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凄美的风景线

冰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 言</span></div><div><br> 古田是个千年古邑,青山绿水间还遗留下来了大量的晚清年间的古民居建筑,深藏在这些古民居中的泥塑装饰精彩纷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民间艺术风景线。</div> <div><br></div> 泥塑,又称泥雕,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br> 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先是作为陪殉葬品陶俑、兵俑,后随着道佛教的兴起,民间信仰膜拜活动促进了泥塑的需求和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敦煌莫高窟群佛雕塑像就是中国泥塑技艺走向世界的代表作。陕西地下挖掘出来的兵马俑泥塑,曾经轰动世界。明清以后,泥塑小型玩具也繁荣发展,功能也由早期的祈福、纳祥、招财、避邪,发展到寓教于乐,情感寄托之上,成为馈赠及收藏珍品。泥塑也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装饰上。 <div><br></div> 泥塑作品来自民间,根扎民间,广受民间百姓青睐。泥塑艺术也形成了以北方陕西凤翔、天津泥人张、南方无锡惠山为代表的数十种艺术流派传承体系,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泥塑作品和艺术,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div> 清道光年间,大批身怀绝技的泥塑艺人就开始走南闯北,把泥塑技艺向全国扩散。福建、浙江一带的一些官商建私家豪宅时,把原为宫廷泥塑装饰引为家用。大批高档次的雕塑作品开始出现在南方各地,迎来了南北泥塑市场的大繁荣发展。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大型泥塑雕群《收租院》,是中国泥塑作品走向成熟的巅峰之作。</div> <div> 一、走进利洋,初识民间艺术——花开鲜艳。<div><br> 古田是个侨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华侨归乡都有一个共同愿望,既回祖国探亲时,都要到古田县利洋村参观一栋祖传民居古建筑,又称“花厝”。利洋村离古田城区约2公里,属东区湖滨乡所辖。利洋“花厝”就此闻名遐迩。</div></div><div> <br></div> <div> 1989年3月的一天,我第一次陪客人观看了利洋“花厝”。当我一步跨入花厝大厅,只见眼前一亮。厅堂前方的照墙上,一排精彩纷呈的泥塑彩雕冲击着我的视野,让我顿觉眼花缭乱。我急着找来屋主询问情况。屋主是个八十开外的老人,挺不情愿地哼了一声:“参观的人不少,帮助的人一个也不见”,丢下一句话转身就走了。我知道他的心里一定有团火,补上了一句:“看来为难老大爷了”。老大爷一震,定格了几秒钟,想说,还是没说,还是默默地走开了。我想不妨等他情绪平定之后,再找他细细聊聊。</div> <div> <br> 事后我不厌其烦地找到了老大爷。大爷林姓,是这栋花厝的后裔,也是这栋花厝的唯一守护者。他最近遇到了点麻烦事。邻居改造房屋将屋檐下水管直接排到了花厝的后墙,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打湿了墙体,引起檐条檩木腐蚀,他几次找他们伦理,也找村官与乡政府交涉,不见回应。他埋怨地说:乡村干部只懂得交代要好好看家,热情接待外来游客,这点小事也不肯帮忙。我扎尔一听,也觉得在理。心想,这栋房屋要不是大爷尽心守护,哪来的今天这般面貌?据说文化大革命中花厝几次险遭红卫兵及“破四旧”造反派的冲击打砸。大爷从早到晚持着一根“龙杖”把细心守着,才免遭厄运。老大爷练有一手“拳头功夫”,村里村外没有一人是他的对手。最可怕的是,他还饲养了一群凶狠的狼狗助威,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接近,他成天板着一副“铁青”的脸,把花厝关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外人靠近一步,避开了造反派阴谋打砸。他的作为有时也难免得罪了一些乡邻族亲。大爷家的亲人都在外乡工作。眼看着自己年纪大了,体力衰了,手脚也不听使唤了,乡邻又不肯帮忙,于是也就哀声连连。<br> <br></div> <div><br></div> 我听了也感到愤愤不平。我告诉他,我会帮助向上反映,关键是要共同想办法申报为文物遗产保护单位,以国家利益名义,以法律的形式给保护起来。他终于开心地笑了,从此,我们无形中结交成好朋友,共同努力申报事项。他有什么困难都会上县城去找我。真是一见钟情呐。<br> 利洋花厝建造者为富商林家炸,为该村林氏17世祖,清咸丰戊午年武举人,是利洋村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当年林家资金雄厚,在县城开有当铺、茶行、布店。