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里游览记

Laoli

<p class="ql-block">  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先进社会治理理念时,“孔孟”、“孔孟之道”是第一位提及的名词。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代表人物,包括孔庙、孔府、孔林、其家乡曲阜、及遍及全国各地的纪念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国人家喻户晓;而构成“孔孟之道”的精华及核心论理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者“孟子”,则在文化介绍与研究中欠加深入。其实,孟子是“孔孟之道”的集大成者,可以这么说:历史上如果没有孟子的承续、发扬与提出新的社会哲学思想理念,并以孔子的名义延续进行宣传推广,就不会形成“孔孟之道”的宏大体系,也不会有后代对“孔孟之道”的崇拜,基至形成不了“孔孟之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块奠基石。本人于近年有机会去过孟子的故里一一山东济宁曲阜邹城市南凫村,实地游览了孟子的出生地,“孟母三迁”地,及历代修建的孟庙、孟府等千年古建筑,观看了有关孟子的介绍,阅读了《孟子》有关文章,甚有感触。现在编述如下,与有兴趣的朋友共享。</p> <p class="ql-block">孟子故里一一山东邹城孟府。</p><p class="ql-block">邹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也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和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东方君子之国,邹鲁圣贤之乡”的称誉,战国时为邹国国都,同鲁国并称为“邹鲁圣地”。</p><p class="ql-block">孟子故里主要有两大景点:孟庙(孟子祠)、孟府。</p><p class="ql-block">孟庙:是孟子的祭祀场所,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修缮,目前的建筑是清代的。孟庙中供奉着孟子的神像和史料资料,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精髓。</p><p class="ql-block">孟府:则是孟子的故居,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孟子宅第,宅内珍藏有大量的孟子家族文物。</p> <p class="ql-block">  孟子,名轲,字子舆(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p><p class="ql-block"> 孔子宣传“仁义”,孟子宣扬“仁政”,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p> <p class="ql-block">  孟子家世及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距今约有2400年,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出生地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p><p class="ql-block"> 孟子是春秋时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山东曲阜南一个小村落),这处就是孟子祖先的世居地。</p><p class="ql-block">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子之孙的门人。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有史料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也有他母亲“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生。也就是说,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士的身份带领其弟子游说诸侯,到过当时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企图推销自己的治国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span>但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后来,他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现流传《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卷。著述内容博大精深,思想丰富,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比较看重《孟子》,自汉文帝以后,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等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宋太宗刻了《十一经》,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p><p class="ql-block"> 孟子生前官职并不高,战国齐宣王在稷下学宫册封他为第一任“上大夫”。1083年宋仁宗时,被追封升邹国公。1330年(元至顺元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奉为亚圣。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一直到民国3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孟子被视为中华民族“孔孟”之道的重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孟子故乡一一峄山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峄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孟子故里邹城市城南10公里。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北对峙,又有“小岱宗”之称。属花岗岩构成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素有“天下奇石第一山”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峄山海拔582.8米,周长10公里许,只及泰山三分之一多。但它以其怪石叠积、象形透剔、洞穴幽邃、灵泉喷涌,集泰山之雄伟、黄山之秀奇,华山之险峻于一身,与岱宗争奇斗艳,从而博得“灵通泰岱”“邹鲁秀灵”“衍岱钟灵”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孟子故里的名山一一山东邹县峄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好几处有关孟子的遣迹。</p><p class="ql-block"> 峄山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国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峄山山麓至今保存着野店遗址和春秋邾国故城遗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孔子曾在峄山讲学,《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其后,李斯、刘邦、刘秀、曹操、王安石、朱元璋、乾隆等帝王将相,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陆游、徐霞客、赵孟、董其昌、郑板桥等文豪名擘等都曾登临揽胜。《书经》《诗经》《史记》《太平御览》等历史典籍中对此多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孟子故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孟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约43600万平方米。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为五进院落建筑,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排列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左右有两条南北辅道,作对称式配列。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物从南至北排列如下:棂星门一一亚圣庙石坊一一亚圣木坊(现移至孟庙、府中间过街道上)一一泰山气象门(仪门)一一承圣门一一亚圣殿一一亚圣寝殿,及东侧的启圣殿一一启圣寝殿(孟毌殿)等殿宇64间。 </p><p class="ql-block"> 孟府:是孟子的祖居所在地,位于孟庙西边,始建于北宋初年,初时规模不大,后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七进院落。前部分为三个大院,后部分为左、中、右三路。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拥有大殿、楼、堂、阁、室共148间,占地约60余亩。</p> <p class="ql-block">  孟子故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城南15公里的凫村内,(現属邹城市)。始建于宋代,元代曾加修复。