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南北说地名

怀想仁人

<p class="ql-block"><b>  黄河之东,太行之西,是一片大山大河形成的土地,古称河东,今名山西,简称“晋”,也称“三晋”,《左传》对山西早有“表里山河”的形象说法。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年,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在山西的版图上,我们不仅能看到这片黄土地的山河形胜,还能看到从远古走来的一代代山西人闯荡奋斗的足迹,也能听到古往今来山西人说不尽道不完的荡气回肠的生动故事。延衍数千年的地名,更是记载着山西南北丰富的历史传奇。</b></p> <p class="ql-block"><b>  山西的山地丘陵占总面积80%,而河谷盆地仅占20%。处于周边高耸的太行山和奔腾的黄河,在神州山川大地的变迁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山西的发展变化史上,“太”与“河”字,也经常出现在山西的地名中。天下之脊的太行融进了山西的地名,有太谷,即“太行之谷”之意;有太岳山,形容主脉霍山之高大;有河津,就是“大河要津”;有河曲,身边就是蜿蜓的黄河九曲。</b></p> <p class="ql-block"><b>  山西山多,地名中就有用形象的说法概括山的模样:城在山麓,群山环绕,就叫“繁峙”;群山如垣,地处黄河九曲之一,就是“垣曲”;周边环山,中间平地,就为“高平”;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两山相呼应,即为“应县”。也有不少河流发源于山西,于是一些地名就显示出它的位置:有临汾,城在汾河之旁;有汾阳,在汾河之阳(西北);有沁源,是沁河的源头;有浑源,是浑河的发源之地。也有地名用比喻概括其特征,盆地平原开阔广大,就有太原。上党地处太行之畔,似乎“与天为党”。盂县,周围环山,中间为平地,状如盂。壶关,群峰环合,宛如壶状。翼城,山形如鸟抒其翼。</b></p> <p class="ql-block"><b>  佛教圣地五台山,因五峰耸立,原名五峰山。但古人看出地质造化之妙,山顶无林木如尘土之台,遂改为形象名字五台山。</b></p><p class="ql-block"><b> 山西人不仅运用语言艺术命名山山水水,而且把历史上的华夏故事也凝结在古今的地名中。</b></p> <p class="ql-block"><b>  行走在晋南,女娲、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等,华夏早期传说人物的活动就在脚下这片土地。河东大地深厚的历史土壤中,遗存着开天辟地、茹毛饮血、金戈铁马或者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年代的传说。这里不仅仅是神话传说的寄托之地,考古的发现也佐证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汾河岸边的临汾,古称平阳,是传说的尧都;黄河边上的永济,古称蒲坂,这里是舜都;夏县地如其名,传说是大禹的都城。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等故事,都从晋南一带流传出去。后稷在稷王山下教民稼穑,后叫稷山;尧帝封大儿子丹朱的地方,后叫长子。如此多的神话传说为什么都在晋南?研究者认为,和运城盐湖有关。黄帝蚩尤之战,很可能就是争夺盐池的战争。</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承载了今天太原最辉煌的前世。</b></p><p class="ql-block"><b> 祁县,因曾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的封地祁邑而得名;介休,则是因晋国人介之推隐居绵山,最后焚死在山间而得名。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简子在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修建城池,取名晋阳。作为赵国都城近30年,山西地区的政治中心开始从晋南转移到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太原郡,汉武帝时置并州,州治晋阳成了名副其实的山西之心。晋阳建城以后一千多年间,曾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隋末,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夺取天下,晋阳被定为北都,后改为北京,成为唐代五京之一。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还走出了晋文公、赵武灵王等霸主,出过多个皇帝,所以被视为龙潜之地,得龙城称号。可惜于宋朝初年,宋太宗征战晋阳时,下令毁掉晋阳城。三年后,又在晋阳故城东北、汾河东岸的唐明镇复建新城,这就是今天太原城的雏形。</b></p> <p class="ql-block"><b>  山西的晋北,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相交接、相融合的地带。数千年以来,这里奏响的是中国历史铁与血、战与和的旋律,书写的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的史诗。</b></p> <p class="ql-block"><b>  晋北的大同,历史上对于中原王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个地名最早源于唐代的大同军,而大同军又是以当地一条叫大同川的河流而得名。唐开元年间,大同军驻防云州,便有了大同军城,与云州城并称。到辽代,设立了大同府,“大同”便从军名华丽转变成为地名,自此沿用不改。还有一个古老的说法,相传汉武帝打败匈奴,就把当地一个要塞取名为“大同”,并修建了城池,寓意是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做到“天下大同”。在大同的周边,还有因李克用和阿保机会盟而取名的怀仁,明代因守卫边关而设立卫所后形成地名的“左卫(云)”“右卫(玉)”等。</b></p> <p class="ql-block"><b>  天下大同的期望在历史长河中一年又一年的似乎有所应验。鲜卑族统治北方的北魏期间,大同曾是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作为民族熔炉的大同地区,曾经上演了一场汉民族和草原民族融合的时代大剧,汉化运动使塞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社会风俗习惯方面基本上融合为一体,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而生生不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