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点钱后,晚年就打道回乡,建起了这栋豪宅,命名“松芦”,只是为了体面,为了光宗耀祖罢了。 <br> <div><br></div> 利洋花厝的亮点,就在精美的泥塑作品上。据考证,该幅作品为北方泥人张的派系风格。泥人张是天津的民间艺人,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传说的故事《渔樵耕读》。泥人张为天津人,出自泥塑世家,他的泥塑作品特色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善于画人,善于抒情,能真实的刻画出人物体态性格,线条流畅,夸张合理,用色辅彩,典雅秀丽,让人看了十分养眼。看到画面人物造型活泼,栩栩如生,又显示出贴近生活气息画面,叫人浮想联翩。故事表现的是民间现实的市井生活,耕读传世,默默劳作,从中透露对人生美好生活的愿望。《渔樵耕读》是泥人张派系的祖创作品,代代流传,代代有发展,代代赋新意。眼前这幅作品是真品?还是赝品已经不值得争议了,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已深深促动了游客的心。色彩华丽高雅,人物情感交融,巧妙地运用绘画技巧,使作品达到了苍劲秀丽,典雅艳美之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素而不旧之效果,不愧为经典佳作。整幅画面人物体态优美,色泽典雅朴实,像一幅中国立体画卷展示在眼前,让人倍感艺术境界之飘渺高雅。画框装饰精美,雕刻细致,历久不衰。<br><br> <div><br></div> 我也算是一生有幸,早年就看到了古田民居里的珍藏的泥塑佳作。看到中国民间泥塑之奇葩。三十多年时间一帆而过,我曾翻出三十年前所拍下的照片进行对比,色彩依然鲜艳夺目,今天看出来别有新意,别出韵味,真不愧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的精品。<br> 三十多年来,我曾数十次带领我的亲朋好友参观花厝。伫立于花厝厅堂前,我顿感到了中国泥塑艺术之花,花开鲜艳,光彩夺目。1986年,中国的泥塑工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势在必行,志在必得。这是我们祖国的荣誉,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div><br></div>二、走进永安,再识泥塑花开——地阔天宽。<br><br> 早年就听说古田县吉巷乡有个永安村,永安村的泥塑作品最多,最动人,最具特色。于心痒痒,早就期望着能一睹奇观。<br> 2017年5月20日,我受古田政协领导的委托,为编撰《古田古民居》一书,与好友林兴华、程建新等老师一道,慕名走进了吉巷乡永安村。<br> 永安村离古田城关约10公里,原名坂兜,因境内多种柿树,土名叫柿坂。村历史上曾出过功名,又叫仕坂。<br> 永安村坐落在土满山麓山包底下,地理位置相对的安全隐蔽。民国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古田县城,国民政府为躲避轰炸,经常将会议安排到坂兜召开,县里学校也分别疏散到坂兜开课。因地处安全之兜,时任县长风趣的提议将坂兜改作永安。永安地名由此而来。 <div><br> 古时永安为屏古的交通要道口,商贾云集,店铺栉比,商品经济繁荣。村里弄深巷多,古有“三弄七巷”的说法。村里街巷纵横交错,里弄七拐八弯,走入村子,就像窜进魔宫,找不到出口。那些高高低低的民居宅院或临街,或面弄,疏密有度,交集在一起,房屋坐落及门第的朝向均受到街巷的影响,村子里的房屋横向较窄,只能向纵深发展,所以古屋特点是狭长幽深,小巧玲珑。<br><br></div> <div><br></div> 从外形上看,除了高耸的烽火墙给人留下古屋的印象之外,古厝的门庭、外墙都显得朴素简练,没有任何显山露水之处。<br> 然而,古宅屋内的装饰却十分讲究,特别是门墙面向厅堂的墙兜,都镶嵌有一组极为精美的泥塑。像这样精美的泥塑作品在古田农村的古屋中也屡见不鲜。但都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洗礼,或画面被涂上泥浆,或人物被砍去的头像,使泥塑的原型与色彩大为走样。而永安村的几栋古厝墙兜的泥塑却完好如初。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色泽依旧鲜艳照人,人物景物等塑件均无出现干裂、破损的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br> 这些精美的泥塑艺术作品为什么能出现在农村富豪之家?是谁把这些的豪华的宫庙装饰艺术带进了永安的家家户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急切希望能从这次采访中得到可信服的答案……<br> 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年约70岁叫陈复亮的老村民,很慈祥,很健谈,不仅亲自带路,还能把村里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与我们娓娓道来…… <div><br></div> 郑复安古宅泥塑<br><br> 始建于晚清年间的郑复安古宅位于永安村下巷1号,古厝面阔16平方米,进深30平方米,三间两进,抬梁式结构。