现有孟子故里坊、孟庙、孟府、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孟母池等。 重点故居为孟庙、孟府。</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孟庙内的主建筑:亚圣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孟庙(亚圣庙)的南大门坊:棂星门,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门坊四柱三洞。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三个贴金大字,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p><p class="ql-block"> 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p> <p class="ql-block">  亚圣庙石坊,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代。石坊高5.2米,4柱3门,顶端饰古瓶、云朵,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三字,左右两侧坊额刻以云龙,一侧为蛟龙在海水中翻腾,一侧为翼龙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石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亚圣庙石坊中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三字。石坊古朴、苍挺,造型雄伟,雕工精细。</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二进院落,院内砖铺的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往北尽头为“泰山气象门”(即“仪门”)。</p> <p class="ql-block">  仪门(进入三进院的门楼)</p><p class="ql-block">“仪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五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p> <p class="ql-block"> 门大门匾额上题“泰山气象门”五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孟庙院落后,主通道两旁的千年古树。此院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义,而“启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承圣门”前东侧,有一显眼的亭阁,那就是“康熙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康熙御碑亭”,位于孟庙“承圣门”前主甬道右侧,重檐翘斗,绿色琉璃瓦,贴金彩绘,亭内放置清康熙皇帝《御制孟子庙碑》一幢。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碑座为一巨大龟状“赑屃”石雕。御碑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p> <p class="ql-block">  康熙御碑</p> <p class="ql-block">  孟庙主通道上的“承圣门”。通过此门,可进入第四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 进入“承圣门”,就能见到孟庙第四进院落中的主建筑一一“亚圣殿”。</p><p class="ql-block"> 第四进院落可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有一小院,小此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此外,西路院内还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两株据说是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碑亭”,位于孟庙第四进院落甬道东边,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p> <p class="ql-block"> 天震井,位于“亚圣殿”前露台下的甬道东侧,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这井有一神奇的传说故事,据说孟庙原来无井,康熙十一年春雷震地陷,出现一井,惊为天开斯井,与孔氏井、曾子井、颜子井并重,以为圣圣相符,先后一辙,故名为“天震井”。</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前的古柏</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座落在院落高台上,大殿7开间、高17米,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两檐间桂蓝底金字“亚圣殿”三字巨幅竖匾。殿四周竖立明代弘治年间重修时用于擎檐的26根八棱水磨石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饰以宫廷上和玺贴金彩绘,穆肃壮严大气。</p><p class="ql-block"> 亚圣殿大殿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奉孟子塑像。殿内东侧神龛内供奉孟子高足利国侯乐正子塑像。殿内西侧竖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刻。</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显得庄严神圣。亚圣殿是孟子庙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大殿门框正中高悬一横匾,上书楷体贴金“道阐尼山”4个金字。殿内承以8根巨型殊漆木主柱,迎门的2根柱上,悬挂一副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联、匾均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二十一年(1756年)钦赐。</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大殿内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孟子服饰采用宋代元祐年间礼制:着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饰有九种图案),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饰。</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壮严的大殿廊柱(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侧面,与古树融合一体。</p> <p class="ql-block">  一群小学生,穿着古代的服装,在大殿前嘻嘻哈哈地祭拜孟子,接受所谓的这种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人对这种形式教育不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  亚圣 寝殿,位于亚圣殿后,始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为供奉孟子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东辅道上的“启贤门”</p> <p class="ql-block">  启圣殿,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位于孟庙东侧辅道上一串南北建筑线上。</p> <p class="ql-block">  “启圣殿”大堂,供奉孟子父亲塑像。</p> <p class="ql-block">  启圣殿侧面</p> <p class="ql-block">  启圣寝殿(孟母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殿内供奉孟母牌位。元祐三年(1316),元仁宗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p> <p class="ql-block"> “启圣寝殿”门楣匾额,为供奉孟母的殿堂。孟子的母亲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母亲,她历来都被当做贤良淑德、善于教导子女的典范,受到后世的敬仰。后世为了纪念孟母,专门为她修建了孟母祠来供奉她,这对于一位普通的妇人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同时也是对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为子女着想的尊敬与肯定。</p> <p class="ql-block"> 孟庙西侧的“致严堂”(元代建筑)系孟子加封为邹国亚圣公后,后代为纪念先祖孟子功绩而建。</p> <p class="ql-block">  致严堂,始建于元代,是孟子后裔祭祀之前,斋戒沐浴更衣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致严堂后为姚主祠,姚主祠后为焚帛池。</p><p class="ql-block"> 焚帛池为一独立小院,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p> <p class="ql-block">孟庙碑林</p><p class="ql-block"> 孟庙甬道东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p><p class="ql-block"> 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孟庙碑林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是我国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史资料,是研究蒙、汉、藏各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东甬道两边的古碑与古柏。