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高峰塔位于湘潭市(原名“宝塔”,地处宝塔街道江边村)兴建于明朝万历42年(公园161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高峰塔上下共七层,宝塔青砖砌成,七层八角,高十三米。底层为红砂石和麻石垒砌,有大门可出入,门额有石刻“屹镇重离”四字。塔内甬道曲折,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每层中有佛阁,外有走廊,均有三门相通。在文革期间被毁以后,宝塔街道江边村于1994年在旧址重建高峰塔并于次年对外开放。而后由于年久失修,高峰塔逐渐被人们遗忘。</h1><h1>2012年7月,江边村通过招商引资,开始对高峰塔进行更换琉璃瓦,修葺木门木窗,开辟地宫通道,设立孔子雕塑,地面铺装麻石、青砖等修缮工作,并在塔院内广植各类名贵花木,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依山造势,将原村文化中心进行苏式园林改造,使其建筑与宝塔融为一体。</h1> (此照片来自网络) 湘江从衡阳方向南来,到株洲后折向西流,直指湘潭,到达湘潭城附近,收纳了涓水和涟水,经过杨梅洲折向东北。这么一折腾,拐了个大弯,窑湾成了千里湘江第一湾。从窑湾开始,湘江就没那么急了,平缓的流过县城,再转向而北去长沙。从远古流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当时湘潭城的管理者和精英们觉得这样不行,这汪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不能让它流走,于是,他们想到了让 “湘水回澜”的办法,在宋家桥侧,临江筑台,这就是杰灵台,台上覆之以楼。又在对岸最高峰建一座塔。楼即万楼,塔即宝塔。站在楼塔之上,看着湘江水被杰灵台回赶至观湘门县城方向,激起的波浪仿佛是雪花花的银子,冲向湘潭城。过往的商船见此景象,能不搁舟进城一游?<br>当时的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赋闲居住在家乡,就是这位李大学士襄助湘潭县令包鸿逵干成了这事,把万楼和宝塔建了起来。<div>李腾芳(1565—1632),字子实,号湘洲。湘潭高塘李氏,居塔岭,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其《湘洲集》清初多次刊刻。他对家乡文化多有建树,是明代湘潭开风气之人物。<br>宝塔建成之时,李腾芳出面请南京光禄寺少卿、嘉鱼李憭为宝塔作记,并代笔完成了《高峰石塔记》。此文对宝塔建设始末以及宝塔的功用作了详细介绍。从此,这两位姓李的青史留芳,老百姓世代怀念他们。<br></div> <p class="ql-block">现之宝塔高36.5米,七层八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塔檐。2013年完成配套景观工程。打理这事的,是江边村的一位李姓族人李建国先生,他还在塔旁修缮了高峰楼,在塔院内广植花木,铺满青砖石磨,人们来参观宝塔时,看到老李同志这些石磨,或许还是会遐想联翩:时来运转。宝塔高峰楼现在成了湘潭市区内一个登临揽胜、休闲聚会的好去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宝塔上层层悬挂楹联,2019年,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楹联文化景区。”</p> 从明朝到清朝,战火纷飞,塔开始毁损,嘉庆初,知县李华黼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修葺,在塔尖上放置了锡顶。这位李大人还提笔写下了“屹镇重离”四个榜书大字,高悬于塔上。“重离”出自《易经》,“离”通“丽”,是附着上升的太阳,《易经》说:“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这一卦,由两个代表光明的离卦组成,象征无限光明。<br>李华黼,自署是黔南人,光绪《湘潭县志》介绍:华黼,字絅葊,黔西举人,再署县事,亦能理狱讼,急于农桑,民务本业,境内富饶。 清朝灭亡后,到了民国,1915年时,塔尖上的锡顶忽然被人盗去,砖石也开始剥落,塔又得重修了!巧得很,又一个姓李的人物出现了,他主持了这项工程。此人叫李镇藩,当过清朝的内阁中书,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但齐白石对他念念不忘,齐曾回忆:“(光绪二十七年)有人介绍我到湘潭县城里,给内阁中书李家画像。