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五式钱

lake916

<p class="ql-block">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继位,年号顺治。他当了18年皇帝,年头不算短,只是他6岁登基,当儿皇帝久,主政时日短,年纪轻轻便一命呜呼了。</p> <p class="ql-block">清朝入关以后,清顺治元年(1644),工部设置宝源局,户部设置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制钱。</p><p class="ql-block">顺治帝在位18年,前后铸行五种通宝制钱,这便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p> <p class="ql-block">清代是以银两为本位货币的时代,执行以白银为法定的第一主币,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p> <p class="ql-block">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都铸造年号钱,俗称制钱。每枚一文,大体上一干文可以兑换一两银子,但在不同时期,如康乾盛世与咸丰之乱世,铜银兑换比要差距三、四倍之多。</p> <p class="ql-block">顺治第一式是光背钱,采用仿古钱。仿古即是仿前代的明朝,只铸行小平钱一种流通币。钱背无文字和纹饰,常称为顺治光背钱或顺治一式钱。</p> <p class="ql-block">顺治一式钱中有一种背二钱,是仿制前朝崇祯通宝背二钱的形制进行铸造的,无论是在大小方面,还是整体钱币铸造的形制方面,都和崇祯背二钱非常的相似。</p><p class="ql-block">顺治通宝背二钱因铸量少,其市价高出普通顺治钱若干倍。</p> <p class="ql-block">顺治第二式钱。</p><p class="ql-block">其实,此钱在顺治元年即开铸,为光背钱后的第二种钱。钱背以一个汉字代表铸地或铸局。</p> <p class="ql-block">朝廷设户部、工部两部,即为宝泉局和宝源局。铸行钱背为汉字“户”和“工”字的顺治钱。户字有下户和左户,此为左户钱。我缺工字钱。</p> <p class="ql-block">其余的字如陕、临、宣、蓟、延、原等,是各省铸局的简称。这种钱仍然仿照唐会昌开元和明大中洪武的钱制。</p> <p class="ql-block">我仅有4枚顺治二式钱,背字仅有“户”二枚及荆、宁两字,代表宝源局、湖北荆州局和甘肃宁夏局。</p> <p class="ql-block">顺治通宝,背宁。“宁”字在钱背穿上方。直径2.55厘米,重3.4克。当时宁夏是由甘肃省管辖的一个府。</p> <p class="ql-block">第三式钱开铸于顺治十年(1653),背面除置汉字局名外,添铸“一厘”两字,标明每枚值银一厘,为纪重钱。此式称为“一厘钱”或顺治三式钱</p><p class="ql-block">铸钱局名共有17个,便有17个汉字一厘钱。</p> <p class="ql-block">我有6枚顺治一厘钱,但汉字均为“陕”一种,为陕西钱局所造。</p> <p class="ql-block">三式钱背穿左叠置“一厘”两字,穿右置局名。</p><p class="ql-block">十枚制钱准银一分,千枚折银一两。</p> <p class="ql-block">顺治第四式钱,是在顺治十四年(1657)开铸的。当时停铸各省的铸钱炉,仅留京城宝泉和宝源局两家,钱背面有两个满字,为“宝泉”或“宝源”两字。</p> <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七年(1660),在各省钱局停铸三年后,重新开始铸钱。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为满文钱外,其他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p> <p class="ql-block">顺治五式钱的背文用满汉文各一字,穿左为满文,穿右为汉文,都是纪局钱,共有12种局名。</p><p class="ql-block">我现有东(属山东)、宣(直隶府)、同(山西大同)、原(山西太原)共9枚。</p> <p class="ql-block">顺治钱的主要金属成分是铜锌合金,即常称的黄铜。</p><p class="ql-block">开国的顺治钱成分比较稳定,色泽也比较一致。清代钱币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翻砂铸造工艺。铸材以黄铜为主,兼有青铜。</p> <p class="ql-block">顺治五种制式的多重变化,表明一个新王朝对确立钱币体系过程中,不断的努力探索,最终取得成功结果。</p><p class="ql-block">从此,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其制定模式,也成为清后世钱文的基本尺度标准。</p> <p class="ql-block">顺治钱奠定了清代钱币基础,为之后各代皇帝所遵循。顺治的制钱制度,尤其是宝泉、宝源版式以及满汉文字方式,成为以后清代钱币的不二法式,一直沿袭下去。</p><p class="ql-block">顺治钱的文字一律用通宝。货币文字,书法大同小异,体现了唐宋以来规范端正、清丽秀美的书法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