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万象更新的年代,是单纯、真诚、理想、向上、充满情怀的年代,在那个成长的岁月里,是我工作之初最充实、最难忘的一段时光。蓦然回首,往事的碎片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四十多年前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年中专学历教育即将结束,我学习的牵引供电专业,工作分配地是电气化牵引区段,肯定要远离家乡,所以在等待分配的一周假期中,我回家与父母告别。因宝成铁路水害,家在汉中的好同学武卫不能回家,我也邀请她和我同行。 </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西安坐火车到渭南,在渭南长途汽车站准备换乘到老家的班车,在等车的时候,碰到了几个休假的铁路职工,当他们知道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铁路学校学生时,就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单位的情况,那时我们还不知具体的分配地,只是碍于情面简单地附和着。开车后,我发现坐在旁边的小伙子,就是刚才和我们聊天的年轻人,他的票号竟然挨着我们,下车时,他让我把名字写在他的车票背面,说如果分到他的工作地,可以联系老乡,一直小心谨慎的我,当时竟然没有多想,就在那个六厘米长、三厘米宽的车票背面,写下我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想到自己苦等的毕业分配,有点出乎意料,我分到了离家最远的供电段,当时年龄较小的我,是流着眼泪到单位报到的。但新单位从领导到年长的师傅们,对我们都非常关心,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于了很大的帮助,这在那个酷暑的夏季好似一股清泉,让我们感动。</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供电段管内的襄渝线八个牵引变电所,东线的三个牵引变电所已开通运营,南线的五个牵引变电所还未交付使用,襄渝南线还是内燃机车牵引。在见习初期,我们还不是工作领导人,不能独立操作,在东线三个变电所预防性试验时,只能跟着师傅们,利用行车天窗时间,按照工作票规定的时间段和作业内容进行作业。由于工作性质,我们经常耽误吃饭,午饭基本都是凑合,晚饭是在返程的客车上,买包二角八分钱的饼干充饥。</p><p class="ql-block"> 我正式上班后,早已忘了毕业前的那次回家之旅,但拿着车票签名的人,还是打听到了我的分配情况。如果当时毕业分配离家近一点的话,可能和他不会再有交集,但事情真是巧合,我分配到了和他相距五公里的供电段段部所在地,从此再也没能离开他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他知道我在见习期间,经常去沿线变电所干活,回到段部时,地区食堂已关门,生活没有规律,就利用调度所轮班制的休班时间,在煤油炉上做好饭,从分局所在的西站站区,坐通勤车到东站站区给我送饭,有时我一下客车就能看到,他在站台上等我,但当时也没有多想,只把这当做是老乡的正常交往,没有想到我和他还有进一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铁路分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唯一的电气化铁路分局。一九八二年三月,在襄渝南线电气化开通前期,我们供电段的领导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即将接管的五个牵引变电所,进行检查中发现,牵引变电所室内所有的配电盘、仪表盘,配线存在严重问题,如果随后现状接管运营,会留下安全隐患。段领导决定抽调专人,对五个牵引变电所的室内设备重新校线,不但要改变所有绕包端子的走线方式,变为更为简单明了的中间走线,而且要规范标注各线路端口,并严格按照水滴状做好端子接口。段领导要求,每个变电所校线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经研究,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四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女实习生身上。</p><p class="ql-block"> 当时襄渝南线是内燃机车牵引,沿线站区预留的接触网工区公房,还没有配备生活设施,我们在第一个变电所校线时,是在预留的接触网工区公房内打地铺,到第二个变电所时,段上派轨道车给我们送木床板,运送时下大雨,放在轨道车外面的木床板淋湿,我们年龄小也没有经验,就直接睡在湿床板上面,没几天,四个人全身上下都出了荨麻疹,两个比较严重的回家休假,考虑工作不能停,我和杨晓梅就一直不敢离开,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个慢性病一直困扰了我们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襄渝南线校线结束后,我们都已定职,我回到了段部,抽调到段教育室、财务室助勤,没多久又调入分局机关。工作稳定下来,但是最初的生活不规律,让我患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上校线期间的荨麻疹,我断断续续地在我们职工医院吃了近一年的中药,但只能是缓解不能除根。他帮我联系他在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的姑父,姑父是看消化道的专家,姑父的三副中药,彻底治好了我的胃病,近四十年胃再没疼过。他还打听到,糯米稻草能治荨麻疹,也是费了不少精力,帮我找到糯米稻草。</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地区食堂的素菜就几分钱,肉菜也就一角多点,下班后不是读书学习,就是和同事一起看单位的公用电视。他所在的西站站区,经常在家属区放露天电影,遇到他休班,他就邀请我去看电影。有一次我和同宿舍的姐妹们结伴而行,我们按照他告诉的货车车次,从东站编组站上到守车上,准备在西站下车,他可能十八点忙忘了,不但西站通过没停,而且又往前通过了两个区间,当他意识到我们坐过站时,才让我们在第三个车站下车,我们又在下车站等着返程的另一趟货车。