这位李中书,名叫镇藩,号翰屏,是个傲慢自大的人,向来是谁都看不起的,不料他一见我面,却谈得非常之好,而且还彬彬有礼。我倒有点奇怪了,以为这样一个有名的狂士,怎么能够跟我交上朋友了呢?经过打听,原来他有个内阁中书的同事,是湘绮师的内弟蔡枚功,名毓春,曾经对他说过:‘国有颜子而不知,深以为耻。’蔡公这样地抬举我,李翰屏也就对我另眼相看了。”原来,李镇藩与王闿运的小舅子同科中举,所以对王闿运的学生齐白石就特别抬举了。李镇藩联合他亲戚黎承禧和秦炳慈重修了宝塔,把塔顶改成了铅顶。还请著名文士罗正钧写了一篇《湘潭重修塔铭》,于是,宝塔又大放光芒。 <div>(此图片来自网络)</div>高峰塔记<br>——李腾芳<br><br> 湘潭于湖南最有名。地势自交广峤岭戟立斗折而来者,忽然释其岩嵁墟巘,而放于夷悠。潇、蒸、湘诸流,又有以宣其滞、出其恶而潴其美。故生于斯者,问学文秀之民多。然竞介距以斗科名,则士犹欠然自少之也。商于乡先生克扬张公辈,告于邑令仪甫包公,为石浮屠于邑治之南山。占巽之隅,因崇为高,凡若干尺。始于去春甲寅之二月,考之以今秋乙卯九月。士即登而乐之,乃为书抵予,求为之记。<br><br> 其言曰:“潭之南山,手可拊也,自有天地来矣。一旦窣堵嶙峋,上拱祝融,下揖岳麓,苍梧、洞庭毕见毫发,延极万类,青藓萦缭。观者知之,不可以言。青乌家有曰:巽,三角之方也,有形直之,剡首而危,簪笔之象也。邑之赋《上林》、《甘泉》者,当于是乎在。”又曰:“吾人洗沐于侯之泽深矣。减水旱之租而耕者嬉,弛山薮之税而贾者乐,清肺石之听而讼者息,合其快戴趋事之情,以自造邑无穷浚发之祥,故蹩者咸兴。用金之镒七十有五,不厉一人,不再岁而竣事。侯之为政可知已。愿子记之。”<br><br> 予曰:“然!予闻古之君子,将登高而眺远也,必有峻绝奇伟之观,以荡其翳坌,扩其神明,非徒游览之娱已也。潭之新浮屠,是所谓峻绝奇伟之观也,以当游览之娱,而犹不恒于目,况文明之特乎!是宜书也。有大费于民也,费之而不以为伤也;有大劳于民也,劳之而不以为勤也;惟其民自以为之利故也。此盖善为政者之所以先万物以驱,而莫知其所以驱之然也。是宜书也。”故不辞而之记,而惜乎予想见其处而不能至,故本其言以道之如此。<br><br> 虽然,予闻士之衣冠而学者,学孔氏也。孔氏之学,将但为科名已耶?但为科名已也,抑岂无以自致而有致之者耶?为仁由己,由人乎哉!余窃有请于诸士也。<br><br> 是役也,琢石三万尺,甓砖四十万个。赖克扬张公之能以有成。而登其出纳者,孝廉谢君,稽其作止者,市人罗宁也,其劳例得并书。<br><br> <div>(此图片来自网络)</div>“不立高峰,焉知塔影招风雨;已无俗客,唯见湘流淡古今。”(盛和民) 登湘潭宝塔公园高峰塔 (外一首)<br>作者:罗小玲<br>高楼余景立<br>湘水一峰崚<br>灵境重阳度<br>尘心上几层<br><br><div>江边景<br>江外夏蛙鸣<br>沙州数点青<br>顽童环老丈<br>隐约说书声</div> <div>《登宝塔岭》<br></div>周兆鹏【清】<br><br>塔势崔巍暮入秋,诸天斗宿豁双眸。<br>百年文物荒丘冷,千里征帆故国愁。<br>石嘴似人横浦口,昭山如舫劈江流。<br>开轩试看凌霄鸟,只恐狂风卷不休。 《高峰塔 | 文运地标高峰塔 流动旋律旗袍秀》<br>周雪阳<br><br><div>当下,高峰塔之美,或许在乎:年岁久远, 青砖塔楼、古砖院墙、磨石路面, 古色古香。<br>高峰塔之秀,也许在乎:青钻石的门柱上“中湘景色,天下文章”对联格外显目,塔前的孔子像,以及塔门楼新增的门匾等。<br>高峰塔之音, 兴许在乎: 这些年守塔人之守望、执着,以及各类文化赛事等齐聚于此,让高峰塔的原文化正不断向内与向外延伸。<br>高峰塔之韵,可能在乎:打开网页的您,前往此域,共品中湘景色、合注天下文章,重在参与其中。</div> 高峰宝塔<br>李寒秋<div><br><div>登塔临风忆古今,<div>楚天渺渺树森森。</div><div>兴亡成败皆如梦,</div><div>梦醒犹存赤子心。</div></div></div><div>(以上诗赋与文字介绍均来自网络)</div> <p class="ql-block">本人来湘潭已46度寒暑。初来时,宝塔已毁。宝塔重建又历28个春秋。隔江而居,朝夕可见。两年前,方与友人同游宝塔。</p><p class="ql-block">游高峰塔有感</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四百载,</p><p class="ql-block">屹镇重离照潭州。</p><p class="ql-block">重教兴学人为本,</p><p class="ql-block">红日东升耀环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