b></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佩戴香囊也是避邪驱瘟之意。以色彩鲜艳的丝绸缝制。青年男女、小孩佩戴于身,取其芳香并做为装饰。戴香囊的习俗非常古老。三国魏廉钦就有诗“何以致叩叩,香囊附时后”之句。《红楼梦》十七回“黛玉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她做的香袋儿,拿起剪就铰。"香囊,乡宁土语叫香包,用碎绸缎和五彩线缝成,内装香草、白芷、川芎、苍术、雄黄、朱砂等香料,佩戴胸前,香味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香包里边装着驱邪的符、朱砂、避虫的雄黄,制作非常精致,成为最能代表端午时节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旧时,每到端午节,裁缝部就要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丝绸碎片拿出来放在门口,让市民随意拿回家,缝制香包,各药铺也要把配制好的香料和雄黄分别包成小包,放在柜台上让市民随意拿取,可见那时节民间对端五节的重视程度和那时社会的祥和和民风的淳朴。</p> <p class="ql-block"> 香包的样式有很多种,专为老年人做的装旱烟叶的香包,上边绣有菊花、梅花图案。青年人的荷花、并蒂莲、心,小孩子子有娃骑鱼、娃娃抱鸡、飞禽走兽、虎豹、猴子上杆等精致的绣花图案。以五彩线串成一串,戴干胸前或腰际,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在旧时代,医疗事业不发达,香包有预防流感、百日喉、麻疹等流行病的作用。还做一种香包叫马牌,里边除装有常用的香草外,另外加几个杆草(牲口料),意为叫孩子当牲口一样养,鬼崇看不上,好养活。另外也要做马牌、牛牌,给马牛戴上,其意为马牛避疫。现在医疗事业已经非常发达,已经不靠这些香包来预防流行病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还在民间非常流行。端午节前,笔者在街上看见卖老虎鞋、香包的小摊就有几十家。有的是从外地进的,是工厂机器制作的,做工也精细好看,批量生产,样式规格统一,没有那种个性美。也有本土民间巧妇手工制作的,古朴自然,手工绣的蛇蝎五毒活灵活现,花卉图案清新典雅。虎鸡动物形象逼真,再加上里边配制的香料齐全,香气四溢,和从外地进回的相比较,人们还是更喜欢本土手工制作的香包。节前,笔者在街上连续观察两三天,各家手工制作的摊前的顾客都明显比外地进的摊前人多得多,尤其是dia坪的杨娥子,七十多岁,她是城里有名的巧妇,在她的摊前,四周挤满了顾客,她和老伴、孙女三个人招呼摊子,都应接不暇,非常红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艾草</b></p><p class="ql-block"> 艾草,也叫艾叶、艾蒿、灸草、香艾,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爻条,供灸用,又可做“印泥”的原料,祖国医学中的针灸的灸,指的就是用爻,点燃灸有关穴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端午节时,人们总是将艾放置于门楣以避邪,"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草斩千邪",这是古人形容端五节家家门口挂艾草避邪的两句名诗。直至今日,这种风俗依然流行,初三、初四街上卖艾草的就有几址家,一块钱一把,家家户户都要买,生意确实挺火。艾叶,确实是有道理的。一个有是用来避邪,这是民俗,另一个是艾叶的特殊香味的确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端五节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插于门楣上,或者门的两端分别插上。听说过去还在艾草下面贴一道符,以驱毒避邪。艾草对我们民族的繁衍和发展,抵抗瘟疫起了巨大的作用,据有些流行病研究专家说,在欧州大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瘟疫,最严重的死亡四千三百万人,把欧州大陆上的人快要死完了。而在我国历史上,瘟疫从来没有蔓延得这么厉害,就是因为我们和艾草的密切联系,把艾草当做防病治病的药物,才使瘟疫流行不开。在南方,人们用艾叶做“艾叶条”、“艾叶粥”、“艾叶馒头”家家户户都存有三年以上的艾叶用以防病治病(中医认为艾叶存放三年,疗效最好),乡宁人好像只用艾叶驱赶蚊虫,而没有开发出艾叶食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粽子</b></p><p class="ql-block"> 说到了端午节,首先想到是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粽子又称“角黍”,由粽叶(芦苇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庆食品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以后逐渐成为端午节节庆食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文化食品之一,传播得很远,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都有吃粽子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乡宁由于不产大米,大多数家都用软黍米加枣包的粽子,另一种就是糯米加软黍米加枣,用芦苇叶包好,马莲草或五色线绑住。另一种是在陶瓷盆里先垫上一层粽叶,上面一层软米,一层枣加水在锅里蒸。不管是粽子或者是蒸米,先要把米给泡上,把米泡到用手一搓即碎的时候,再上笼蒸。从初四下午开始蒸,一直蒸到初五早上,揭开笼盖就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软米(加乡宁粽叶)。旧时端午节这天,要抬上城隍爷,穿上大红绸子游街,回到庙中坐在正殿的中央主座看戏,戏毕,再把城隍爷抬回后宫安座。同时还要祭龙神,学生也需要致赠节礼给先生。</p> <p class="ql-block"> 另外,端五节早晨起来,让孩子们穿好老虎兜肚,佩戴好香包,穿上老虎鞋,大人要用雄黄和酒,在孩子头上画一个王字,在耳下、嘴唇上涂抹一点雄黄,饭时,大人们要喝一点雄黄酒,其意义大约也是为避邪驱蛇之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题外话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于端午节门上贴的老虎画</b></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是门上贴老虎画。老虎画分两种,一种是画的,一种是木板画。乡宁的木板画起于何时,传承如何,已不可考。以前,崖窑的陈殿文先生曾画过老虎。后来他把老虎刻在一张油布上,在油布下面铺上纸用刷子蘸颜料刷,在纸上印出老虎,最近笔者走访了退休干部申长江,他是陈殿文先生的外甥,受舅舅的影响,从小就爱好美术。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常受到舅舅的指导。他家里还有他在六十年代自刻的木板画老虎的母板,就是到现在,每到端午节,他总要印几十张,赠给亲友。在采访他时,他赠给笔者一张老虎木板画,这是一只下山虎,脚下踩住一条蛇和蜈蚣,艾叶围绕于它的身旁,还有一只蝙蝠在虎头上盘旋。作者把这只老虎和蛇、蝙蝠雕刻得维妙维肖,老虎的花纹、毛发都是表现的非常细致,老虎张着嘴,飞奔的气势,俨然是一副急切 赶去要驱毒镇妖。蝙蝠的翅膀刻画的就像蝉翼一样的薄,看起来真是妙不可言。端午节大门上挂上艾草,是用艾草的香气驱走蚊蝇虫蚁,有地在门上贴上一副葫芦画。葫芦本是道家的法器,是感药的宝物,把艾叶与葫芦画在一起,寓意是什么样的毒虫也逃不掉,葫芦也象征福禄齐全。他还刻过钟馗抓鬼的板画,也是用于端午节门上贴,可惜这葫芦和铀道抓鬼的板都不在了。现在申先生保留的母板还有饼托,饼托图案自己设计有天安门,有桃梨瓜果、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娃娃,他自行设计雕刻有好几种冥币票版。申长江先生在木板画表现在民俗上,继承钻研,的确是在板画方面填补我县的一个空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