<br>古宅外形古朴平凡,但只要你推开门去,却是花团锦镞,美不胜收。站在厅堂回头展望,门墙里侧墙兜的一幅精美泥塑,使你眼前一亮。这些房子的精美,是一定要置身于厅堂之中,才能欣赏得到。<br> 照墙上就像挂了一幅充满人气的镂空山水画。画面呈现狂野的北方大漠风格。六米公分宽的画面里,秘密占地集结了二十多个人物。画里故事讲述的是大清皇帝乾隆下江南的热闹场面。牵马抬轿,文官武士,应有尽有。人物动态各异,表情丰满,栩栩如生。与利洋村泥塑作品相比,画面显得干练阔气,喜气纷扬。为什么这些精美的作品不是展现在大门外墙上,或是悬挂在厅堂正中央?而是安置在大门内侧的墙兜上?村人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历史以来根深蒂固存在一种观念:“财不外露”。这里隐现了当时人的一种“藏富心态”。<div> 古代,朝廷对官员与庶民的宅邸建置,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地处农村的财主们在建造房屋时,对房子的布局与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他们虽腰缠万贯,家境富裕,但却不敢张扬,不敢“炫富”。 门墙的功能原只为遮风挡雨,而在其面向街面的外侧,多不事装饰,而在其面向厅堂的一侧墙兜重点进行装点,俨然也可以使房屋显得豪华气派。墙兜里的泥塑作品,既成了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成了屋主经济实力与名望的攀比。</div><div> 都说精美泥塑题材表达的一定有屋主的情感寄托。古代的乡绅财主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衣食之虑,但他们又不能以休闲的心情游山逛水,因此,寄情书画,成了他们抒发情感的唯一表达:在家里装饰一幅精美的泥塑作品,恍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坐在厅堂,足不出户,抬头就能看到精美的山水世界,是何等的悠闲惬意。<br><br></div> <div><br></div> 郑宅的墙兜泥塑与厅堂楹联、匾额、雕刻等形式的建筑,与天井里精心培育的花草盆景,又有机融为一体,共同体现了其家族的文化性格。厅堂正中题额是“诗礼传家”四个大字,是这个家庭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浓缩与概括。两边挡壁对联:“和平家世春常在,忠孝传家福自嫀,”反映了屋主人的文化爱好和道德情操。镶嵌在墙兜的是一幅取材于《打鱼杀家》的古戏文故事,门墙上的刀马人物、佳子才人,用极其丰富的形象特征,提携意境,引人遐思。在休闲的时候,可以让人细细品味,浮想联翩,整个屋子的空间都沉浸在浓浓的文化艺术意境之中。 <div> 郑海南古宅泥塑</div><div><br> 始建于晚清年间的郑海南古宅位于永安村下巷53号,古厝面阔11.5平方米,进深25.5平方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三间两落,抬梁式结构。<br> 族谱记载,郑宅系郑氏先祖郑自谋营建。相传郑自谋诚实厚道,一日,发现本村先祖埋下的一坛宝物——“测语藏宝”,并得到白银一坛,郑自谋就用这些白银建造了此屋。这是流传在村里的传说,传说归传说,此屋的主人、郑氏后裔则多不认可此说。“忠孝传家”,郑宅厅堂上留下的字匾为朱熹手迹,印证了这是个忠厚之家族。<br>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样是宅屋内镶嵌在门墙里侧墙兜的一幅的泥塑作品。也是一幅以人物为主写实画面。相比之下,人物动作显得优雅,线条处理柔美而舒畅。整幅画面采取散点透视的手法,以三组人物组合成一幅画面。每个单元中均以人物为主体,采取前景、中景、背景相结合的手法组织画面,人物多安排在中景或前景。<br> <br></div> <div><br></div><div> 画面对人物的刻画,尤为传神,无论是表情,还是动态,或是衣服的褶皱,无不惟妙惟肖。人物与画面的场景处理得相当巧妙,对楼台亭阁的刻画也颇下功夫,有些房屋的窗户竟然是开咳得,真可谓巧夺天工。画面中刻意排列的亭台楼阁,不仅加强了画面的透视感,另一方面又成了画面中连接前景与背景的中介。<br> 画面前景中还设置有各种花草树木,既丰富了画面效果,又起到了分割画面,分割场景的作用,使三个画面有机组合在一起。对花草树木的刻画,更是细腻剔透,花朵向背,就如真花一般。片片树叶,水珠粼粼,清晰可辨。<br>画面的背景采用浮雕与绘画相结合,就像山水画中对远景的处理一样,若有若无,虚无缥缈,不仅烘托了主体人物,更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br> 整幅泥塑作品气势恢宏,排场繁复,层层叠叠,气韵生动,具有写实的风格与装饰的趣味,它符合民间百姓的欣赏习惯,实为巧夺天工的传神之作。