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15日,北京路小学二年级毛若宁老师在三生剧院给我们上了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示范课。</p><p class="ql-block">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应用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直观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日常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很常见的图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毛若宁老师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p> <p class="ql-block"> 通过设计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等数学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p> <p class="ql-block"> 全体数学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活动结束,来听听老师们的看法吧!</p> <p class="ql-block">罗素荣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了引导、协助的作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猜一猜、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这节课学生通过操作训练,对所学的抽象知识通过积极主动的数学活动获得真正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整堂课使学生在愉快的探索中学会新知。</p> <p class="ql-block">单承云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听了毛老师这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收获很多。1.毛老师在保前做了充分准备,课件,以及课堂需要用的物品准备齐全,孩子们也做了对应的预习。2、在探究长方形特证的过程中,毛老地让学生们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①用数据得出结论.②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锻炼了孩了们对待学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也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建议:研究长方形特征,用数据证明这一环节中,只做了一组数据,可以多找两名学生展示几组不同结果。</p> <p class="ql-block">张青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主要内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毛老师先让学生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够非常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接着又让学生感受图形,并说一说图形。直观地利用图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p><p class="ql-block">毛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猜想它们边之间有什么关系,角之间有什么特征,通过猜想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行程直接表象,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去发现他们边的关系,角的特征,接着组织让学生交流反馈,学生在活动中发、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手在动、脑在动、口在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听了毛老师的课我受益良多,引发了我的思考,在课堂上要大胆的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p> <p class="ql-block">刘立霞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毛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面说说我的收获和体会。</p><p class="ql-block">毛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和学生互动猜猜我是谁,学生猜出来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是他,引导学生对“特征”的理解,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教学过程连贯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p><p class="ql-block">出示例题情境图后,毛老师先让学生联系旧知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直观感受一下图形并说说长方形有有几条边,几个角,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猜想几条边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去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期待老师们下一次的精彩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