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战友,你们好吗?

清泉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总是反反复复阅读那几本战地日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读起来还是那么亲近。这是一本1968年记录的日记,是我离开高炮66师通信连文书岗位,去有线电二班当班长开始记录的日记。虽然只是一本流水日记,可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根据日记中的记录,我先后写了散文诗《心中的桥》、《那年战地过春节》、《一个特别的除夕》,散文《丛林之声》、《风,吹开了我记忆的窗口》、《在援越抗美的日子里》。细细的品味日记的每一页,我特别的激动,其中记录的我们班每一天发生的事,和开展的许多活动,看似平平常常,可又是多么的弥足珍贵,看到记录的那些熟悉的名字,让我更加思念我们班的那些亲爱的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  我们高炮66师(代号166支队),是1968年元旦以后进入战地的,在那儿待了400多天,有战斗的3个月,作战42次,3月29日是最后一战,此战以后不再有战斗。但部队一直留在越西北的安沛防区,随时迎接新的战斗。我来到的这个有线电二班,是重要的有线保障班,支队对下属五个大队(团)的有线电保障,由我们班保障的就有51、53、55三个大队,每个大队都有命令线,双报线,事务线等好几条线路,后来为了提高通话质量和通话的安全性,每个大队又架设了一条民线。加上支队机关的许多线路也由我们班负责保障,更显得荣耀。那个时候的有线通信有多重要,现在的人体会不到,尤其是作战命令的下达,无线电靠不上。刚进入战地时,战友们不怕牺牲,常常冒着美机空袭,奔波在那一条条保障首长命令畅通的线路上,因此,我们班住地离指挥所最近,就在指挥所坑道对面的那个半山腰上。</p> <p class="ql-block">我的日记扉页</p> <p class="ql-block">  我来到这个班里的时候,班里还有14名战士,其实原本有16名,在我来班里之前,部队中有一批老战士退伍回国了,因此少了两名。一个班怎么有那么多战友?这是由于高炮65师加强的缘故。时间已经过去了54年,如果没有日记记载,我已经记不得那么多人的名字了。我在日记中反复寻找,找到了他们的名字: 蒋华桂、尹良合、刘付彬、厐学多、李永远、李春富、童庭华、范乃毕、姜士林、姚如利,还不郭、钱、周三名战友只查到了姓,没能查到名字,其中蒋华桂、李永远等三名战友是从高炮65师加强来的。在这个集体里,每一天的活动,谁去查哪条线路,出了什么故障,甚至师通信科申参谋,陆参谋,王参谋和我们一起查看线路等,都记录了下来。看着这一件件,一桩桩过往的事,在当时再平常不过了,但是现在却都让我特别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战友们特别有素质,特别的自觉,不管是烈日高照的夏日,还是风雨交加的夜晚,电话铃响了,某条线路出现故障了,大家都争着去完成查线任务,尤其是风雨之夜。战友们穿上雨衣,背上电话机,义无反顾地冲入异国丛林的夜幕之中。有时夜里出去,第二天白天才能回来,因为夜间在深山丛林中要寻找到故障点并不容易。不管什么时候回来,大家都不会休息,接着完成当天其他的工作任务。睡不好觉,吃不上饭是常事。日记中记录了一天去整修线路,早上出去,下午四点才回来,中午没有吃饭;有一天全班出动换一条线路的杆子,遇上大雨,大家的衣服被淋透了,湿衣,在战友们的身上整整穿了一天;有一天我们班因为任务回来晚了,去炊事班没有打到饭菜,大家没有怨言,回到班里支起铝锅,自己动手下掛面充饥……我的日记里没有记录到谁说苦、发牢骚的情景,更多的是互相谈心,争着去献血,等等。</p> <p class="ql-block">助民劳动</p> <p class="ql-block">小调皮刘付彬</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发扬我军光荣传统,都把自己当作”战斗队、宣传队、工作队”中的一员。在越战期间,越南人民为了抗击美军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年轻的男子去了南方与美军作战,在后方生产劳动的都是老人和妇女,为了帮助他们秋收,部队组织战友们助民劳动。为此,我们支队有战友触碰到美机留下的钢珠弹而牺牲在稻田边。我们班的战友们没有被吓倒,大家争着去助民劳动,割稻,挑稻,不知疲劳,不怕遇险。撤离前,按照首长的要求,我们班五名战友出公差,为越南百姓修桥补路。我们把鲜血和汗水留在了那个异国的大地。而在当时,我从战友们的神态中看出,大家付出的努力,作出的贡献,都是发自内心的,都为自己的崇高行动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中越友谊记念章</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战友们和睦相处,心里有疙瘩了,互相谈谈心,沟通思想,消除隔阂。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发扬民主,统一认识。日记中记录到了那次盖房的情景,让我尤为感动。我们班住的那间房子是先前兄弟部队留下的,漏雨,也狭小,没法住了,需要重建。我召开班务会,让大家统一思想,共同出主意,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任务,我们中午、晚上加班,硬是在旁边的山坡上开挖出一块平地。从后勤部领来两卷油毛毡,接着砍树架梁,编竹篱笆做墙,没用几天就把新房子盖了起来。这是我们连唯一重建的新房子,其他班的战友们看了都很羡慕。可是我也为之付出了代价,因为体力透支,加之缺乏维生素,视力出了问题,看不清也看不远,难挨的日子无法想象,战友们对我都十分关心,一直到回国以后过了很久,我的视力才逐步恢复正常。</p> <p class="ql-block">战地环境</p> <p class="ql-block">  我那些亲爱的战友们,如今健在的话,都已经步入古稀,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回忆起那个战地岁月,战友们一张张青春的脸,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一直为我们是曾经的战友而骄傲,为我们在异国的战地相聚而自豪。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没有忘记那个难忘的岁月,没有忘记战友们的友情,没有忘记你们给我的无私支持。但愿你们都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把人生的最后岁月过好!你们的班长向你们祝福,向你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作者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