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情深

枫林闲云

<p class="ql-block">  “师傅”和“徒弟”的称谓,如今已经不是十分流行了。除非在个别行业和职业,依然在延续着。但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傅的称谓在企业、工厂,以致社会上的许多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我1971年刚参加工作时,就有一位师傅。师傅姓李,河南人,典型的“工人阶级”形象:体格健硕, 声音洪亮,敦厚纯朴,良善豪放。严格说,师徒间应该是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师傅传授知识、经验、技能,徒弟学习、领悟、掌握。但李师却不一样,他是我们那一拨进场新工的共同师傅。</p><p class="ql-block"> 记的是新工学习班的第一堂课,李师作为场里老职工的代表,给我们介绍了场里的基本情况,公交企业的职业特点,司机、售票员的工作要领,以及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他时而滔滔不绝,旁证博引;时而娓娓叙述,细雨润物。他畅开心扉,用亲身经历讲述工作中的喜悦与周折;又引经据典,阐明职业的重要和行业的崇高。那堂课,对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工震动很大,印象深刻。大家一致公认——这就是我们的“师傅”。</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尽管人生旅途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几个徒弟先后离开了企业,分别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而师傅依然坚守在原来的岗位,从事着他热爱且为之倾心一生的公交事业。以他的人格魅力、知识技能,影响着一拨又一拨的“徒弟们”。</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都已经退休了,但和李师的师徒关系却一直持续着。每次相聚,都是一次愉悦的难得的精神饕餮,谈天说笑地,抚今追昔,其乐融融,融洽如昨。</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的感情有诸多种,而我觉的,师徒之情最难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