</p> <p class="ql-block"> 孟庙历代碑林</p> <p class="ql-block">皇帝所赐,碑云龙顶上有“皇元圣制”字。碑文不清,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  孟庙里的每一块古碑、古祠、古物都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孟母断机处”。</p><p class="ql-block"> 此典故最早出自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p><p class="ql-block"> 孟母断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碑</p><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是指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p><p class="ql-block">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孟子小的时候,他们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会学大人祭拜、办理丧事。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开始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亚圣殿东侧院落内,最后侧路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碑挡在了路中间,石碑上有俊秀刚毅四个大字“母教一人”,碑的东偏北则是孟母殿。</p><p class="ql-block"> 此碑为民国十四年立,撰碑者乃北洋军阀奉系将领毕庶澄,此碑据导游讲,这是我国唯一颂扬母教的碑刻,甚至于在文革时期,庙内所有碑刻都遭到破坏,而唯有这座碑刻只是被推倒,没有损坏,逃过一劫,因此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皇帝“敕赐亚圣”的一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孟庙里的石碑、铭文、碑记、刻字石片。有历代各书法体,可谓集中国古代书法大全的一个侧面。</p> <p class="ql-block">  孟府:其进口高大壮重的“亚圣”木坊门,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位于孟庙垣墙之西,横跨于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结构的门坊式纪念性建筑,4柱3门,飞檐翘角,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则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两字。</p><p class="ql-block"> 孟府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古建筑的代表。1988年元月,孟府与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孟府大门,为三楹单檐硬山式建筑。大门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对精雕石狮子雄踞于大门左右,门阶两侧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p><p class="ql-block"> 孟府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办公的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正房“世恩堂”为五经博士居住之处。建筑格式为前堂后寝式。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南北纵长226米,东西横宽99米,共占地约60余亩,总面积约合2.24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大门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字。黑漆大门上绘有两米左右高的彩绘门神。</p> <p class="ql-block"> 孟府二门:“礼门仪路”</p> <p class="ql-block">  仪门,立于二门之内,独立于中间,两边没有墙垣连接,类似遮堂门,系全木结构。仅有圆柱两根,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大屋顶,前后缀着倒垂的四个木雕花蕾,又称“垂花门”。两扇门上绘有彩色神像。平时不开门,逢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鸣礼炮十三响,然后才开启。</p> <p class="ql-block">  官员及来访者皆走仪门两边通道。</p> <p class="ql-block">  穿过仪门,即是孟府第三进院落。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两侧竖立有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围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几丛翠竹亭亭玉立,给人以官府衙门幽深雅静之感。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宫的格式。</p> <p class="ql-block">  “孟府大堂”,是孟府的主要建筑。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府“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隶书金字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 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饬家法族规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府:“七篇贻矩”匾额。</p><p class="ql-block"> “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p><p class="ql-block"> 大堂内正中,设有高出地面的木制暖阁,内设公案。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签筒、印合。</p><p class="ql-block"> 暖阁两侧陈列着“肃静”、“回避”、伞、扇、旗、锣等各种执事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等红底贴金大字的官衔牌等。</p> <p class="ql-block">  “五代祠”</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堂东侧一处独立小院中,是一幢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称“五代祠”。祠内悬挂楹联两幅。其一书:“溯懿训於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荐蒸尝於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其二书:“德借七篇极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泽,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称近荑馨香”。祠内安放孟氏历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木主牌位。</p> <p class="ql-block">  孟府内宅门。</p><p class="ql-block"> 内宅门简朴、肃静。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鹤鹿同寿”等各种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p><p class="ql-block"> 内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入内宅,须从左右两侧角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孟府入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中堂上悬“世恩堂”巨匾楷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题。</p><p class="ql-block"> “世恩堂”为孟氏家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居住处。现在仍陈列保存着孟子七十四世孙孟繁骥和夫人王淑芳当年居住时的陈设原貌。</p> <p class="ql-block">  “世恩堂”后面院子内有“赐书楼”。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系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上层前后对开3对较小楼窗,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p> <p class="ql-block">“赐书楼”</p> <p class="ql-block">孟府里的“上房院”</p> <p class="ql-block">孟府内的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  孟母殿前著名的宋代古桧。