<br> 一个曾经让屋主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坛埋藏着百年秘密的老酒,今天仍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我们抬起头来反复品尝,没有感叹,没有议论,只是默默地站立着,细细地品味着画面所呈现的风物人情。风含情,水含笑,画面无声胜有声,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沧桑的历史与大自然的美妙意境已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我想,这也就是屋主人的情感寄托吧。</div> <div><br></div> 永安村保存完好的泥塑图像远不止这些,原区公所里侧墙兜的泥塑作品同样引人注目。然而,这里的泥塑为什么能保持永不褪色?泥塑艺人到底用的色彩配方有什么奥秘?永安村的泥塑为什么不会干裂破损?这就有待后人慢慢去破译。<br> <div><br></div><div> 这次采访受益匪浅,我们找到了泥塑艺术传入古田蛛丝马迹,找到了泥塑艺术为什么会在古田农村生根开花的历史原因。泥塑艺术花开有度,海阔天空。从此后我乐此不疲,为进一步探索其在古田城乡传播的路径与规律努力寻觅,成了我晚年研讨古田地方民间文化重要的方向标之一。<br></div> <div><br></div><div>三、走近桃溪,方觉泥塑艺术芳香——山外有山<br>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出的艺术之馨另外芳香。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世界上出现了诸多“中国热”现象。政坛领袖们热衷于研讨毛泽东的伟力与影响,文化艺术界开始开办“孔子学院”学潮。西安的泥塑作品“兵马俑”,成了世界各国元首访华的首要必访之地。验证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崇拜。随旅游事业的发展,泥塑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彩。也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br></div> <div><br></div> 门内开花门外香,近十年来,我足迹古田山山水水,也发现了古田的青山绿水间还隐藏有大量的古民居,隐藏着大量的泥塑作品,光艳夺目的泥塑彩雕,俨然成为古民居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墨客。<br> 桃溪,位于古田县东北部,古称七保,远逝的老祖宗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就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溪谷里默默耕耘,逐渐告别蒙昧,悄然引领家族走向文明。<br> 也许是先祖的精心安排,今天的桃溪村,仍保留有大片弥足珍贵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古民居,有的虽只是遗址,或青苔杂草丛生,或只剩下残墙断壁;有的至今却还有人居住,房屋构件与整体保存得还相当完好。它们都成了历史的活化石。从目前来看,桃溪古民居保存得最完好,可称作是古田县农村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div><br></div> 在桃溪村有“鼎昌厝”的美谈,鼎昌厝是对桃溪村林氏古民居的统称,共有六栋,由林氏十三代先祖林斯炎兄弟所建。古时,因林氏家族开创“鼎昌店”闻名乡里,其创建的“鼎昌”品牌名播四方,林氏兄弟发迹后,便在桃溪村连续盖起了六栋豪宅,乡人就将其统称为“鼎昌厝”。 <br> “鼎昌厝”始建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属于晚清时期建筑,装饰豪华,以木雕、泥塑称著。<br> <div> 鼎昌厝的最引人注目的是,豪华的布局,精美的装饰。园林式的庭院里花香鸟语,温馨逼人。站在鼎昌厝厅堂回头往门墙里侧墙兜上看,墙兜上风景如画,左中右横列七幅立体泥塑浮雕,中间的一幅稍大,长约3米,高约80公分,图案中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有桥有路,有街有巷,图中左边有两人骑马往右行,名曰“状元游街”,描述了古代状元金榜题名后,骑马巡街炫耀,接受人们赞美的情景。寄托了主人“望子成龙”对下一辈寄予厚望的朴素情感。左右各还有三幅小图案,分别捏塑有异花名草及“凤凰飞天”等吉祥动物图案。前庭院靠厢房一侧的屋顶建有拦水墩(水挡),以防止雨水溅入木楼梯与大厅前廊,拦水礅建的十浑然仙作,保古色古香,美不胜收。</div> <div> 这是笔者几十年来发现保存得最好的泥塑作品。色泽鲜艳,造型新颖,显然是凤翔派系的传统风格的在南方的拓展与延伸 。<br>  经考证认为,其彩绘纹饰与敦煌大漠的风格有所不同。