</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就这样以老乡的名义来往着,他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我,我也知道他自从认识我以后,拒绝了所有给他介绍的相亲对象,但我年龄太小了,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况且家里也给我联系好了调转接收单位,只是单位不放人,我一直等着单位领导在我调转申请上签字。</p><p class="ql-block"> 最后促成我们婚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的外爷,二是单位分房。我外爷五十年代初期从上海回老家后,要给他定成分。外爷认为他的成分,不能随父母、也不能随岳父家定为地主,要根据他多年在外从业的实际界定,当时我公公任城关镇的负责人,他让工作人员多了解情况提交会议研究,后来外爷的成分定为“小商”,外爷感激公公几十年。当公公知道他儿子不愿意和相亲对象见面的原因后,找到了外爷。公公知道外爷的为人,外爷为了兑现当年对外婆的承诺,外婆去世后守了几十年,如果我的婚事外爷同意的话,就会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外爷了解到他恩人上门的缘由后,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尤其见了爱人后更是特别喜欢,他说爱人是善良、厚道、诚实之人。妈妈埋怨外爷,不应该表态,但外爷一直在极力促成此事。我每次回家外爷就问“马汽车回来没?”,我说“你问谁”,他又笑着说“马地道”、“马地洞”,反正他没有一次说对爱人的名字,我笑他也笑,外爷从不发脾气,但是他一直劝说我。</p><p class="ql-block"> 促成我们婚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原西安铁路局依据管内三个分局调度所,各项运输指标完成好,要解决调度员住房问题,而且是优先考虑无房户,爱人的好多年轻同事,确定关系后都领了结婚证,他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当时他已二十七岁多,年龄已偏大,认识我三年多,也没相过亲、没有谈朋友,我实在不忍心拒绝,就答应他领证。</p><p class="ql-block"> 领证时他的朋友带着我们,当签字的瞬间我才意识到,这么大的事我应该听听父母的意见,当时结婚证工本费每人三角八分,我要交我的钱,他坚持把两个人的钱都付了。</p><p class="ql-block"> 领了结婚证,因为工作繁忙也不敢提休假,两个多月后,单位同意我们休婚假。他平时假很少,他说要利用这二十多天假期,带我出去旅游,我同意他提出的旅游结婚。</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凑旅游结婚的钱,他虽说工龄长些,但身为家中老大,单身时收入的一大部分都贡献到家里,没有多少积蓄。我参加工作后,见习期每月工资三十七元、加各种补助十几元,我每月交给家三十元;定职后每月工资五十元、加补助十几元,每月零存整取四十五元,每年交家里五百五十元,也没存多少钱。我们取出了所有积蓄,凑了一千元,准备回家短暂停留后,就去南方旅游,但回家后出现了新情况。</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坚决不同意结婚,妈妈说我先斩后奏,结婚这么大的事不和大人商量,她再也不管我的事了,其实她是在埋怨我,结了婚就等于放弃了调转,就要长期远离父母。他们家同意结婚但不同意旅游,他爸托人做我家的工作,十几天以后妈妈终于松了口,两家才开始筹备婚礼,结婚的日子就在我们婚假结束的前三天。</p><p class="ql-block"> 他把我们带回的一千元交给他爸,加上他堂兄从兰州寄回的、给爷爷奶奶修墓地的二百元,公公在统筹安排家里的事。公公计划我们结婚后,接着找匠人给老人修墓地,所以食材花费较多,采购食材、筹办婚礼花费五百九十元;因兰州的大伯和大妈等家人,为我们结婚,寄回了四个被面、一身毛料、腈纶毯子等,所以家里基本再没添置物品,我们买衣服花费八十元、买椅子等花费一百元。剩余的钱、礼金和礼品,公公全部留在家里,三天后我们回单位时,只带了两床被子、两床褥子、衣服和小物品。</p><p class="ql-block"> 回到单位后,热心的同事们领了爱人的工资,在家属区找了住在同一栋楼、不同楼层的三位同事家,自己动手聚餐庆贺,我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p><p class="ql-block"> 休完婚假我住在了爱人的单身宿舍,十几平方的房间住着三个人,因调度所实行轮班制,两位老同事就借住其他同事的空铺,但要回房间做饭,我们就把带回的被褥包好,放在床下,两个多月后,我们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我们在那栋楼住了二十年,直到铁路分局撤销、组建新的铁路局。</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八年过去了,我们也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步入了退休职工的行列。时光模糊了曾经,却教会了我们懂得珍惜、彼此依赖,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享受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三十八年来,我们互相鼓励、携手前行,我能理解他的执着,他也欣赏我的好学;我能容忍他粗放式的生活细节,他能接纳我近乎苛刻的自律;他婚前婚后一个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照顾我,我会心疼他多年轮班制的辛苦、主动包揽家务;他因为老家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坚持房产证上不写他的名字,他说就房子问题他亏欠我一辈子,但家里每件事我都尊重他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当日复一日的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烙印,当一圈一圈的年轮在我们脚下走过,酸甜苦辣成就了生活的味道。老去的是岁月,沉淀的是心态,匆匆人生路,活成自己心里的样子,这就是最好的日子,岁月静好,如此温暖到老。</p> <p class="ql-block">1985年我们住在单位的公房</p> <p class="ql-block">1989年周末我带孩子给爱人送饭</p> <p class="ql-block">1986年我们住在单位的公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