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县作为省“幼小衔接”实验县责无旁贷,迅速行动,认真落实,建立了行政推动、教科研引领、家园校一体化实施机制,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实验县工作建设,确保幼小衔接实验工作落实、落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实验牵动,整体推进</b></div> 我县“幼小科学衔接”工作以“问题导向、三方联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县局牵头、教研室指导、小学公办园全部参与、民办园积极跟进的县域研究推进模式,遴选了10所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园校为先行实验,落地实施路径,探索幼小双向衔接研究科学模式,推动实验工作科学稳步实施。实验园校开展双向联合教研,以“幼小衔接,衔接什么?怎么衔接?”为问题导向,确定研究目标:1.探索幼儿园和小学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形成具体指导策略。2.幼儿能力、习惯、意识、态度培养实现新的突破。3.建立幼小研训一体教研网,同频共振、精准对接,做好教师双向交流培训。4.通过家、校、园共同体的创建,建立幼小衔接长效机制。在研究的基础上申报并立项市“十四五”课题《建构家园校共同体促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指导和依托,各实验园校梳理出本园、本校幼儿与学生学段过渡中的问题,开展了多向小课题研究,并将零散的教育观念科学整合,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可以推广的,可操作性的幼小衔接策略,各实验园以点带面,为我县幼小衔接工作的全面铺开积累了多样化的实践经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以幼为本,四驱发动</b></p><p class="ql-block"> 通过调查问卷和联合教研,小学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升入小学后的问题反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适应能力,包括学习习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二是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独立意识、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围绕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四驱发动”的实践研究,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实施。</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兴趣驱动,游戏引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1.巧用传统游戏,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div> 民间游戏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不仅简单易学,材料易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种类繁多,不受时间、场地、人数和幼儿能力差异的限制,游戏极强的互动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极好地体现了游戏的价值。我县将民间游戏作为教育内容,将游戏充分挖掘和再创造,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和筛选,按照游戏功能和教育价值将游戏分为了技能游戏、竞赛游戏、娱乐游戏、语言游戏、益智游戏五大类,并将原游戏规则进行适时改编,让游戏更适宜现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也赋予了传统游戏更加新鲜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成为了开启幼儿多种能力的“金钥匙”。<br> 第三幼儿园依托当地集市文化特点,自主研发的混龄主题游戏“赶大集”体验活动,在校园模拟集市的情境,扩展幼儿交往的范围,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参与其中,在吆喝叫卖、讨价还价、比较挑选中学习分配角色,制定游戏规则,协商解决争端,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协作意识,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此外,技能游戏“滚铁环”“跳绳”“划旱舟”“舞狮”发展了幼儿对身体及运动的控制能力、“翻花绳”锻炼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竞赛游戏在互相配合、互相竞争中,学习感受合作成功的愉悦,也学习承受失败和挫折;益智游戏“十字棋”“七巧板”等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游戏如“击鼓传花”不仅让幼儿学会倾听、表述,并将游戏进行改编,让幼儿进行识字、组词的训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巧用童谣,助力幼儿语言发展</div> 童谣语言生动,结构、句式简单,富有节奏韵律,朗朗上口,这也正符合了幼儿语音接受的模式。童谣中的音韵、节奏、循环反复的特征也是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我县依托《唱响民间童谣,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将童谣传唱贯穿于幼小衔接课程,通过让幼儿反复聆听、诵读、吟唱的过程中,孩子练习、识别、区分不同或类似的语音模式,这也正好呼应了小学低年级以诗词、散文和短文为主的语文学习。在吟唱的基础上,我们对童谣传唱的形式进行创编,发展了听童谣、说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绘童谣、玩童谣等多种形式,听童谣,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说童谣,幼儿理解词语和运用口头语言,清楚、连贯有表情的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如“一面小花鼓,鼓上画老虎,宝宝敲破鼓,妈妈拿布补,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绕口令似的童谣有效纠正了幼儿的发音;唱童谣,如“什么开花步步高?芝麻开花步步高,什么开花像喇叭?百合开花像喇叭,什么开花不结子?杨柳开花不结子,什么结子不开花?无花果结子不开花。”这种一问一答的语言游戏,为幼儿提供互相对白的语言交流的环境;诵童谣,日积月累,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记忆能力;玩童谣,将童谣作为游戏的载体与音乐、与美术、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在各种创造活动中,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课程驱动,抓实常规</b></p><p class="ql-block"> 1.游戏化课程的开发</p><p class="ql-block"> 我县以 “一园一特色项目”、“一园一改革项目”、“一园一户外体育项目”为抓手,积极建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模式,开发了“阳光体能”、“开心农场”、“军警课程”等多项特色园本课程,将课程提升、改造、完善,将游戏精神彰显和渗透,幼儿各种能力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幼儿园开设的“关键体能游戏”课程,按照关键体能游戏课程中的12项基本动作技能,创设了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水平的垂悬区、平衡区、支撑区、投掷区、轮滑区、投篮区、骑车区等20余项游戏区,将趣味游戏渗透在体能活动中,最大限度的丰富幼儿户外活动,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主动选择活动材料,主动选择伙伴,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主动设计区域活动的方法,主动学习别人经验,在提高活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有宜身心的全面发展。</p> 大相幼儿园、阁楼坨幼儿园开展的“快乐农耕”活动,春天开辟种植基地,冬天盖大棚、挖地窖,跟随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种植不同应季的瓜果蔬菜,购买了适合孩子使用的农具,孩子们亲自开沟、点种、蒙地膜等等,每天观察自己的农作物并填写观察记录,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储藏方式,还学会了各种生活、劳动技能,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感。 