据《重纂三迁志》载:庙中古桧有三,二在寝殿前,一在殿后,皆宋宣和三年县令朱缶改建庙时所植。</p> <p class="ql-block">孟庙内到处能见到古树,都顽强地挺立着,在诉说那远古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柏</p> <p class="ql-block">古柏抱槐</p><p class="ql-block"> 孟庙古树是孟庙一大奇观,古柏抱槐与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p><p class="ql-block"> 孟庙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沿东庙墙外南北一字排列,拔地参天,姿态万千,颇为壮观。其最南端的一株是世所罕见的“古柏抱槐”,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树干要三人才能搂抱过来,古老的侧柏树干中心,从根部起突生出一株巨槐,两树身合为一体,上面虽枝叶交错,但柏槐分明,青葱茂密。据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的奇特景观。有人把“柏抱槐”形容为“夫妻树”,观其连理缠绵,相依为命,相互拥抱,永不分离的形态,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洞槐望月</p><p class="ql-block"> 亚圣殿西侧有一个小院,为焚烧祭文之地。在院落的西墙跟上有一棵胸围600厘米的古槐,据测算这棵树植于唐代,树龄已有900余年。</p><p class="ql-block"> 古树主干布满了沧桑,一侧腐朽脱落,据说这是曾经因雷击所致,而另一侧依然生机盎然,紧挨着树干又有一棵约直径30多厘米的树干从根部长出,整个树冠直径达到了12米之多。</p><p class="ql-block"> 古树最为神奇的是在树干顶部天然形成一空洞,洞口直径有半米之多,目测人可出入,此洞据说在冬日可以从洞中看到圆月,因此得名“洞槐望月”。对于在树的主干另一侧如今又长出一棵树干,有人议论:是不是昭示着孟子文化传承有人?</p> <p class="ql-block">孟庙辅道上的古柏</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孟庙孟府里的古柏、古槐、古桧、古樟等古树共有430多棵。这些饱经年代风波的古府、古宅院、古碑、这些隐掩在千年岁月风霜中的古树,默默地向游人诉说着:这里曾伴随过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我最欣赏的孟子的八句名言:</p><p class="ql-block">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p><p class="ql-block">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p><p class="ql-block">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p><p class="ql-block">选自《孟子·告子下》,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p><p class="ql-block">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p><p class="ql-block">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p><p class="ql-block">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p><p class="ql-block">此句选自《孟子·尽心下》,译为百姓是最重要的,土神和谷神是其次,国君是最轻的。</p><p class="ql-block">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p><p class="ql-block">孟子这句话是我们熟知的,其核心就是不管我们有多多么运气,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力也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所以,凡是想干的事的人都必须懂得与人相处。</p><p class="ql-block">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p><p class="ql-block">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意思是 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p><p class="ql-block">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p class="ql-block">语出春秋战国时期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而去做出格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p><p class="ql-block">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p class="ql-block">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孟子一生的主要著作是《孟子》,</p><p class="ql-block">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孟子》一书中的成语、名句与典故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词句有:</p><p class="ql-block">《梁惠王上》: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p><p class="ql-block">《梁惠王下》: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p><p class="ql-block">《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p><p class="ql-block">《滕文公上》:为富不仁,守望相助</p><p class="ql-block">《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p><p class="ql-block">《离娄上》: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p><p class="ql-block">《离娄下》: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p><p class="ql-block">《万章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觉</p><p class="ql-block">《万章下》:却之不恭,知人论世</p><p class="ql-block">《告子上》: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p><p class="ql-block">《告子下》:以邻为壑 拒人千里</p><p class="ql-block">《尽心上》: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p><p class="ql-block">《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p><p class="ql-block">《孟子》一书中名句有:</p><p class="ql-block">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p><p class="ql-block">“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p><p class="ql-block">“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p><p class="ql-block">“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p><p class="ql-block">“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p><p class="ql-block">“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p><p class="ql-block">“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p><p class="ql-block">“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p><p class="ql-block">“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p><p class="ql-block">“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p><p class="ql-block">“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p><p class="ql-block">“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p><p class="ql-block">“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p><p class="ql-block">“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p><p class="ql-block">“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p><p class="ql-block">“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p><p class="ql-block">“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p><p class="ql-block">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当你置身于齐鲁大地上这个古老的小村落,脚踏在百千年的旧砖块上,身旁是苍郁的千年古柏时,不禁会因这里在二千多年前曾诞生过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震撼!