敦煌凤翔派风格以青铜器敦煌服饰为主,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的遗存,以大红大绿为基调,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而桃溪泥塑作品所体现的除了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外,还具有浓厚的南方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采用冷暖对比,铺色大胆、豪放,以湛蓝、大清为主调。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题材立意极为广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卧虎、坐狮、白鹤、飞禽,竹林、青山、绿水、楼台,写实抒情,情趣优雅,别具一格。 鼎昌厝泥塑作品展示的风格,让人体悟到艺术无境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div> <div><br></div><div> 中国文化艺术界有句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思维与人生哲理在这里一览无余。<br> “鼎昌厝”民宅规模之大,建筑之精,装修之巧,泥塑作品保存之好,在古田县城乡实属罕见。这些作品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也是一道难解的谜!<br><br></div> <div> 鼎昌厝其中之一的“大队部”。因当年被桃溪生产大队占为办公场所而命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伦为古田县“夺权派”的指挥中心,成为“文攻武卫”的牺牲品。因而屋内装饰受到较严重的破坏,也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浩劫的影子。早年照墙上的精致泥塑作品均被当作封资修代表作,被覆上白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口号,才得以保存。这里面,也许就是谜底的所在的奥秘……</div> <div><br></div><div> 古田县古民居的泥塑作品几乎各地都有,但从规模上和作品的精美度来考究,以黄田水口沿线居多居强。黄田镇的三保排厝照墙上的泥塑彩雕,色彩斑斓,雕工精细,花窗立体如真,植被恍若如生,堪称市面上精品;<br></div> <div><br></div> 凤都镇的双珠村下新厝照墙上的泥塑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楼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独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这些泥塑作品都保留得相对完善,已成为游客文人必到之处。 <div><br></div>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在墙上做出精美古文化作品,让人叹为观止。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已博得国人的青睐与喜爱,已成为民众旅游生活中的新亮点。 <div><br></div><div> 十几年来,笔者为探索女神陈靖姑信仰的源流与传播路径,足迹古田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不经意中还发现,那些承载着老百姓虔诚信仰的庙宇佛殿、偏僻山村的祠堂水尾殿里,还留残有许多精美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让我大为惊讶,大饱眼福。<br></div> <div><br></div> 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东南方向的广场上,游客都可以“零距离”看到临水宫的主仪门。仪门呈牌楼式。高约10米、宽约12米。门墙上的布满了精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堪称是古田泥塑彩雕的经典之作。门楼灿烂金碧,门楼上的泥塑彩雕作品经年不衰。它不仅朴实、直观、真实地记载了历史,体现了女神信仰的魅力,现已经成为孤品,成为独一无二的文物遗产珍品,成为中华古文化的历史活化石。 <div><br></div> 每每到返古田临水宫,我都要伫立在这堵墙前久久凝视。这是晚清时期的建筑,中国泥塑彩雕的技艺,已经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找不出任何更确切词语来描绘它的艺术价值,似乎一切表述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仅仅是看着这些风物,内心就已是无尽的赞叹。 <div><br></div> 驻足门墙前,方觉天地之灵气,祖庙之巍峨,女神之温馨,民族之伟岸。方尝泥塑艺术芳香——山外有山,天外有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