马头营幼儿园依托当地的驻军基地,研发的“军警特色课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部队日常训练进行儿童化、简单化、游戏化、趣味化,引入到幼儿一日生活,通过队列练习、拳术练习、内务整理、军事游戏、礼仪礼节、消防逃生、交通安全、紧急借助、自我防护等多方面创设了游戏角色军事化、游戏内容军事化的新型游戏模式,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2.养成教育的构建<br> 第一幼儿园依托“儒灵童”特色课程,规范幼儿的一日生活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们学习生活有节点,操作行动有规范,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一幼将对幼儿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研讨制定出一日活动细则,为了让这些“规矩”变得有趣有律,有板有眼,老师们群策群力,编排出合辙押韵的小儿歌,帮助幼儿自我规范,久之便形成看似“条件反射”般好的行为表现。兴趣引领,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的方式培养孩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进入小学的愿望,培养积极的情感,使幼儿从“看上去适应了小学生活”转向“真正喜欢小学生活”,从而实现幼小之间的顺利过渡与衔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任务驱动,提升能力</b></div> 内驱力不足,孩子做事懒懒散散,不催不动,没有目标感,做事情虎头蛇尾、三心二意,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各实验园从孩子本身需要、兴趣出发,挖掘有效的教育策略,驱动幼儿的情绪、情感和责任,形成了以任务来挑战幼儿自我的内驱力,由任务驱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耐力和坚韧性。 1.让幼儿学会听和说<br> 第五幼儿园在大班创设“传令兵”任务游戏,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每天的任务。每位幼儿准备一个“任务记录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让幼儿参与到信息和材料的搜集、查阅,学习使用自己能够读懂的符号记录这些资料,原本需要给家长的通知,不再用文字通知家长,而是指导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符号记录下来后,请孩子把任务回家转达给家长;第一幼儿园开设“今天我主播”的户外舞台,利用晨起入园等待时间,全园幼儿每天轮流上台讲一个绘本故事,给予了幼儿想说、会说、喜欢说、勇敢说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机会。 2.让幼儿学会做<br> 各园开展“活动任务知多少”的专题活动,老师和幼儿一起把幼儿园生活学习中的任务一起罗列出来,让幼儿进行讨论,怎么去找任务?怎么在合适的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试着让幼儿自觉地学会看,学会找,他们在自主活动时间会自觉地去观察自然角,会记录自然角观察本;发现地上有垃圾了会自觉地捡起来;看到椅子歪了会摆放整齐等等,在过程中主人翁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离园前孩子们进行互相的交流、评价,“我看到了什么任务,我是怎么完成的,完成的好吗?”久而久之,幼儿在会看、会做中养成了自觉的生活学习习惯。 <p class="ql-block"> 3.让幼儿学会坚持</p><p class="ql-block"> 在遇到挫折后能够“自我修复和反弹”,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和乐观,学会坚持是内驱力可以持久发挥效应的关键。各园创设“行为自律表”如“做到了,贴小星星;没有做到,贴小陨石”等方法,帮助幼儿产生责任心,让孩子认为“达成目标”很重要。当幼儿的乐趣、兴趣或个人挑战得到满足,则会形成“我想做”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幼儿每天力争“一排小星星”,慢慢就会形成内驱力的个人挑战;如果一周下来达到指标,老师则会颁发一个小奖品,借助外驱力加强孩子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贴注了“陨石”,接下来他会努力摘石,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离园前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当天的表现,老师鼓励孩子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如果孩子的自评和老师观察到的有出入,老师会举例具体的事例,提出异议,最后综合老师和她自己的评价,决定是贴小星星还是小陨石。“星星or陨石”,成了孩子们结束一天的小仪式。</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联合驱动,教育合力</b></div> 1.园校联合<br> 实验园校开展了专题研讨、互动交流、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的联合教研活动,根据幼小衔接的工作要点对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与评价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使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目标、内容与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性,有了统一的规划与要求,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不再像以前那样“各做各的”,而是从课程的角度全面、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不再是大班下学期才开始的主题活动,而是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到幼儿园全面、整体的工作中。从小班开始着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到中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再到大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等等,全面注重对幼儿各方面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切实做到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小学幼小衔接活动不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教学活动,而是被设置成系统的学科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程两个部分,并且纳入到了小学的整体课程设计之中,将游戏、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引入课堂,与幼儿园以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指导”方式相同,减少了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 2.师师联合<br> 同属地的小学和幼儿园定期进行教师双向观摩和座谈活动,对双方课堂进行一日跟班,幼儿园老师观看小学教师上课,学习《小学生守则》,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在园长的指导下学习带幼儿游戏、开展教育活动,亲身体验幼儿园与小学管理方式上的区别,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从而进一步找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 <p class="ql-block"> 3.家园校联合</p><p class="ql-block"> 园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小学低年级年级组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及答疑活动,引导家长准确评价自已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全面理解幼儿的发展,取得家长的配合消除家长的焦虑。学期中,幼儿园多种形式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联谊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特点及幼儿的发展状态;各园利用网络公众号和宣传橱窗,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小学举行大班幼儿及家长参观小学开放日,增进幼儿对小学校的情感;轮流请家长来校做志愿者活动,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大力引导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家长与园校形成教育合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