在崇尚武力、专制暴力、用刀箭铁马说话的冷兵器时代,竟然出现这么一位思想超过时代、用理性眼光看待问题、主张和平和谐、提倡“仁政”道义、“民本”思想等东方哲学思想的文化巨人,那是了不起的贡献!他就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一一儒家理论的又一代表人物一一孟子。从某种观点上看,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光大者、传播者。但应该注意到,孟子是比孔子更有作为、更伟大的中国文化哲学历史上的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先进性超越时代的政治与哲学思想,他无愧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我最佩服、晨欣赏的是孟子思想中的的“民本”思想。必须知道,这是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是了不起的伟大言论。</p><p class="ql-block">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span>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众有力量可以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就是认为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普天下劳苦民众翻身得解放,一百年来的实线也秉承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民为本”的中华民族优秀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宗旨是毫无异议的。</p><p class="ql-block"> 孟子主张:“行仁政”,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施行仁政于天下,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理论,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不但对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是有重大影响的,也是东方哲学文化理念对世界治理的伟大的创见。</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非常欣赏孟子、研究孟子,吸取孟子思想的积极因索,运用到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革命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一.是孟子学说中的积极有为、意志坚定、努力拼博的思想。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早年的毛泽东追求新思想,树立远大崇高的革命目标,在学生时期,在《湘江评论》中“粪土当年万户候”的“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还有,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到长城非好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都是从孟子那里吸取来的。</p><p class="ql-block"> 二.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同乐”、“救民于水火”、“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等思想始终为毛泽东所接受。毛泽东一生为人民,他提出的:“为人民打天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为人民谋幸福”等,已成了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三.孟子的“道”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关系问题,是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毛泽东发挥孟子这些思想,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运用于革命军事战争与和平时期,“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确指导了中国实践。</p><p class="ql-block"> 四.孟子的朴素“平等”思想、“仁政”思想、“尧舜圣道”,也深为毛泽东所接受,无论是作为治国平天下之道,还是作为修身之道,毛泽东主席身体力行,尽力而为。</p><p class="ql-block"> 当然,孟子还有其他先进思想理念与学说:</p><p class="ql-block">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思想,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在当时社会弱肉强食,大国兼并小国,强者称霸的时期,他提出重民生,是非常了不起的见解。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他反对实行霸道,反对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p><p class="ql-block"> 在价值观方面,孟子与孔子的“仁义”有所不同。他反对“愚忠”,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也就是说,要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提倡廉政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思想:孟子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孟子提倡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自强拼搏奋斗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p class="ql-block">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p><p class="ql-block">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p><p class="ql-block">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闪着人性和理性光辉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孟子是我国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发展者与传播者,没有孟子,就不会有中国儒家经典的“孔孟之道”,也不会有闻名于世、影响世界的东方哲学思想。与其说孔子是偶像,是中国儒家家派的创始人,那么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者、传播者、贡献者,是“孔孟之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综观孟子一生,他以坚定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以自身修养的高尚的人格力量,以一心传播“仁政”的感人行动,以丰富且又鲜活的历史故事,以雄辩的思维辩证能力,以鄙夷物质贪欲、权欲的刚正不阿的气势,以自身磅礴的浩然正气,系统地宣播和发展着集中华文明传统精髓的“孔孟之道”,他是孔孟之道的集大成者!孟子有非凡的智慧。在许多人都认为孔子思想已经日暮途穷时,只有孟子能够独立潮头,以超人的信念挽救了儒家思想,使其重新焕发出光辉。他深刻地预见到孔子思想势必激发出中国人的想象力和激情。他无愧于中国的伟大先知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我写了如上这些参观感受,摘录一些孟子的语录,并记住齐鲁大地这一诞生中国思想哲学伟人孟轲的地方一一山东邹城。</p><p class="ql-block"> 我推崇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Laoli(修儀)</p><p class="ql-block"> 2018.08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2.06.16.于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