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虎为兽中之王,凶猛无比。《说文》:“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由于虎的威严彪悍之躯,古人把虎作为驱凶辟邪之神兽加以崇拜。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以虎为母题的玉器占有一定数量。在万物有灵的原始社会,虎形玉器的宗教含义远重于装饰作用,虎首面部威严,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气息,是原始先民信仰的物化形式。史前时期的玉虎主要表现虎的面部,在追求整体写实的前提下,对耳、鼻的表现则比较夸张。</p><p class="ql-block">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江淮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就出土过虎首形玉璜,殷墟妇好墓也出土多件玉虎。这些玉虎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根据虎形玉器整体特征的不同和雕刻工艺的不同,可分片雕玉虎、圆雕玉虎等类型。</p><p class="ql-block">圆雕玉虎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较为少见,不同历史阶段皆有风格不同的玉虎,或凶猛,或温顺。本人收藏一件汉代圆雕玉虎佩,制作精致,形态富于变化,构图奇特,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该玉虎高5.6厘米,宽4厘米,厚1.4厘米,青质玉,沁色较重,局部绺裂。玉虎神态凶猛,双眼圆睁突起,浓眉上挑勾起,双耳竖立,额头隆起,鼻凸起,阔嘴张开,獠牙外露。躯体卷曲,两前腿蹬在尾部,两后腿省略不见,体上有双翅。(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种身体卷曲的虎佩饰应该如何解释,有何内涵,这是需要认真考证的。据查发现,这件玉虎佩饰的虎身卷曲形状传承了汉之前的玉虎形态,距今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出土的双虎形佩和环形虎佩的虎身就是类似的形态(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凌家滩文化玉虎形态一方面模仿自然界虎身的卷曲和伸展,另一方面考虑到玉虎在佩带上的方便。汉代工匠把玉虎佩雕琢成卷曲形态是主要是为了便于佩带,同时也可以看出汉代人的审美观念上的浪漫色彩。工匠重点突出对虎首的雕琢,将虎的威武雄壮之气势在虎首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虎身则用写意和夸张手法雕琢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造型,神奇之中又不乏自然之态。</p><p class="ql-block">这件玉虎佩饰的造型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和先民的巫术文化。晋代葛洪的《抱扑子·论仙》:“鼍之为虎,蛇之为龙,皆不然乎?” 鼍即鳄鱼,在古人眼里虎与鳄同为猛兽。所以,鳄鱼化为虎,蛇化为龙,皆为自然之事。这件玉虎身驱如同鳄鱼身的卷曲形状,也在情理之中。清代人所著《周礼正义》一书中也有“鳄秋化为虎”的论述,也说明了古人把虎与鳄看作同类是有一定的根据。</p><p class="ql-block">这件玉虎佩造型的渊源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龙虎合体”说。在考古文献上能够查阅到龙虎合体玉佩的记载,如河南光山宝相寺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龙虎合体玉佩,为龙首虎身。《易经·乾卦》:“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古人将龙与虎看作同类,作为呼唤风雨之神灵,因而龙虎合体玉佩便成为祈风求雨的吉祥物。</p><p class="ql-block">按照“龙虎合体”说,文中所述的汉代玉虎佩是虎首龙身,其寓意应该与龙首虎身佩一致,皆为吉祥和身份权势的象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此件汉代虎首龙身玉佩的造型表现出汉代的审美情趣和造型与形式美的创新风格。</p><p class="ql-block">以下,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件汉代玉虎佩的雕琢之美。</p> <p class="ql-block">汉代是我国玉文化的高峰时段,不仅玉器雕琢水平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汉代玉器将民俗、神话、吉祥、权势等因素集于一体,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件玉虎佩便是有力的证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