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虢國墓博物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驅車繼續向北,進入三門峽市區,去探訪虢國墓地。虢國墓地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所處時代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佔地面積32.45萬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武王滅商後,為鞏固姬周王朝的統治,大規模分封諸侯。虢仲、虢叔分別被封在今陝西寶雞和河南滎陽,史稱「西虢」「東虢」。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西週末年,西虢國東遷至今河南三門峽一帶,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span></p> <p class="ql-block">虢國青銅器和禮玉是虢國物質文明的象徵,在其祭祀、戰爭、宴享等重大國事活動中被大量使用。虢國墓地不僅出土有威嚴莊重的廟堂彝器,而且還有紛繁多樣的兵器、車馬器和生產生活用具,品類眾多,紋飾精美,帶銘器物多,且製作精細,反映出虢國與周王室高度一致的宗法、等級等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與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下面分篇介紹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青銅食、酒禮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金文或鐘鼎文,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通過銘文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青銅器的名稱、使用方式、年代、作器者等諸多信息。重要的青銅器銘文,記載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早已湮沒的史實,能起到證經補史的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歷史上留存不少與虢國相關的鑄銘青西周的禮制,以血緣宗法為核心來區別貴賤等級。在禮制的嚴格規定下,不同等級、地位的貴族,在祭祀、禮聘、宴享等禮儀場合,使用不同數量和品類的青銅器,即所謂的"藏禮於器」,違者即受懲處。主要有「列鼎而食」和「沃盥之禮」等禮制。</span></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虢國墓地(續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禮器_青銅鐘與石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作為「禮樂之邦"的基礎,禮與樂相輔相成,以規範社會的政風民心。周人用於宗廟祭祀、宴饗及典禮儀式上的「雅樂」,樂器主要以鐘、磬為主,稱為「金石之樂」。虢國墓地出土的樂器主要有鐘、磬、鉦等,均為打擊樂器,反映了虢國貴族「鐘鳴鼎食」的奢華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鐘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根據形制的不同,分為甬鐘、鈕鐘和鎛鐘。斜掛的鐘為甬鐘。編鐘是一組數目不等、大小不同的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懸掛在木架上,用木槌敲擊。鐘在古代不僅是娛樂消遣的樂器,而且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磬是古代的石制打擊樂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商代後期出現編磬。編磬是一組由大到小、由低音到高音編排的石磬,常與編鐘配合演奏。磬音典雅清越,在中國古代樂器家族中佔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門峽虢國墓地(續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青銅兵器與製造工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銅兵器。西週末年,周王室衰微,各封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軍事實力因王室約束漸松而迅速提升。虢國作為"千乘之國」的軍事強國,在各封國諸侯中身份顯赫。虢國的軍事力量,從虢國墓地出土的兵器和車馬坑數量上、以及頻繁參與王室征伐的文獻記載中可見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銅鑄造工藝。虢國墓地出土的斧、錛、鑿、削等青銅工具,反映了當時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青銅器冶煉鑄造業是虢國最重要的手工業之一。從出土青銅器看,虢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多為「塊範法」製成,複雜的還採用分鑄法進行二次加工。「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虢國墓地(續三)</p><p class="ql-block">4、貴族的車器與馬具</p><p class="ql-block">先秦時期,車馬是邦國實力的標誌,也是貴族身份的象徵。西周馬車沿用商制,主要為木制,使用青銅作為配件。鑾鈴、轄、馬銜、馬鑣等青銅車馬器,帶或安裝在車子和馬身的不同部位,不僅能起到加固的作用,而且還有裝飾美觀的功能,使馬車更為耐用且威武華貴。這類出土的文物種類繁多,極盡,講究與奢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子車斧銅斧。(圖7、8)斧是一種砍伐工具,也用來作兵器。斧、鉞聯稱,在古代不僅指兵器,也是個權國家統治權的象徵。此斧上有 「太子車斧」四字銘文,車斧即車上用斧,或為儀仗用器,應是太子權力的象徵。</span></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虢國墓地(續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禮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禮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禮玉,是歷代王朝進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喪葬等重大禮儀活動時的家國重器,被賦予了特殊的內涵。周人禮儀用玉的範疇和類別,統稱為祭祀天地四方用的「六器」和表示邦國朝聘等級的「六瑞」。另外,一些戚、斧、刀等儀仗器,均已經脫離了實用性,成為一種財富和特權的象徵。禮玉是古代貴族才能擁有的奢侈品。</span></p> <p class="ql-block">①瑞玉。是以玉製作的用於朝聘受命的信物,在君臣之間表示等級,在邦國交往中以示禮節。據考古發現證實,圭是周代重要的瑞玉之一,與周代的命圭制度密切相關。圭與璋,作為冊命制度所必備的瑞玉類別。《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覲執焉,居則守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②佩玉。是古代隨身帶的裝飾性玉器,「古之君子必佩玉",說明佩玉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習俗,是顯示身份、地位和人格追求的標誌。虢國墓地出土的佩玉可分為組合飾和單體飾兩大類。組合傾飾有發飾、項飾、腕飾、胸侃等,單佩玉不僅有小型的璧、環、管等,而且有多種形態各異的象生動物玉雕,反映了虢國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span></p>